
高一必修三必修四古文知识点.doc
8页师说一、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古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句读之不知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三、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 2、形容词作名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名词作形容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四、 特殊句式1、 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被动句式:不拘于时,学于余3、判断句: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介宾短语后置句: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五、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2、之 (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7) 动词,往,到。
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3、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4、而 (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廉颇蔺相如列传一、通假字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二、古今异义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三、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四、特殊句式.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五、 一词多义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苏武传一、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二、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 古义:牵连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 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 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 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三、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四、特殊句式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得生五、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2、 张衡传一、通假字1、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通“圆”2、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通“旁”3、一时收禽 通“擒”4、形似酒尊 通“樽”二、古今异义1、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古义:结交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孝廉: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不行:不去3、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特地征召4、寻其方面 古义:方向5、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古义:封建社会贵族的最高封爵6、衡下车,治威严 古义:官吏初到任7、常从容淡静 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8、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四周严密三、词类活用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2.时天下承平日久 名词作状语,当时 3.衡少善属文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同上 5.妙尽璇机之正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 正: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四、特殊句式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