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红茶的发展历程及其品质特征.pdf
3页综 述 武 夷 山市 星 村 镇 桐 木 村 一 带 ,地 处 武 夷 山 脉 之 北 段 地势高峻 ,海拔 1 0 0 0m~1 5 0 0 m,冬暖夏 凉 ,年 均气温1 8 ~ C,年降雨量2 0 0 0 mm左右 ,春夏之 间,终 日 云雾缭绕 ,该地土质肥沃 ,又有客土加深土层栽培茶树 的习惯 因此茶蓬繁茂 ,叶质肥厚嫩软优越的生态环 境与独特 的工艺造就 了武夷正 山小种红茶 的优 良品质 正山小种红茶外形条索肥实 ,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红 亮,香气浓郁 ,滋味醇厚 ,具有独特的高 山韵和桂圆干 香味尤其是 经过松 明熏焙 后的正 山小种红茶加 入牛 奶,茶香味不减 ,形成糖浆状奶茶 ,液色更为绚丽 2 工夫红茶 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的红茶 ,也是 中国传统 出口商 品中国1 7 个省先后生产工夫红茶中国工夫红茶产地 广 、品类多按产地命 名的有闽红工夫 ( 产于福建省 的 工夫红茶 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 、政和工夫 )、滇红 工夫、祁 门工夫 、宁红工夫 、宜红工夫、川红工夫、湘 红工 夫、台湾工夫 、越红工夫 、江 苏工夫及 粤红工夫 等按 品种分为大叶工夫和小叶工夫两种 ,大叶工夫茶 以乔木或 半乔木茶树鲜 叶为原料制 成 ,又称 “ 红叶工 夫”, 以滇红工夫及政和工夫为代表。
小叶工夫茶以灌 木型 中小 叶种茶树鲜 叶为原料 制成 ,色泽乌 黑 ,又称 “ 黑叶工夫”闯红 工夫茶系坦洋工夫、政和工夫和 白 琳工夫等三种工夫红茶 的统称 ,均系福建特产三种工 夫红茶产地不同 、品种风格不同,但各 自拥有 自己的消 费爱好者 ,经久不衰 2 . 1坦洋工夫红茶 坦洋工夫红茶产地分布较广 ,主产于福建省福安 、 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红 茶起源于福安境 内白云 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 、同 治年间 ( 公元 1 8 5 1 ~1 8 7 4年 ),坦洋村有胡福四 (又 名胡进四 )者 ,试制红茶成 功,经广州运销西欧 ,很受 欢迎 ,此后茶商纷纷入 山求市 ,接踵而来并设洋行 ,周 围各县茶叶 亦渐云集坦 洋 ,坦洋工 夫名声也就 不胫而 走 ,自光绪 六年至 民国二十五年 ( 公元 1 8 81 年~1 9 3 6 年 )的50 余年 ,坦洋工夫 每年出 口年均上万担 ,其 中 1 8 9 8 年出 口3 万余担坦洋街不足一公里长 ,却设茶行 达3 6 家 ,雇 T3 0 0 0 余人 ,产量2 万余担 收茶范围上至 政和县 的新村 ,下至霞浦县的赤岭 ,方圆数百里 ,境跨 七、八个县 ,成为福建省的主要红茶产区。
运销荷兰 、 英国、日本、东南亚来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 区,每年收 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当时民谚云 : “ 国家大兴 ,茶换黄 金 船泊 龙凤桥 ,白银用斗量1 9 3 7 if - 张天福先生 创办 的福安茶业 改 良场 ( 现 为福 建省农科院茶 叶研 究 所 )以机 械代替手工制作的坦洋工夫 红茶 ,以每5 0 公 斤7 5 两银 圆卖给 英商 ,创 历史最 高价 ,轰 动 了茶叶 界 后 因抗 日战 争爆 发 ,销路受 阻 ,生产亦遭严重破 坏 坦洋 工夫红 茶产 量锐减5 0 年代 中期 ,为 了恢复 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 ,先后建立了国营坦 洋 、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 ,实行机械化制茶 ,引 进并繁殖福鼎大 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 良茶树 品 种 ,1 9 6 0 年产量增加到5 万担 ,创历史最高水平后 因 茶类布局的变更 ,由 “ 红”改 “ 绿”,坦洋工夫红茶所 剩无几近十几年来 ,经产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努力, 坦洋工夫红茶又得到恢复和发展 坦洋工夫红茶外形细长匀整 ,带白毫 ,色泽乌黑有 光 ,内质香味清鲜甜和 ,汤鲜艳呈金黄色 ,叶底红匀光 滑。
其 中坦洋、寿宁、周宁山区所产工夫红茶 ,香味醇 厚 ,条索较 为肥壮 ,东南临海的霞浦一带所产工夫红茶 色鲜亮 ,条形秀丽早在1 91 5 年 ,福安商会选送的坦 洋工夫红茶就获得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奖近些年又 多次获得国际及省 内外名茶金奖等殊荣 2 2政和工夫红茶 政 和工夫红茶创制于 1 9 世纪 中叶,产 区以闽北 的 政和县 、松溪县为主,浙江 的庆元地区所产红毛茶 ,亦 集中政和县加工政和工夫红茶按 品种分 为大茶 、小茶 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 ,是闯红三大工夫红 茶的上品 ,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多毫色泽乌润 ,内质汤 色红浓 ,香气高而鲜甜 ,滋味浓厚 ,叶底肥壮尚红小 茶系用4 , D - I- 种制成 ,条索细紧,香似祁红,汤稍浅 ,味 醇和 ,叶底红匀高级政和工夫红茶 以大茶为主体 ,扬 其毫多味浓之优点 ,又适当拼以高香之小茶 ,因此毫心 显露 ,香味俱佳一经问世 ,即享盛名鼎盛时期产量 学术 专业 人文 茶趣 达万余担上世纪6 0 年代后 ,因改制绿茶,仅保持少量生 产 ,年产约8 0 0 担近几年来经产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 努力政和工夫红茶又得到恢复和发展。
2 3白琳工夫红茶 白琳 工 夫红茶 创制 于 1 9 t 2纪5 0 年代 ,主产于 福鼎 县 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太姥山地处闽东偏北 ,与浙江毗 邻 ,地势较高 ,群山叠翠 ,岩壑争奇 ,茶树常种于崖林之 间茶树根深叶茂,芽毫雪白晶莹闽、广茶商在福鼎经 营加工工夫茶 ,广收白琳、翠郊、磴溪、黄岗、湖林及浙 江的平阳、泰顺等地的红条茶 ,集中白琳加工,白琳工夫 红茶由此而生2 0 世纪初,福鼎 “ 合茂智”茶号 ,充分发 挥福鼎大白茶具有茸毛多、萌芽早、产量高的特点,精选 细嫩芽叶制成工夫红茶,外形条索紧结纤秀,含有大量 的橙黄白毫 ,具有鲜爽愉悦 的毫香 ,汤色、叶底艳丽红 亮,风格独特 ,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2 . 4金骏眉 金骏眉红茶原产于武夷山桐木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海拔千米高山在春分与清明时节之间,采摘d ~ D t - 种茶树 幼嫩芽梢 ,应用工夫红茶传统工艺制作而成 ,外形细小而 紧秀颜色为金黄与乌润相间 ,金黄色为嫩芽的绒毛 ,汤 色为金黄色 ,其香气似花果香、蜜香,滋味鲜活甘爽 ,多 次冲泡,13感仍然饱满甘甜,叶底舒展后 ,芽尖鲜活 秀 挺亮丽制作出来的茶叶,因其外形似眉毛 ,第一个制作 人为梁骏德师傅,故取名 “ 骏眉”,又根据茶叶的品质及 采摘的标准不同,在前面冠以金、银、铜来区分骏眉的等 级。
每5 0 0 克金骏眉约需数万颗芽尖 且制作工艺考究, 实属茶中珍品 3推陈出新的福建红茶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的进步,历史悠久的福建红茶 也不断地焕发青春一方面是茶树品种的推陈出新除了 适制传统福建红茶的地方菜茶 、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 茶、黄旦 、毛蟹、本山、梅占、乌龙等地方品种之外,还 有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福云六号、茗科1 号、 丹桂、茗科2 号、瑞香等高香优质新品种 ,适制红茶的品 种越来越丰富,特别是优质乌龙茶品种制作红茶香气与滋 味更加浓郁另一方面是传统工艺的改革创新近些年 来,福建红茶除了秉承传统工艺之外,在红茶加工过程中, 有时根据茶树品种的特性也结合应用一些乌龙茶等其他茶 类的工艺因此,福建红茶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品质特征 也更加丰富多彩,以适应消费者的多元化喜好 4 让中国福建红茶再度红遍世界 红茶是近代世界各类茶中产销量最大的一类茶,约占世 界茶叶消费及贸易总量的8 0 %以上而中国目前红茶的生产 与销售现状,与世界红茶的鼻祖地位极不相称早在上世纪 八十年代 ,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就大力呼吁要保留福建特有 的小种红茶与工夫红茶的生产近几年来,为了恢复和提高 福建省特有的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各级政府 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大力扶持。
宁德市政府把重振 “ 坦洋 工夫”这百年老字号品牌 ,作 为近几年的一项重要任务 2 0 0 7 年坦洋工夫红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取得成功,福安 市政府制定出台了 《 坦洋工夫红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 办法》,明确规范产品质量标准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在张天 福先生的鼓励下,2 0 0 4 年7 月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在福安设 立 “ 坦洋工夫茶叶基地”,依托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 技优势,潜心研制推出~系列优质工夫红茶,先后在福州、银 川等地设立分公司和红茶屋,并经常与媒体联办 “ 红茶文化” 征文品茶活动,努力打造品牌,宣传推介中国红茶 福建坦洋工夫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秉承 “ 生态 、和 谐、健康、高贵”的经营理念,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并与 北京百年老字号 “ 张一元”茶业等合作,在全国大中城市设 立几十家连锁经营机构这是重塑 “ 坦洋工夫红茶”国际名 牌的良好开端 福建省南方隹木茶业有限公司也积极在福州等地设店 布点,并在福州市历史的文化中心 一三坊七巷设立会所这 必将为宣传推介茶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 过去的2 0 0 9 年 ,八闽大地一片红,方兴未艾, 并呈燎原之势,前景一片光明。
业界全体闻仁共同努力,让 福建红茶红遍祖国大地.让中国红茶再度红遍全球 参考文献 [ 1 】陈宗懋 , 中国茶经 p 2 1 3 - 2 1 9( 施兆鹏 ),上海文 化 出版社 ,1 9 9 2 年: f 2 】邹新球, ((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中国农业出版社, 2 0 0 6 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