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docx
1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危机 1.“哈定—柯立芝昌盛” 美国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在国际影响上都有了巨大的进展,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种种因素结合起来,造成了美国的巨大工业进展,从而提高了它的政治气力这些因素包括:战时和战后20亿美元贷款的资本输出,这大大刺激了美国的生产和输出;从遭遇战役摧毁的欧洲列强手上夺得了世界市场;大规模实行加快制度或工业的“合理化”;大量的分期付款添置制度的进展;汽车及各种奢靡品工业的扩展;美国南部的工业化等等这些因素会集起来,形成了美国雇主牟取巨利的乐园美国雇主们成了全世界资产阶级妒羡的对象……这一疯狂牟取利润和反动的时期,在美国资本家的回忆中是一个黄金时代在这时期,雇主们的中心目标无非是极慌张地加快工人的工作,让他们能吞食更多的利润 ──福斯特《福斯特自传》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进展这一时期,恰巧在共和党总统哈定(1921—1923年8月在任)和柯立芝(1923—1929年在任)任期之内,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昌盛又被称为“哈定—柯立芝昌盛”,有人也称之为“共和党的十年”。
由于他们都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又称为“自由放任”的十年二十年头的经济昌盛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的增长,其中以汽车工业、建筑工业和电气工业的巨大进展为支柱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总产量约占世界工业生产的一半,总产值达成694.17亿美 元,国民收入840亿美元 导致柯立芝昌盛的因素有如下几点:1.因世界大战的刺激而急速进展起来的高水平的军工生产技术战后纷纷转为民用,战役期间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在战后进展起来,其中电气化和住宅建筑业的拉动最为明显2.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进展为各国经济的转型供给了必要的技术条件3.资本家大力推行生产合理化运动,采用自动传送带装置,实行标准化生产,降低了本金和价格4.美国利用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以及它们财政上对美国的凭借,增加海外投资,夺取海外市场5.商业界的赊销和分期付款,刺激了超前消费6.柯立芝政府和垄断资本集团的主观努力构成了柯立芝昌盛的主观因素柯立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刺激美国经济的进展,其中包括实行高额进口关税,裁减公共开支,降低所 得税和公司税等 但是,美国二十年头的昌盛后面暗藏着深刻的危机:1.垄断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和扩大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冲突,从1923—1929年,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由10 327家增加到11 763家,产值从402亿美元增加到488亿美元。
2.工业的昌盛主要是新兴工业,片面传统工业,如采煤、纺织、铁路运输等一向不景气,而且农业也一向存在着慢性的危机3.股票投机成风,使二十年头的昌盛带有很大的虚假性4.促使昌盛的一些因素也在逐步消散,欧洲各国经济恢复完成后,对美国的产品和海外市场形成挑战总之,二十年头的昌盛背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加上共和党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对这些 危害因素视而不见,从而导致了1929年的大危机的空前灾难 2.自由放任主义 “自由放任主义”的法文原意是俗语“让我们自己干”,传统的说法认为这是在17世纪末的某个时候由商人勒让德在致科尔伯特的一封信中提出来的不过,首先使用这一习语的作家无疑是马克〃D〃阿让松,他在1751年明确地把这一习语与自由放任主义的学说联系起来马克也是热心鼓吹政府对贸易放任自流有经济好处的鼻祖他说,管得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他声称,工业衰落的真正根源正是 在于政府对它们的养护随着世界的文明进步,自由放任代表了大多数公众的心声政府不应当去做或试图去做任何事,这是普遍的原那么;在这些场合,政府的座右铭或格言应当是──无为而治……农业、工业和商业对政府所提出的要求,就像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提出的要求一样合情合理、毫不过分:请不要 拦住我的阳光。
──凯恩斯《预言与奉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解读】自由放任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的经济思想和政策1776年出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原富》中批判了商业资本主义时期的重商主义思想,倡导“自由放任主义”按照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社会务必保证宏大生产经营者的自由和充分的竞争,使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调理社会经济的布局和运行经营者可以自由出入市场,消费者可以自由选购商品,不存在市场出入障碍,不存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而对外那么强调自由贸易,反对养护事实上,自封建社会末期,更加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完成至19世纪末期的市场切实具备这样的特征经营者规模较小,垄断尚未真正形成,新建立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不干预经济的原那么这一切使得市场能够实现较公允和充分的竞争,价格能够反映价值并随着供求变化而波动,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着重要的调理作用英国是较早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的国家,19世纪30年头,英国工业革命根本完成,可以凭借强大的经济气力同其他对手举行竞争,而不必再凭借过时的超经济手段操纵殖民地,所以从这时起,开头了英国历史上以自由主义为特征的维多利亚时期,长期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但是,市场调理充分发挥作用务必具备确定条件,即市场务必允许和存在自由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展和壮大,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并造成严重后果,市场开头“失灵”市场缺陷主要是由三种理由造成的:一是市场障碍,即市场上存在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使之不能进入并施展其作用;二是市场机制的唯利性,它是一种非理性的调理,有些经济领域它不愿进入;三是市场调理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它是一种事后调理另外,市场竞争不成制止地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限制竞争,使自己谋取和维护对商品价格和市场的操纵地位以赚取超额利润;二是不正值竞争,采取不正值方式和手段以获取非法利润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布局和运行上的严重后果迫使人们斟酌对策,以摈弃市场障碍、弥补市场缺陷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到了最有权威和气力的国家的身上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国家绝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务必主动介入经济管理从19世纪末开头,美国领先公布和实施了反托拉斯法,即现在我们所谓的反垄断法 可以说,反垄断法是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最有效的法律手段 1.自由放任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占主流地位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它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通过市场调理,经济可以自己达成供求平衡。
2.自由放任主义有其本身固有的缺陷,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完全自动调理,达成供求平衡3.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由于各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国家干预经济的呼声和压力越来越强大,自由放任主义逐步成为一种过时的思想和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的趋势越来越明 显4.大危机宣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彻底破产,凯恩斯主义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思想 3.胡佛村 全国人民越来越恼火,脸色越来越难看,传闻也越来越多:有人说胡佛在比利时办救济事业发了大财;有人说连狗都厌恶胡佛;还有人说他是1932年3月把查尔斯〃林白的儿子绑架并加以杀害的主谋用铁皮罐、纸板和粗麻布搭起来的棚户叫做“胡佛村”(纽约曼哈顿区就有两个大胡佛村,一个在河边车路下方,另一个在中央公园的尖顶方碑邻近);“失业的”(原来是个形容词,这些年变成了名词)手里提着的装破烂的口袋叫做“胡佛袋”;在北卡罗来纳州,乡下的贫民把破汽车前部锯掉,套上骨瘦如柴的骡子,叫做“胡佛车”(政府想改名为“不景气车”,但没人买账)在公园长凳上躺着过夜的人用旧报纸裹身取暖,叫做“胡佛毯子”;衣袋翻过来,一个钱也找不到,叫做“胡佛旗”;野兔被饥饿的农人抓来吃, 叫做“胡佛猪”;杂耍演员插科打诨说:“什么?你说生意好起来了吗?你的意思是说胡佛死了吗?”有的还说:胡佛向财政部长梅隆要五分钱给一个挚友打,梅隆回复说:“这里是一角钱,你把两个都挂 了吧。
──威廉〃曼彻斯特《荣誉与理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海南出版社2022年版 【解读】1929~1932年的大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使人民深受其害失业人数猛增,1933年失业工人达成1 700万,甚至连大量技术人员都找不到工作失业伴随着大范围的饥饿,一方面是西部农场主的大量粮食卖不出去,另一方面是大量人没有饭吃,被迫流浪各地,探索救济和食物在颠峰时期,美国有200万流浪者大量失业者和流浪者进入城市,在城市的角落或垃圾站邻近聚居下来,靠捡拾垃圾和乞讨为生,利用从垃圾堆中捡到的破铁罐子、碎木片和纸板搭成小房子,惨淡度日而此时的胡佛及其领导的政府依旧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原那么,认为经济危机是正常现象,甚至在1930年宣布,声称美国的经济是建立在稳固和昌盛的根基之上的,大危机只是一种心理现象,甚至亲自挑拣了萧条这个词来描述当前的景象,认为它不像危机或恐慌那么吓人当一些工商业的代表到白宫要求总统采取挽救危机的紧急措施时,得到的回复是:“先生们,你们迟来了六个礼拜,危机现在已经过去了胡佛政府一方面对危机抱着乐观和观望的态度,另一方面又采取鸵鸟政策,认为救济失业不理应是政府的主要任务,人民理应采取自愿联合的手段解决失业问题,甚至于派遣军队驱散为了得到退伍军人福利金而“向华盛顿进军”的退伍军人。
人们依旧没有忘却胡佛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所提到的要让每家的锅里每日都有一只鸡,车库里都有一辆汽车于是胡佛村和胡佛猪以及胡佛车等特定名称应运而生,成为对胡佛政府无能解决危机和反动政策的绝妙讽 刺 1.危机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2.胡佛的政府和他的反危机政策已经彻底失败,胡佛已经彻底失去了人民的信任3.务必采取坚决的反危机措施,才能挽救美国经济,挽救美国的民主,救人民于水火 之中 4.兄弟,能施舍我一角钱吗? 他们过去常说,我在编织一个梦,/所以我随大流跟着大伙,/当有地可种,有枪可扛的时候,/我总是在那儿,在那儿工作/他们过去常说,我在编织一个梦,/梦见平静与昌盛的前途为什么我得排着长队,/为领一份面包苦苦等待?/我曾建一条铁路,火车奔驰,/让它与时间比赛/我曾建一条铁路,/如今它建成啦,/兄弟,你能施舍一角钱吗?/我曾建一座高塔,耸入云霄,/用砖头、铆钉和石灰料/我曾建一座高塔,/如今它建成啦,/兄弟,你能施舍一角钱吗?/我们曾穿着卡其军装、/嗨,看上去真棒,/扬基歌歌声响亮/五十万只靴子踏着沉重的步伐/我就是那年轻的鼓手/喂,你记得吗,他们叫我阿尔/一向 叫我阿尔。
/喂,你记得吗,我是你的伙伴/兄弟,你能施舍一角钱吗? ──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22年版 【解读】《兄弟,能施舍我一角钱吗?》这首歌最初展现在1932年在纽约舒伯特剧院首演的《有关美国的史料》这一讥讽时政的音乐剧中,作曲E·Y·哈伯格,谱曲者是杰·戈内这首歌在大萧条中被广泛流传,成为大萧条的圣歌也正是由于这首歌,《有关美国的史料》这部讥讽剧在纽约舒伯特剧院共演 出了77场 从这首歌中可以看出:①歌词的仆人公过去在编织着一个梦,那就是有地可种,有枪可扛,有工作可做,满世界都是昌盛和平静,这个梦也就是人人都敬仰的美国梦,是二十年头美国昌盛时期的写照②主 人公曾经努力工作,加入过铁路的修建,这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最重要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