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与中国当代文论的建构.docx
13页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与中国当代文论的建构 王中原 周计武 西方文论在其学术架构中将中国文论的议题把握为所谓的中国问题,其实质乃是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只有通过对这个镜像的探究,中国文论才能更明晰地洞察和把握自身的问题,进而向西方世界明示中国经验与中国文论的特色之所在,以求在世界文论的格局中为中国文论重塑主体性,推动立足于中国问题意识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学术研究要提出并解决某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问题本身及其解答的方式归属于一个更大的、更具包含性的问题区域,我们称之为问题域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的问题域至少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向度:中西文论(诗学)比较研究、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中国文论的主体性、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当今文化呈现鲜明的全球化特征在这种背景下,文学理论应该在“世界文论”的理念下开展自身的实践中国的比较诗学肇始于19、20世纪之交,作为独立的学科则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比较诗学的实质就是跨文化的文学理论,它是走向‘总体文艺学或‘普遍文艺学的必由之路”[1]世界现代历史的进程是由西方历史的天命所主导的,以至于“现代”一词的内涵主要是由西方的思想、语言、艺术、社会形态、科技等做出规定的。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立足本土实情而创造性地学习和追赶西方文明的过程,西方文明指引着中国人对现代性的想象和经验中国现代文论的学科建制,包括学科命名、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学科规范等,就是在对西方文论的引进和学习中生成的现代以来的中国文论研究脱不开西方文论的强势影响不容否认,西方文论在中国文论现代转型中起决定性作用,这致使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在当代中国文论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中国文论的深入发展,我们已经不能再滞留于对西方文论的单纯引进、学习和追随的阶段曹顺庆教授认为,中西比较诗学目前正处于深化和拓展期,其首要任务在于反思中国文论在西方文论话语中的“失语”问题,强调并探究中西方文论的异质性,力促在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中重建中国文论的话语[2]在我们看来,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今年的我们来说仍然是任重道远在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中,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是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生长点张汝伦在谈到中西哲学的相互影响时说道:“就像人们只能从他者那里了解自己一样,文化的他者是我们了解自身文化最好的一面镜子[3]如果我们把他者视为一个审视自身的镜子,那么我们在他者那里的形象就可以被称为“他者中的镜像”。
在现代以来的文化领域,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的他者就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研究可以被称为西方视域中的中国镜像,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学界形成的一个学术思潮该思潮研究西方文化中的中国镜像,旨在通过这一他者中的镜像来审视自身[4]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是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认知与研究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旨在通过这一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来更准确地认知中西方文论,并经由西方文论这一他者中的中国镜像来审视和研究中国文论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所聚焦的中国文论中的重要议题,我们称之为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预设了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相关问题的理解和阐释、现代以来的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中国文论如何在西方文论的强势影响下更“中国”地应对中国问题、中国文论如何在西方文论的强大影响之下确立自身的主体性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研究的最终指向是“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5]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存在着以下几种形态:其一,西方文论将中国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关注和研究;其二,西方文论并非将中国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而是将其作为理论建构中的问题纳入自身的建构中;其三,西方文论将中国问题作为其理论和批评实践的一个印证,而并非以中国问题作为其理论建构的学术资源和思想要素。
他者必然关涉自我,他者中的镜像必然关联于自我主体与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中国问题研究必然相关的是中国文论的主体性问题这里的主体性意指,基于中国文论的本己问题、本土经验和相对于西方文论的异质性而在西方文论面前确立起来的中国文论自身建构中的主体意识、自律观念和本土立场这种中国文论的主体性观念并不是以中国的主体化来客体化西方,而是在与西方文论这一他者的本质性关联中确立起来的多元主体观念,这一观念强调中西交流和对话的“主体间性”在当前语境下,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推重中西方平等的多元对话,致力于中国文论在中西对话中的主体性重塑,其最终指向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本土特色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学西话》与中国镜像研究中国文论与20世纪西方文论的对话和交流研究是一个具有凸显地位的重要课题因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始于19、20世纪之交,其实际的展开则始于20世纪初期20世纪西方文论作为同时期的存在,对于中国文论的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学术思想史的分期中,当代文论属于所谓的后现代时期这一时期肇始于20世纪中叶前后的西方这一阶段的西方文论的问题意识和发展逻辑无疑根本性地影响着中国文论的当代性及其建构。
以“经由西方而回归中国”[6]作为研究理念,通过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来重塑中国文论的主体性,推动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当前中西方文论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问题是一个值得充分和深入研究的课题论文集《中学西话: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7]致力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中学西话: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以下简称《中学西话》)中的“中国”一词意指“中国问题”,即与中国相关涉的重要的、亟待解决的文论和文化议题,涵盖了20世纪西方文论所关注的以理论化形态和非理论化形态出现的关于中国的問题《中学西话》的研究对象和学术框架乃是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是该时期的西方文论对于中国文化、思想、文论议题的研究,其实质是以西方为主体、以西方文论研究为主导,对中国文论相关问题的“镜像化”研究《中学西话》的研究主体是中国学者,其研究致力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及其镜像化的解构式研究这些研究试图更清晰地认识西方文论语境中的中国问题,洞察西方文论如何提出、应对和处理中国问题通过这种研究,我们能够获得一个洞察西方文论的“西方性”和中国文论的“中国性”的支点,以之为出发点来推动中西方文论的“主体间性”的积极建构。
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旨在经由西方而强化中国文论的自我认知,通过这一中西文论的比较课题,重塑中国文论的主体性,从而在“世界文论”的格局下推进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并促进中国文论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中学西话》是曾军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其基本的构成单元是该课题的单篇研究论文,每篇算作一节,按照主题相近的原则组织成章《中学西话》有其相对独立的研究意旨,其篇章结构也具有特定的逻辑性中国镜像研究与当代文论的建构《中学西话》第一章探讨中西方文论交流和对话的方法论问题,主题是对中西文论对话的方法论反思《中学西话》一书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镜像,其学术架构基于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因此该书的第一章探讨中西方文论交流与对话的方法论问题在现代科学研究的领域内,方法论被优先凸显出来,因为现代科学的研究理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对象化及其确保[8]为了实现这种保障,方法就成为首要的因素,方法决定着研究对象的确定、划界以及通达路径(研究的手段、方法、理念)等从上述的考量来看,该书第一章的内容选定是比较确当的不过,笔者认为,该书缺少一个导言,导言的内容应该分配给该书的研究宗旨、学术架构、研究理念、学术观念等问题的阐述。
《中学西话》的定位是一本相对独立的论著虽然主编曾军在该书的序言里阐述了相关议题,但是其切题性和内容比重与这本书并不相称,编著者最好应该为《中学西话》一书定制一个阐述该书的研究设计的导言曾军在其《关于中西文论“对话主义”研究方法的思考》中提出要全面升级中西文论的“对话主义”研究方法的设想,具体的路径是超越“刺激—反应”“(单向的)影响—接受”“比较—对立”的模式,向“需要—选择”“(双向)折返—出入”“对话—共识”等更高级的“对话主义”模式提升中西文论“对话主义”研究方法升级路径的可行性则需要实践经验来检验此外,该文值得关注的是对中西文论的“对话主义”的研究观念问题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曾军针对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视域错位”和“对话的不平等关系”的实情,提出了“让被看者发出自己的声音”“以‘中国问题作为中西文论交流对话的共同学术平台”“经由世界来研究中国问题”等学术观念这些观念在中西文论对话和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中具有视野扩展和境界提升等方面的学术价值乔国强的论文《西方文论“中国问题”的研究方法》对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的属性和内涵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界定,认为不仅要把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来加以确定,而且要将之视为一种研究的方法,关于后者的提法尤其具有理论启发性。
该文不仅从理论层面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厘清了基本概念,而且从方法论上为之进行了奠基苗田的论文《中西文论交流与对话的主体性建基》在“失语”的背景下分析了当代中国文论对西方文论话语的过分依赖所带来的危机,明确提出中国文论在中西文论交流和对话中的主体性建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策略与方案吴攸的《中西对话“多元共生”的文化理想》在对弗朗索瓦·于连的汉学研究的探讨中提出了中西思想对话的“多元共生”的文化理想,并对中西方思想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对话和交流的“多元共生”的文化理想的实现路径及其意义进行了探究这一章的四篇文章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研究以及基于其上的中国当代文论的主体性及其本土话语体系建构进行了方法论上的奠基该书从第二章开始分主题、分板块,对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问题进行专题性的研究第二章的主题是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泽东美学”,其具体的名称是“《矛盾论》与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泽东美学”毛泽东美学”指称西方文论中的左翼思潮在对毛泽东的哲学与文艺思想的接受和研究中所形成的文论形态,该章主要探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围绕毛泽东的《矛盾论》而形成的“毛泽东美学”。
这一章的主题选择是有深意的,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对西方左翼思潮的重要影响是一个史实,另一方面毛泽东文艺思想在中国文论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当时以及随后很长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乃至中国现当代文论的纲领性的文艺美学思想对西方文论中的“毛泽东美学”和中国文论中的“毛泽东文艺思想”进行平行的比较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研究价值曾军的《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泽东美学”》在揭示毛泽东思想对西方左翼学者的影响的同时,也指出了后者对前者的许多错位误读和不合实际的浪漫想象布莱希特、马尔库塞、萨特、波伏娃、阿尔都塞、詹明信、德里克、巴迪欧、齐泽克等西方左翼学者,在对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以及关于革命文艺的文艺思想的创造性吸收和借鉴中形成了所谓的“毛泽东美学”,其中难免存在着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创造性误读和西方左翼式的想象该文的研究典型地例示了“中学西话”的研究意义,有助于向中国学界揭示西方所关注的中国问题及其问题域,向西方学界恢复被西方“毛泽东美学”遮蔽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真容,从而向西方学界传播真实的毛泽东美学思想,并助力于中国学界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马欣的《布莱希特对毛泽东〈矛盾论〉的美学转化》对布莱希特进行了个案研究,探讨布莱希特对毛泽东的哲学代表作《矛盾论》的美学转化,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布莱希特使用了《矛盾论》中的哪些思想和哲学方法对史诗剧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
吴娱玉的《西方左翼话语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