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物理系毕业生在学界与商界.pdf
7页海外搞物理的北大毕业生中成名最早的当属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冯奚乔(77 级),他在哈佛物理系读书时就有“天才”之称1994 年冯当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正教授的时候年仅 34 岁,是新一代大陆留美物理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可惜他英年早逝,1995 年去世于巴黎,生前在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发表七十多篇论文,包括十余篇 Phys. Rev. Lett.,至今仍被同行大量引用 冯奚乔之后,伯克利的邱子强(80 级)、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牛谦(77 级)等也在凝聚态方向做出了不错的工作邱子强的研究方向是磁性纳米材料,获得过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多次奖励和海外华人物理学会颁发的 1997 年度青年科学家奖牛谦的研究方向是低维凝聚态物理,把量子力学应用于纳米研究,在自旋电子学等领域做得比较深入,发表过三十余篇 Phys. Rev. Lett.,现在是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物理系的Trull Centennial 教授并当选美国物理学会 Fellow这两人在国内和中科院物理所的合作比较多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谢亚宏(77 级)是工业界转向学术界的成功例子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十三年,99 年加盟加大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并任副系主任,在硅性材料和设备的研究方向上成果斐然,论文被同行大量引用,有十余篇论文的单篇引用率都超过 100 次。
西北大学曹惠(86 级)的主要研究方向在纳米结构的光学性质及微激光等领域,97 年从斯坦福获博士以来,很快以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工作被西北大学提为副教授,还获得斯隆学者、Packard 学者、德国洪堡基金会Friedrich Wilhelm Bessel研究奖等重要奖励, 99年 《科学》 曾以Turning a Powder Into a Laser 和Laser Light From a Handful of Dust 为题连续报导她的小组在半导体激光领域的工作,这是科学家们首次在简单的粉状无序半导体材料中的产生激光,00 年《自然》以 Little Lasers 为题再次介绍了她的实验室如何“利用纳米颗粒聚合体在烧杯中产生微激光”2004 年她的小组开发出一种硅基质上的紫外微型碟状激光,可应用于化学传感到信息储存等各个方面 马里兰大学的季向东(82 级硕士)在核自旋及康普顿散射等领域做出了重要工作,他于 97 年作为唯一作者发表的 Gauge-invariant Decomposition of Nucleon Spin and its Spin-off 和 Deeply Virtual Compton Scattering 等论文单篇被引用就超过 300 次,属於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
他的论文总引用率在斯坦福大学SPIRES—HEP 数据库 2002 年版“Top-Cited Theory Authors”五年榜中排名第 367 位,十年榜中排名第 191位他还是美国物理学会 Fellow 洛克菲勒大学的任海沧(77 级)与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及弗里德伯格(Richard Friedberg)从高温超导具有明显小于低温超导的相干长度之实验事实出发, 提出用一个电荷为 2e 的定域玻色场唯象地描述电子或空穴的配对状态,并把 S 道过程作为玻色子和费米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模型不仅和霍尔数及核自旋驰豫率的实验结果相自洽,还为李政道的玻色子-费米子超导模型确立了坚固的理论基础,为探索研制新型超导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他们的论文在国际重要物理刊物上发表后,研究者应邀在世界各地及重要国际会议上作了上百次演讲,引起了与会者广泛的兴趣和重视 康奈尔大学的沈群(77 级)发明了一种基於 X 射线衍射的方法去描述椭圆形偏振 X 光的所有参数,此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 X 射线磁散射的实验中最近他又与诺贝尔奖得主 Herbert Hauptman 合作研究新的直接测量蛋白质晶体布拉格反射相位的方法。
传统测定大分子结构的方法通常需要在晶体中掺入重金属原子以确定相位,工作极其繁重沈群的新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重原子同晶置换法,他利用晶体自身将 X 射线分作两束, 两束射线以微异的角度穿过晶体, 产生的衍射斑可以提供足够的数据计算出分子的结构 98 年 《科学》杂志以 Beam Splitter Teases Out Phase Secrets 为题专门报导了他的工作,认为这项工作能实现自动化将极大提高测定蛋白质晶体结构的速度他获得过匹兹堡晶体学会颁发的 Sidhu 奖,2004 年又被评为普度大学杰出校友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物理系的 J. Erik Jonsson 杰出教授张希成(77 级)主要研究 T 射线在三维断层摄影术中的应用,他和同事是最早利用单脉冲 T 射线为生物组织成像的科学家,被认为是这一成像技术“next frontier” 的领袖人物之一与常用的 X 射线,超声波等相比,T 射线可以“„看‟ 得更远更清晰”,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国家安全等众多领域前景广泛张希成 2002 年曾在《自然》姊妹刊《自然材料》上撰写综述文章 Materials for Terahertz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介绍他们的工作。
2002 年 8 月 《科学》 在“近期文献亮点” 中以 APPLIED PHYSICS: Revealing the Invisible 为题特别报导了他的小组的研究工作,2003年《自然》引介 T 射线的文章 Terahertz Imaging: T-ray Specs 中也对他的工作作了大段文字的描述,称他为这一领域的“先驱”NASA 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出事后邀请张希成用 THz 成像技术检测油料箱绝缘泡沫材料的缺陷并将此技术作为此后的泡沫材料缺陷检测的标准程序张希成出色的研究工作不但使他当选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和国际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 三大学会的 Fellow,也使他成为《华尔街日报》 、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 、 《美国科学家》等媒体经常报导的对象 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 Willa Cather 杰出教授曾晓成(80 级) 的小组 2004 年初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了直径小於 0.5 纳米的硅纳米管模型并利用量子力学的方法研究了这些纳米管的性质, 与硅是半导体元素相悖的是,这种迄今世界上最细的硅纳米管具有金属的良好导电性且非常稳定,这个发现实际上打破了过去人们认为的“金属是金属、半导体是半导体”的界限,提出在纳米尺度量子力学作用增强的情况下硅可以具有金属的特性。
曾的研究得益于他父亲、北大物理系著名教授曾谨言的启发他的小组还在碳纳米管中发现了几种新的低维的冰的晶体,尤其在近一维条件下,他们预测存在一个临界点,使固相液相的水没有结构差别,而这种相间差别的消失过去只在气液相之间观察到这些相继发表在《自然》和《美国科学院院刊》等一流刊物上的工作对纳米电子设备,生物芯片及水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结合过程中的作用都有重要意义他还获得 2004 年的古根海姆学者奖 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有郗小星(77 级) 、李奇(89 届博士) 和刘荧(78 级) 等三位北大物理系毕业生拿到了终身教职,郗小星和李奇两人本科、硕士、博士学位都在北大获得,在超导领域颇有建树,现在都已经是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的正教授郗小星领导的科研小组 2002 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制成大电流二硼化镁超导薄膜材料,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和报导,发表该成果的《自然材料》称“这是二硼化镁超导材料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一步”, 《自然》以 Thin Films of Magnesium Diboride could Lead to New Technologies 为题对此作了特别介绍 芝加哥大学的潘晓川(78 级)在医用物理学特别是核医学成像、断层摄影术、图像再生成和处理等方面颇有成就,他 2000 年获得 IEEE 核与等离子体科学学会(NPSS) 颁发的“早期成就奖”。
此外斯坦福大学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苏栋(78 级)、威斯康辛迈迪逊大学的潘以兵(81 级)在粒子和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朱湘东(77 级)在表面物理和薄膜物理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也都颇有成绩 以上所列的都是已拿到终身教职且在某方面颇有造诣的毕业生,其他处在研究生涯 junior 阶段和尚在为tenure 打拼的还有一批,有些已经崭露头角,如 2000 年获美国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总统奖现执教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物理系的林志宏(85 级)、1999 年获美国物理学会束物理(Beam Physics)优秀博士论文研究奖现任职于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的黄志戎(87 级) 、 研究丝状蛋白质组装的物理特性颇有成果现执教于布朗大学物理系的唐建新(83 级) 、开发出全新的可为不同软组织成像的 X 射线成像技术从而大大推进了 X 射线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应用现就职于布鲁黑文国家实验室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钟中(86 级)等 值得一提的是,冯奚乔、牛谦、任海沧、张希成、郗小星、谢亚宏、沈群、朱湘东还有下面提到的刘俊等是 77 年入学的同班同学 他们那个班中, 还有多人拿到美国和欧洲大学的终身教职或成为国内的学术科研骨干,供职于华尔街的大证券公司如美林、摩根大通,高科技企业如 IBM、惠普、摩托罗拉的也大有人在,总体上比较成功。
相对而言,以后的毕业生在学术界似乎不如 77 级这样集中和抢眼欧洲学术界比较有名的有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机械系统工程系主任吕坚等吕坚 78 年考入北京大学,79 年公派留法99 年由法国教授联合会全国委员会提名晋升为一级教授,成为当时法国在机械、土木、力学等专业最年轻的一级教授,也是该领域历史上少数 38 岁以下晋升为一级教授职称的学者之一1998 年以来,他与中科院金属所的卢柯一起提出并开展表面纳米化研究,开发出几种实用的制备技术,在三百摄氏度的温度环境中成功实现纯铁块的表面氮化,突破了长期以来金属材料表面氮化应用中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工程金属材料的纳米化难题,使其成为“今后几年内纳米材料研究领域最有可能取得实际应用的技术之一”这项研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我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也被评为 2003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 物理系毕业生里也有很多转行但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斯坦福的黄明(81 级)、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戴强(84级)、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刘俊(77 级)是物理系在海外金融学界的三架马车 他们都有物理金融两个博士,能把深厚的数理功底游刃有余地应用于金融学研究。
黄明 96 年毕业的时候, 曾是最受美国名校追逐的金融学博士,邀请他执教的包括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哈佛大学商学院、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西北 Kellogg 管理学院等全美最顶尖的 13 家商学院著名的《商业周刊》以 Gold Rush in the Ivory Tower 为题进行了封面报导, 将他评为全美“年度最具潜力博士” 他先选择去经济学圣地芝加哥大学执教,之后又回到母校斯坦福, 在这两所世界名校的商学院里都获得过最佳教学奖, 97 年 《商业周刊》 以 A Rookie Prof's All-star Debut 为题对他做了特别追踪报导黄明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行为金融学、衍生工具与信用风险,研究成果屡见于 Journal of Finance 这样的顶级刊物,他还获 2000 年 FAME 研究奖,该奖奖给美国金融学当年两大年会上最佳投资学文章戴强、刘俊在金融领域相对出道较晚戴强 98 年才拿到金融学的博士,现在已是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 的副编委,他发表的论文得过 1999 年 Zell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