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品】浅谈会议报道的问题和改进对策.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cc****pp
  • 文档编号:210102580
  • 上传时间:2021-11-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2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毕业论文题目:浅谈会议报道的问题和改进对策姓名:张虎伟班级:07级新本1班专业:新闻学届别:2011 届指导教师:王佳2010年11月10日 浅谈会议报道的问题和改进对策姓名:张虎伟指导老师:王佳【摘要】召开会议,作为领导组织和指导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我们身边可谓 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重要会议释放的新闻信息多,涉及的中心工作多,反映的 热点问题多,参加的新闻人物多,可以采写的新闻也多因此 会议报道这种依 托于会议召开的新闻体裁在会在我们媒体的报道形式中经常岀现然而,会议新 闻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却显现出诸多问题譬如,会议报道雷同、老套、乏味、 缺乏创新,造成无人愿看,无人愿读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 由作者和编者造成的作者一会一•报,就会写会;同时,在编者把关的环节也出 现了问题,从而忽视会议报道的重要性因此,要提高会议新闻的可读性,必须 在形式内容写法上力求突破;必须“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 生活关键词】 编者把关人会议报道创新 会前策划会议报道可读性 “三贴近”【正文】会议报道作为宣传领导工作思路、明确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实践 的有力武器,在FI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然而在长期的报道实践中,经 常出现报道雷同,缺乏创新的状况因此,改进会议报道,以“三贴近”为标尺,更有利于社会各项工作的有序展开,为发展奠定坚实的 基础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來阐述改进会议报道的对策1. 会议报道现象和缺乏创新的成因会议新闻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会议新闻已 成为一种独特的新闻传播现象我们国家会议多,包括党、政、工、 团、妇的各种决策性会议:政治、经济、文教、科技、文艺、体育等 各种工作会议与行业会议;各类新闻发布会、表彰会、学术讨论会等 等会议多,会议新闻也就多成功的会议报道,可以让群众及时而准 确地知晓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当前的中心工作,用以指导口己的 工作、生活实践,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指导意义然而在日常的会 议报道中,却出现很多问题首先,造成会议报道雷同、老套、乏味和缺乏创新,编者把关不 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篇会议报道从“习作”变成“铅字”的过 程中,编者握有版面安排处理大权现在会议多,会议报道也多,为 了不影响与作者的关系,不“辜负”领导和组织出名挂号的愿望,相 当多的编者对会议报道把关不严现象有三:一是怎么写怎么编这 部分编者过分地尊重和信任作者,认为反正会议报道是例行公事,只 要如实反映事实就行了,不愿下气力精编细雕。

      二是写多少编多少 会议不断,会议报道也随Z “繁荣”会议报道要不要搞,回答是肯 定的但要有取舍标准,不能逢会必报重要会议进行报道不但必要, 而且要妥善处理好而一般性的会议,一律亮绿灯则值得商榷三是 不计效果如何“编者岀力,作者出名”会议报道好,作者声誉高; 会议报道差,挨批的也是作者而编者始终作为幕后无名英雄,出力 多少无人知晓不说,况且还“文责自负”进行约束,因而一些编者不 关心宣传效果编者把关不严,大量的俗套的会议报道才有机会充斥 版面,这是会议报道受议论的直接原因强调编者用好手中权力不是 有意为难作者,而是本着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为出发点,这也是能否成 为名编辑的重要条件编者是把关人,其地位非同小可,要真正地履 行好编者职责,就要牢固地树立新闻意识,做到认稿不认人,没有新 闻的会议报道坚决不放行,使“劣质产品”没有可乘之机其次,造成会议报道往往无人愿看,无人愿读的状况,作者也难 脱其咎应当承认会议报道既好写又难写,标准取决作者对会议报道 的认识和把握会议报道好写,好在容易应付会议报道嘛,时间、 地点、参加会议领导、以及会议主题,甚至连会议各类材料应有尽有 简单地对会议有关材料改造或摘录便成为一篇“不折不扣”的会议报 道。

      版面上某些会议报道,不是在什么什么思想的指导下,就是与会 者一致认为;不是会议议程的照录,就是首长活动的排列;不是文件 的翻版,就是讲话稿成段摘引,于是会议报道出现了空话多、套话多、 引话多、领导名单排列多,使会议报道失去了更大的读者群不少作 者参加会议任务非常明确,就是来写会议报道的,只要动笔就算完成 任务于是图省事的作者便成了 “文抄公”,简单地抄一抄、编一编 应付了事还有一-部分作者不愿在会议报道上下功夫,倒在走“捷径” 上动脑筋为了完成任务,找来别人的会议报道进行简单模仿,结果 会议报道真的成了有固定模式的文体会议报道难写,难在突破条条 框框,突破难有作为的观念有眼光的记者往往能从中挖掘出许多有 价值的新闻线索,以此为切入点,做好会议新闻,让会议消息“活” 起来再次,我们好多记者作会议报道往往都是一会一报、就会写会 其实,会议主题的背后常常会有着丰富的新闻素材和相关的背景材料, 这就要求编辑、记者在会议召开之前及早运筹、规划、采编,把会议 新闻制作得有可读性强化会前的策划,是将会议新闻形成组合、系 列报道的重要一环虽然各种各样的会议很多,但会议的规模、层次 和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就电视而言,对于综合性会议的报道,如党代 会、人大政协“”、党委政府每年两次的全会等,与只涉及某行 业、某领域、某方面工作的会议相比,其重要性是不一样的,稿子的 采写及版面的处理也是不一样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与 非主要领导参加的一般性会议,同样如此,应该区别对待;对于全市 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工作,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召开的会议, 其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比如,对2006年的江四省“”,江西电视 台除了做好会议期间各项主要活动的报道外,还力求做到“常规动作 做到位、自选动作求创新”的报道思路,围绕新的一年里省人大、省 政府、省政协工作的新举措,着力挖掘“”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亮 点Z处①开设“记者跑”栏目,记者通过深入会场内外,细心 观察,刊发文章,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中一些引人关注的 内容和议题;开办《代表委员心声》栏冃,记者通过采访镇街机关干 部、企业主、经营户、农村社区居民、外來建设者等不同身份的人大 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参加旁听的群众代表,累计刊发了好多篇“代 表委员心声”的稿子,每篇都拟有一个小标题,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稿件中集录了代表、委员及旁听人员圉绕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市场繁 荣、企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交通出行、就业问题、社会保障等 方面的内容发表的许多建议和意见,为省委、省政府开展决策提供了 依据,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最后,会议报道形式单一,报道内容刻板僵化会议报道要想真 正吸引人,不仅要在报道内容上下功夫,还必须在报道形式上动脑筋 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决定了旧的报道形式没有新的报道形式那 么有磁性,有吸引力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电子媒体,只要编辑人 员和记者共同努力,新的点子是出不完的。

      新闻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 激烈,尤其是对于重要会议的报道,许多媒体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 这就更需要我们媒体对重要会议的报道,在报道的形式和文风上力求 创新,寻求突破例如,2009年2月17日,新华社组成近百人的报 道团前往哈尔滨、帽儿山和亚布力现场,对即将开赛的第2 4届世界 大学生冬季运动会进行全面报道②新华社体育部发稿中心主任周杰 说:“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报道:第一个就是对外报道,就是通过 报道大冬会展现中国的形象;第二个就是做到深度报道和精品报道 第三个就是要做好新媒体的报道,简单说就是尤其要做好视频的报 道二、改进会议报道的对策和途径有人认为媒体要增强可观可读性,就要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减少 会议报道显然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会议新闻历来是贯彻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是党和政府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 行之有效的重要领导方式之一但长时间以来,人们普遍感到会议新 闻的过长,写法公式化,文字干瘪,空话套话很多广大干部群众是 否喜欢阅读会议新闻,不但关系着媒体的从业方针、宗旨的落实,而 且关系着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党委和政府喉舌的党委机关报,如 何进一步突破会议报道的惯有模式,提高宣传报道的效果,更加充分 地发挥党报的引导舆论、指导工作的喉舌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 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要提高会议新闻的可读性,应在形式、内 容、写法上力求突破1. 选题:切入群众关注的焦点报道中要注意把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党和政府的工作挂起钩来,把 握好党和政府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与群众迫切需要的解决问题的共 同点像医疗改革、住房改革、国企改革、下岗分流、再就业、物价 等问题,既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又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开展 这方面的会议报道,我们就要从群众关心的角度,进行报道,加深党、 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理解,引起双方的共鸣,这也是符合新闻贴近性原 理的从哪个角度切入才可将会议写活?记者首先要多角度全方位观 察会议,吃透会议精神,然后再用自己的理性思维选择一个最能反映 会议主要精神的角度,围绕主题展开叙述在这方面,湖南日报记者 张斌具有独特的写法,如在2010年9刀22 发表的《省会各界人士 共聚中秋茶话会》这篇短新闻时,“胡彪说,近期,中共湖南省委召 开一系列重要会议研究发展大计,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明确我省要率 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以湖 南省政协主席胡彪同志的言行为主线,既录人会发言,也取席间插话; 既写台上,也写台下,不时将社会各界人士的感慨穿插其间,以此将 言者、领导与群众联系在一起,深刻地反映了主题。

      ③2. 采访:记者向读者换位采访决定写作,要提高会议新闻的可读性,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可 以以读者的身份出席会议,这样才能把握受众与自身的共同心理、共 同需求,也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心入” O针对某个具体的采访, 事先要查阅了解被访者的相关资料以及被访者所在行业的知识只有 对被访者的情况了如指掌,制定有针对性的采访计划,才能预见到被 访者会以怎样的心态、心境、姿态接受釆访,以作好相应的准备,这 样才能掌握访谈的主动权,把握访谈的节奏和问题的针对性,访谈的 效力也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其言语活动来说,不但要具有一般言语 的基本要求即说清楚,说明白,还须讲究说话的艺术,使对方爱听, 既要表达,也要讲究表达的方式和方法,正是这一特性制约着被访者 思维3. 导语:追求新颖,力戒呆板在会议新闻导语中,要抓住核心事实来写,并充分考虑到能吸引 读者一是在导语中要突出鲜明的个性如2010年3月4日,中国 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栏冃报道的一则导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赵启正在接受记者提问说,低碳经济也 是这一届政协大家提案当中的关健词④在导语中突岀个性,就是要 考虑身份、职业方面的特色来写,这则导语就充分体现这一特色。

      二 是在导语中要增加一定的信息量,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向受众传递更 多的信息,这也是受众的需要所决定的三是在导语中要突出新闻事 环境气氛的描写是无信息语言,是可以挤掉的水分,这虽有一定的道 理,但它并不全面,在一定的情况下,环境气氛的描写也能不露声色 地把事实意图灌输给读者实的主旨U!是在导语中也允许环境气氛的描写在有的记者看来,4. 篇幅:以“短”字为目标有的记者写惯了长篇报道,一动笔就是几千字,现在要写几百字的短文,就不适应了例如,在2009年12月5日的《广州日报》 上,一篇题为《尼泊尔内阁在珠峰开会呼吁关注气候变暖》的新闻就 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尼泊尔内阁官员在总理尼帕尔的带领下,乘直 升机抵达珠穆朗玛峰南坡海拔5242米的一块平地开会尼泊尔总理 尼帕尔表示,开会目的是要在下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召开前夕,呼吁 关注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的问题它以新鲜的内容,简短的形式, 表现了主题和报道的内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