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生成文本张力.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6096789
  • 上传时间:2022-06-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生成文本“张力”    杨玉颖(唐山师范学院 滦州分校 附小,河北唐山063700)[Reference]“张力”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东西,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阅读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意境,激活语言“张力”;利用“矛盾”,拉伸叙事“张力”;补充“空白”,生成角色“张力”只有有效利用生成的“张力”引导学生细读、感知、揣摩,才能读出文章的情致与意蕴,读出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最终获得真实的个性化体验[Keys]文本张力;阅读教学;感知;生成H194:A:1672-8610(2013)02-0138-02文本张力是指在整个文学活动中,至少两种彼此对立的文学元素互相抗衡、撞击、比较、衬映,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域中来往、移动,在多元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文本张力可从语言、意境、叙事、角色等多方面生成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交汇、逐步深入的多层次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生成文本张力,引领学生细读文本、用心感知,才能不断地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加深体验,进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一、开掘意境,激活语言“张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张力在文学张力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产生于由语言所激发的多重含义、独特意蕴对有限、单纯的语言外形的冲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言语想象力,使学生在脑海里留下一幅幅鲜明生动、可触可感的画面这个鲜明的“形象”需靠学生从文本的言语中读出来,即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语言材料中固有的表象或依据,努力开掘那些具有张力的重点词句所显现的意境或所反映的意象,将文本中“休眠”的文字读成眼前可视的场面,可听的音响然后,让学生静思默想,逐层深入地品味、感知,咀嚼出词语的韵味和语文的生活味有位教师是这样教《泊船瓜洲》一诗中“绿”字的:师:你能说说与“春风”相搭配的是哪个动词师:那诗人为什么不用“吹”呢?请大家再读一读诗句,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生:“吹”只写了春风而已,“绿”应该是写到了春风吹了,树呀、草呀又发芽了生:绿色很美,绿茵茵的小草特别可爱生:春天来的时候,我家前有大片大片的绿草,小伙伴们经常在上面玩耍师:看来,“绿”虽然春风吹来,但草、树绿了的含义,绝不仅展示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那么简单同学们联系上下句诗,看看从“绿”字上还能找到什么新的感觉生:我觉得春风吹了,小草绿了,家乡的树木应该也发芽了吧,真想回去看看生:我觉得小草发芽了,春天又来了,又是一年了,我离开亲人很久了,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生:读着读着,听同学们一说我好想家。

      我上学都是寄宿的,好想爸爸妈妈师:体会得真好!大家看诗人用了一个“绿”字绿出了树上的新芽,绿出了小草,绿出了春天的生机,还绿出了什么呢?生:绿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生:绿出了诗人孤独的心情……语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通过设置意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收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获得厚实的感性印象,从而调动生活经验,唤醒情感体验,与文本产生共识、共鸣,由“意境”转换到“情境”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简简单单一个“绿”字,在教师的点拨下,激活了文本语言张力,幻化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江南绿野;学生咀嚼出了丰富的感情和内涵,真切感受到了“绿”字背后的思乡之情,也仿佛触摸到了“绿”字那暖暖的温度二、利用“矛盾”,拉伸叙事“张力”矛盾的客观存在形成了文本的张力,语文教师如能恰当地利用矛盾来设置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将教学引向深入,就等于拉伸了文章的张力,学生会在消解矛盾中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揣摩文意,进而迸发出难以想象的智慧火花邢莉老师执教的人教版第三册《称赞》一课,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童话告诉学生要学会欣赏别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这个道理虽然浅显,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却是一个理解上的难点。

      邢教师巧妙地抓住矛盾点引发学生思考,细读文本,巧妙地解决了教学重点师:小獾做了3个什么样的小板凳?生:凳子腿有的细,有的粗生:有的正,有的歪师:这样的板凳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摸上去会有什么感觉?老师这里有一块粗糙的木板,你来摸摸看,什么感觉呢?生:有裂缝生:不平师:我来摸摸,还有很多毛刺呢!像这样不精巧,不光滑的样子就是——生:粗糙师:这么粗糙,可是小刺猬却称赞小獾——生:一个比一个做得好师:我认为小刺猬不该称赞小獾,你们说呢?师:不应该生:应该师:解决这个问题要读书,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找出理由来说服老师该教学片段中,邢老师提出了“到底该不该称赞小獾”这一矛盾点来引发学生思索学生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否定老师的理由,积极地阅读文本,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兴趣盎然,主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通过阅读、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小刺猬那么真诚地表扬小獾,是因为小獾很认真,做的板凳一个比一个好,进步很快这样,孩子们水到渠成地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别人长处这一道理,从而使道德情感目标在阅读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得到了渗透三、巧补“空白”,生成角色“张力”好的文学作品往往留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因素,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它往往会引发阅读者内在的阅读期待,激发阅读主体去寻找这些契合点,在想象和创造中补充空白,从而完成人物角色再塑造等审美建构活动。

      因而作品中的空白往往是教师设计提问、引发思考、走进文本、理解主旨、升华情感的关键之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在讲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是这样处理“饱经风霜”一词的师(表情惊讶):课文学完了,大家提出的“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会忘了讲呢?师:不过,现在我们把课文读得很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熟悉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好吗?不到几分钟,就有人写好了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个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睛深深地凹下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在文本中,车夫的品质是清晰的,而车夫的外貌是模糊的,这个空白填充训练完成了车夫角色再塑造,使人物丰满起来,栩栩如生似在眼前,不但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掌握了 “饱经风霜” 这个词语的含义,还练习了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可谓一举多得文本张力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它使得文本空间浑阔、厚重,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是文学语言所不可或缺的东西。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激发、生成、拉伸文本张力,使之充分地表现作品的丰富内涵,更好地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生成作品张力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涵咏揣摩,体验感悟,多元解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人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