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汉语概论一.ppt
65页近 代 汉 语 概 论,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汉语词汇研究的历史,一、传统训诂学的成就与不足,《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 (《孟子·滕文公下》) 蒙者,蒙也 (《周易》) 孟絷之足不良,能行《左传·昭公二十年》) 辄者何曰,两足不能 相过,齐谓之綦,楚谓之 踂,卫谓之辄 (《谷梁传·昭公二十年》) 卢蒲姜谓癸曰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癸告 之姜曰莫之止,将不出,我请止之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传统训诂学在本义引申义研究、同义词辨析研究、音义关系的探求、关于虚词的研究以及关于方言词汇的研究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不仅如此还从解释语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从而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进行古籍整理工作和语言文字的研究,很有价值 (《古汉语词汇纲要》) 重古轻今、重通语轻方言、重书面语轻口语、重僻字僻义轻常用词成为主要倾向二、新训诂学的兴起,章太炎《论语言文字之学》:“今欲知国学,则不得不先知语言文字此语言文字之学,古称小学 黄侃:“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王力:“旧训诂学的弊病,最大的一点乃是崇古只有“从历史上去观察语义的变迁,然后训诂学才有新的价值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史的领域之后,新的训诂学才算成立《新训诂学》),三、词汇学研究的新领域,罗常培:“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史看,词汇学创始的最早,可是后来并没有发扬光大 郭在贻:“在整个汉语史的研究中,关于词汇史的研究是最薄弱的环节,而在词汇史的研究中,关于俗语词的研究又几乎等于零 蒋绍愚:“我们对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做的还非常不够第一,对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词汇面貌,还处在若明若暗的状态先秦和西汉词汇的研究,前人给我们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搞清楚至于东汉以下,就以往的研究来说,几乎可以说是空白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六朝到明清的词语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初始阶段第二,对于汉语历史词汇的系统的、理论的研究,则显得更加薄弱第二节古白话系统的形成,一、汉民族共同语的雏形,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高坐道人不作汉语夏代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朝代 商代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甲骨文,氏族、部族之间的语言不断同化、融合,当时已经形成一种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工具的共同语,随着盘庚迁殷,形成了以殷地话为中心的通用语。
商代的甲骨文就是这一通用语的书面语 周武王灭商以后,商周两族的语言融合,周王畿所在地的镐京话成为比较强势和有影响的语言,原来各诸侯国的语言逐渐融合成几个相对稳定的大方言周平王迁都洛邑后,洛阳话影响力加强,由于交际的需要,各大方言以洛阳话为基础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出现了一种以洛阳音为基础的读书音,成为各地都能通行的通用语《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 执礼,皆雅言也 刘台拱:“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 颂《诗》读《书》、执礼皆雅言也《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文言的形成是书面语逐渐脱离口语的历程 《隋书·荣毗传》:“毗兄建绪,性甚亮直,兼有学业仕周,为载师下大夫、仪同三司及平齐之始,留镇邺城,因著《齐纪》三十卷建绪与高祖有旧,及为丞相,加位开府,拜息州刺史将之官,时高祖阴有禅代之计,因谓建绪曰:“且踌躇,当共取富贵建绪自以周之大夫,因义形于色曰:“明公此旨,非仆所闻高祖不悦建绪遂行开皇初来朝,上谓之曰:“卿亦悔不?”建绪稽首曰:“臣位非徐广,情类杨彪。
上笑曰:“朕虽不解书语,亦知卿此言不逊也 《隋书·李密传》宇文化及:“共你论相杀事,何须作书语耶?”,周秦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基本一致,但书面语又是对口语的加工阮元《文言说》:“古人无笔砚纸墨之便,往往铸金刻石,始传之远其著之简策传事者,亦有漆书刀削之劳,非如今人下笔千言,言事甚易也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愆误,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行远我们见到的古人的口语是前人口语与书面语的融合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元稹《酬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自注:“乐天每与予游从,无不书名屋壁又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 沈既济 “昼寝夜话,各征其异说”吕叔湘:“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至于太大,但汉魏以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来所说的文言《墨子·小曲》:“假者,今不然也 《墨子·经说下》:“假,假必非也而后假 《战国策·齐策》:“魏文侯借道于宋攻中山” 《尚书·尧典》:“庶绩咸熙”、“钦若昊天” 《史记》:“众功皆兴”、“敬顺昊天”。
东汉至魏晋时期已经形成了文言与白话的区别,东汉王充:“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何为犹当隐闭其意?” 《诗品》魏文帝诗“率皆鄙质如偶语” 《晋书·束晳传》:“尝为《劝农》及《饼》诸赋,文颇鄙俗洪迈《夷坚志·契丹颂诗》:“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顷奉使金国时,接伴副使秘书少监王补每为予言以为笑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其读时则曰‘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大率如此元代把蒙古语和以当时口语为规范的书面语作为元代行政机关的官方语言,形成了不同于文言的古白话系统袁宗道:“宁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 冯梦龙“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 黄遵宪:“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若小说家言,更有直用方言以笔之于书者,则语言文字几乎复合矣乌知夫他日者不更变一文体为适用于今、通行于俗者乎?”,四、文言与古白话的性质与界限,文言文具有人为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有相当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 古白话的特点主要是与文言不同,大致有八个特点: 1、表现在白话文对一些常用词词义的表述方面,许多常用词的替代现象在汉代已经发生 2、白话里有大量的俗语词。
3、白话常常带有方言色彩,反映口语的地域性 4、构词与句法方面 5、古白话中一词多义现象迅速发展,许多词形成了多义系统 6、古白话反映口语 7、文言具有超越时空的广泛性和规范性白话则随着口语不断变化 8、文言长于概括和写意,白话善于铺陈描述第四节 古白话词汇研究的意义,一、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的需要,王力说:“到了现代,为经而治小学的成见是应该取消了,咱们必须是为史而治小学字的形音义的变迁,乃是文化史的一部分拿历史的眼光看,经义和俗义的价值无轻重之分语言文字本无雅俗之分,古之俚语即后之雅言《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於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二、古籍整理与研究的需要,张相:“唐以来之近代文学,于方今有绝大关系者,辄为文字所障 《太平广记》卷一百四十:邑胥张励者……因诣忠,请以百缗而交关焉 《武王伐纣平话》:“女子见道,化金光去了万民尽看,言道好希差臣见奇异,特来奏我王 《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今蒙娘教,听从游学,未季娘子赐许也不三、词典编纂的需要,韩偓《清兴》:“阴沈天气连翩醉,摘索花枝料峭寒 《颜世家训·杂艺》:“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
《汉书·高帝纪》:“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高祖第二章 汉语史的分期 及中古近代汉语的语料,汉语史的分期,王力《汉语史稿》: 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上古时期的特点是:(1)未产生系词;(2)在否定句里和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 中古时期的特点是:(1)系词的产生;(2)使成式和处置式的产生;(3)“被”字被动式的产生;(4)词尾“儿”、“子”、“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 近代汉语的特点是:(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现代汉语的特点是:(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的增加复音词等高本汉(B.Karlgen):《诗经》以前是太古汉语,《诗经》以后到东汉是上古汉语,六朝到唐是中古汉语,宋代是近古汉语,元明是老官话。
日本汉学家把汉以前叫做“上古”,把六朝至唐叫做“中古”或“中世”,把宋元明叫做“近世”,把清代叫做“近代”吕叔湘:“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至于太大,但汉魏以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来所说的‘文言’虽然在某些类型的文章中会出现少量口语成分,但是以口语为主的‘白话’篇章,如敦煌文献和禅宗语录,却要到晚唐五代才开始出现,并且一直要到不久之前才取代‘文言’的书面汉语的地位根据这个情况,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序》),蒋绍愚:“汉语可分为‘文言’和‘白话’两大系统,而‘白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从这个角度看,吕叔湘先生‘二分’的主张是有道理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不论是宋元话本还是《三言》、《二拍》,那里的‘白话’毕竟和现代汉语还有相当的不同(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古白话’)从语法、语音、词汇等方面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构成现代汉语语法、语音、词汇体系的诸要素,从唐宋以后逐渐出现,但一则它们出现的时间有先有后,二则它们出现以后又都经历了一个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然后才逐渐定型、成熟,变成现代汉语这个样子。
所以,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中,汉族人使用的语言逐渐地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语言(现代汉语)趋近,但又和现代汉语有相当的不同如果我们把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的汉语称为‘近代汉语’,那么‘近代汉语’就是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鼎足而三的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四分法”: 先秦两汉为上古汉语 魏晋六朝为中古汉语 隋唐宋元明至清代初年为近代汉语 清中叶以后为现代汉语,清代乾隆年间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的语言已经基本上和现代汉语一致,高本汉曾经统计过,“为因”、“甚”、“兀”等明代小说中常见的词汇在《红楼梦》中已经消失,将近三十种现代汉语常见词语和格式在《红楼梦》中都已出现明末的《正音捃言》和清初的《五方元音》的语音系统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只是[ts]和[k]还没有合流变成舌面塞擦音,而在乾隆八年的《元音正考》中已经完成了这种演变,近、现代语音的最后一个差异消失了,所以我们把近代汉语的的下限定在清初中古近代汉语的语料,同时资料指某种资料的内容和它的外形是同一时期产生的甲骨、金石、木简及作者的手稿之类,同一朝代之内,即使资料的外形比内容产生的晚,差别应不会太大 后时资料指外形比内容产生的晚的资料,即经过转写转刊的资料。
一、佛经文献,佛经是佛教文献的总称,又叫众经、一切经、大藏经、三藏圣教,于南北朝时代仅有‘一切众藏经典’、‘一切经藏’等称呼,隋唐之后,始有‘大藏经’之称 安世高、支娄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