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df
22页小学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李幸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2.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3. 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读, 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品诗赏画,导入新课1. 出示: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起读读这句话2.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我国的许多古诗都有这样的特点昨天我们就欣赏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幅怎样的画?(漫步在六月的西湖边,只见翠绿的莲叶挤挤挨挨,一直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是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画面这就是——诗中有画3.其实赞美王维的苏轼本人,他的许多诗词也是诗中有画,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它又是一幅怎样的画呢?咱们要沉下心来,细致地欣赏、体会,才能发现其中的妙处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这首诗的题目跟杨万里的那首诗题一样,都很长,谁来读好它?这长长的题目同样告诉了我们不少信息,你看出什么了?(六月二十七日,同样是农历六月,盛夏时节;望湖楼,是西湖边上的一座观景楼,地点也在西湖边,看来描写的也是西湖的景色;醉:似醉非醉,带着醉意;书:书写,写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六月二十七日这天, 诗人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了这首诗)2. 诗人带着醉意写下的是一首怎样的诗呢?①自由读诗,要求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一点韵味②能把这首诗读好吗?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有板有眼, 有滋有味,有声有色)③你最想欣赏谁的朗读?及时评点、表扬④全班齐读3. 反复读了这么多遍, 再加上之前的预习, 你已经弄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吗?4.苏轼的写景诗特别有名,最为人称道的又是他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在这首诗中,你看到这样的比喻了吗?(“黑云翻墨”与“白雨跳珠”)老师再来考考你的鉴赏力 这首诗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知道苏轼自己最喜欢哪句吗?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三十五岁,十五年后, 他又一次来到杭州, 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他最得意的就是这句“白雨跳珠乱入船”5.杨万里的诗,写的是夏天西湖中的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苏轼的这首诗,写的又是什么?(夏天西湖边的一场阵雨)6.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轻声读读诗句,用心揣摩揣摩出示:这是一场()的雨①急雨,来去匆匆:“未遮山”“忽吹散”②大雨,声势浩大:“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乱入船”③很美的雨,令人陶醉:“白雨跳珠”“水如天”“醉”(引导学生体会:这雨中的美,不是柔美,不是甜美,不是娇美,而是壮美诗人深深为这壮美的景色而陶醉了三、还原画面,感悟诗情1.一般来说,人们描写一场雨,基本会按雨前、雨时、雨后的顺序来写苏轼写这场西湖雨,是不是也遵循了这样的顺序?你能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吗?(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2.诗中有画,苏轼的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默读全诗,展开想象出示:这是一幅()的画先采访一下我们班的两位小画家,如果让你们为这首诗作画,一幅画能表现所有的诗意吗?(有难度,因为这首诗写的不是一个时间的景色,有雨前,有雨时,还有雨后那咱们就来画三幅画,分别是雨前、雨时、雨后好好思考一下,你打算画哪一幅?你在这幅画上会画些什么?(乌云密布、 大雨如注、 水天一色)(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小结:这是一组动态的、快速转换的、雄浑的、开阔的画面。
3.苏轼不愧是位了不起的大诗人,他短短的一首诗,描绘出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迅速的变化,也让我们读出了不止一幅的画面怎样读好这首杰出的写景诗呢?请大家再来揣摩着读一读,注意轻重缓急的变化,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4.练习朗读,读出诗味,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5.每一段文字后面,都站着一个具体的人有的人如果在外出游玩时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往往会觉得扫兴, 会悻悻而归; 而苏轼却兴致勃勃,带着惊喜之情来欣赏这场雨,并为大自然壮美的景象深深陶醉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补充:苏轼这一生,因为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遭到朝廷当权派的排挤打压,先后被贬官三次,被流放到八个地方,甚至因为“乌台诗案”差点被处死尽管才华横溢,名动天下,他的官却越当越小,被流放的地方也越远越荒凉但是,尽管一生仕途坎坷,遭遇了太多的磨难,我们在苏轼的诗词中,读到的却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旷达超脱,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清新秀美,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性思考,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在他的诗词中, 可有醉生梦死的自暴自弃?可有凄凄惨惨的自怜自艾?可有生不逢时的怨声载道?都没有,他有的是在逆境中不甘沉沦、积极进取的豪迈,有的是在苦闷中自我排解、宽容乐观的豁达!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积极的人生态度,再加上他天生的才华,才能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卓越的成就吧,中国历史上虽然少了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却多出一个为我们留下无数优秀经典的大文豪,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请全体女生用你们清脆的声音齐读这首诗。
请全体男生用你们浑厚的声音齐读这首诗6.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还想问一个问题:一场写夏天暴雨的诗,与你何干?你能把它与我们的人生联系起来吗?(人的一生,难免遭遇突如其来的风暴,应当以洒脱的姿态,欣赏黑云白雨以及雨后的湖水如天一首好诗就是这样意蕴丰富,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反复品味7.最后,让我们和伟大的苏轼一起,站在风云变幻的雨中西湖边,再次响亮地吟诵这首诗吧!板书设计:雨:来去匆匆,声势浩大画:充满动态,雄浑开阔人:豁达豪迈,乐观开朗设计理念:文以载道, 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 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 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 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 !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 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3. 通过文本细读, 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并揭题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颗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简介作者3、齐读课题4、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教师正音2、听录音朗读,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感情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 雨) 哪里的雨 ?(西湖的雨 ) 2、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 明确:奇、变化速度快、美) 3、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雨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呢? 4、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 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1) 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 (2) 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 快、奇、来势凶猛 ) 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 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3) 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 黑云压城城欲摧 ,,)(4)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1) 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 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 指导看图, 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 大、猛、调皮,,) 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 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 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 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1) 学生自学(2) 提问考察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 忽) 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1、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四日望湖楼醉书》,同样的西湖,同样的雨,同样的苏轼写出不同的诗,其实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 ( 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其三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其四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其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 《杭州故人信至齐安》) 夜泛西湖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 陶醉、沉醉 )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6、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文章我们既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还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不断的求索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境界五、作业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2、走近苏轼,阅读背诵他更多的诗词散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2作者 :加入日期: 07-11-23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赣榆县海头镇第二中心小学王继聚【设计说明】古诗教学应注重策略, 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 音韵美 , 意境美 ,\'方寸之地意味无穷', 进而熟读成诵, 积累于胸 . 苏轼写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 , 内容不难理解, 故而遵循\' 淡化理解 , 熟读成诵 \' 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 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 形式不拘一格 , 关键要把古诗学 \' 活\',在玩中理解 , 感悟 ,默诵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前准备 ,做好铺垫 . 师: 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 哦,那和孙悟空是一家子 , 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 你看孙悟空能上天, 能入地 , 这使我想起了 《音乐》第 8 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 , 会唱吗(从天到地 ,从地到天 , 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 师: 我们赛赛书法如何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那老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 用双笔字写下名字) 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表演了, 推荐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引入正题 ,学习古诗 . 1, 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