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387438529
  • 上传时间:2023-11-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9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地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演变的 生活文化,是一个地方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的重要标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 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对民俗文 化进行科学保护,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文化财富, 是实现 农村稳定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全省许多地方都在积极实施 美丽乡村改造工程,为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做出不懈努力但是,如何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维持原有民俗文化的生态平衡?如何正确处理美 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新农村 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调研组就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 保护传承进行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一、美丽乡村建设对民俗文化影响的主要问题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发展的一次全面提升,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 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在这二十字方针中主要体现 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乡风文明中的乡风则是民俗文化的主体部分 ,也应该纳入新农村文化 建设的范畴。

      但是,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不利的因素不断浮出水面,有的甚至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1、 传统建筑破坏严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古村落的整体景观不协调,建设性破坏 严重许多古建筑周围的历史空间环境已被所谓的 现代建筑”空间所 取代,以往古老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荡然无存;在许多古村落的老 祠堂、老民居之间,都夹杂着一些新的建筑物;有些农民为改善生活 居住条件,随意翻建或修缮古屋古院,把古栈道的路面毁坏铺成水泥 路,这在相当程度上减弱和破坏了村落的古朴风貌和历史氛围2、 民俗实物严重流失民俗文化的很多内容是依附在传统的民俗实物之中的, 但是,在美丽乡村改建、新建中,许多传统木制房屋的构件买卖、交易问题十 分突出一些商人看中了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价值, 出钱收购这些古民 居后迁建别处进行旅游开发如在嘉兴的西塘古镇、桐乡的乌镇,许 多古民居的构件被出售、被偷盗还有一些外国人不惜出巨资收购古 建筑,拆卸其材料后动用飞机运回国内按原型复建 还有些地方商贩 在利益驱使下,受雇于外国人向各地古村落的村民收购民俗文化古器 具,有的甚至将古民居木制房屋构件一件件拆下来, 化整为零的出售。

      3、 原生态环境遭破坏许多古村落试图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而原生态的古村落开发成为游人如织的景点后,大量的游客涌入,停车场、水 泥路、旅馆的修建破坏了古村落的原貌及其独有的幽静和美丽 同时, 许多古村落景区不限制游客人数,大大的超过了古村落环境人口容量, 对古村落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此外,有的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时, 没有考虑到原居民所特有的文化习俗,只求商业效益,只求地价增值, 不去考虑民俗文化的整体保护,无何止地将小桥拆毁、巷道损毁、池 塘填埋,这么做的后果是严重地破坏了古村落及其文化生态环境 我们不敢想象,如此过度的拆建,若干年后,曾经的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依旧?二、民俗文化保护几点对策建议目前,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仍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 境相互依存,既有传统意义的农耕文明,又有现代形式的农耕文化 推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优化文化生态环境、激活传统文化 魅力,从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都有其深远的意义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 设中如何提高保护民俗文化的思想意识, 切实科学有序地推进民俗文 化保护工作提几点意见一)要科学的认识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的文化,因此, 做好保护工作,首要任务是加强老百姓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而老百姓 的认识往往是跟着政府的导向走的, 所以要改变老百姓的认识,关键 在于地方政府领导和村两委干部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因此,笔者认为, 在当前的行政体制下,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民俗文化搬进党校课堂, 搬进乡镇党委、政府的会堂,使他们通过学习教育、讲座会议的形式, 充分认识到民俗文化所承载的 三个有利于”对此,笔者以嘉兴市为 例,对民俗文化的 三个有利于”进行阐述1、 有利于推进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历史悠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就是保护和弘扬我 们国家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嘉兴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 进程中,随着人口的增加、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也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而村镇不像城市,规模小,一天就有可 能被破坏掉如果对依附其中的民俗文化不加以即时保护, 很快就完, 很快就会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迅速地消失 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实 际上就要求我们将保护工作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同时,保护民俗文化生存、传承的特定环境,对推动 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人们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维护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2、 有利于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嘉兴地区发展并形成了别具地方特色的 民俗文化。

      特别是随着河港浜汊分布,孕育了江南水乡特色的耕读文 化、稻桑农业、手工业传统等民俗文化资源,且不少村落名人辈出, 古迹丰富可以说,大量的民俗文化蕴藏在农耕社会中,它承载着嘉 兴人民秀慧工巧、崇文好学、进取求新的品德,成为一种特殊的文明 标志而随着农耕社会形态的消失,很多历史文化被割裂、遗忘,甚 至变得无迹可寻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把民俗文化资源纳入 到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就是将这些文化更深刻地植入村民的生活习惯、 生活环境中,这不仅是为了以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的长期传承, 也有华夏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3、有利于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浙江的民俗文化保护工作从起步至今已经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 道路,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各界人士为推进事业发展煞费苦心,也 从中摸索出一条独具浙江特色的民俗文化保护路子 作为长三角地区 核心区域的嘉兴市,应该实现借梯登高,借民俗文化之力提升城市文 化品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势必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力求在 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上有新的突破如果说,前几年我们的新农村建 设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现在美丽乡村建设则是一条有模式可以借 鉴的路子目前,在不论是在网络上或者是报纸上,还是在电视上, 都有许多关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科学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好例子、 好做法。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整理我们的思路,争取在原有的基础上, 把之前的民俗文化保护传承融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 把美丽乡村建设中众多的民俗文化资源,不断地装到民俗文化保护这个 菜蓝子”里来,从而实现民俗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要树立的科学保护理念有科学的认识,才有科学的理念有科学的理念才能推进保护事 业的有序发展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要有科学的态度,更 要有科学的保护理念和执政理念1、 要用科学理念编制民俗文化的保护规划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必须要抓紧做, 而且要科学、有效、持续地做所谓科学地做,就是要以民俗文化生态理 念来设计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没有一份科学的规划,民俗文化的保 护工作就没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方向, 因此,要抓紧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特定的保护规划,内容包括: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农耕文化的 产生和影响);社会环境(人口状况、社会结构、民情风俗、领导和 群众的保护意识等);经济形态(农业、渔业、工业、商业等以及经 济状况);民俗文化遗产的数量与分布地点、 生存状况;保护规划(采 取属地管理办法,要定管理单位、定传承人、定项目、定活动规划、 定保障措施等),如此方能保证其有效性。

      2、 要用科学理念处理建设与保护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 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统一规划、分 期实施、持续发展,而且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和五个方 面的结合,即:处理好美丽乡村设与全面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居民区 与文化区域的关系、处理好群众生活与民俗文化保护的关系、 处理好 设施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坚持将民俗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 相结合、坚持将民俗文化保护与社会建设相结合、坚持将 民俗文化保护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坚持将民俗文化保护与美 丽乡村建设中的合理利用相结合3、要用科学理念保护民俗文化外在的氛围自然村落及田园是农耕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 是农耕生产活动的 主要基础,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完整地保护了田园风光和 自然村落,才能忠实展现农耕文化的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环境, 使人强 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民俗文化外在的文化氛围 一是科学保护田园风貌 要全面保护农田、林木、池塘、水网,保持以稻田为主体的农田结构, 保留较古朴的耕作技术,使用水牛耕地、人工劳作、原始加工等传统 农耕方式,不使用塑料大棚、大型农机等现代设施,全面体现农耕文 化的总体风貌。

      二是科学保护村落环境保护区内的村落用地规模要 逐步缩小,不可再继续扩大;村庄建筑采用传统民居形式和传统外墙 装修,不宜现代化;鼓励居民使用或部分使用农作物秸秆等传统燃料, 以产生炊烟的景观效果;鼓励农户使用传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已不适用的传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仍可作为装饰性使用 道路、桥 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尽量使用石料或当地传统材料, 慎用水泥等现代材 料三)要科学的强化保护责任保护民俗文化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文 化部门叫个半死,其他部门置之不理文化人做个半死,其他人一笑 了事出现这种局面虽然有其客观因素存在, 核心则是保护责任的问 题现在的党政领导很多都是在被动地做工作,属于 见令行事”要想使相关人员能静下心来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安下心来认真树立科学 理念,就必须要有过硬的保护责任来进行保障1、强化工作职责近年来,我省的民俗文化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也形 成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但是笔者坦言地讲,在乡镇党委、 政府领导干部中,真正认识到民俗文化保护工作重要性的人, 并不是 很多,而且真正能将民俗文化保护摆上日常工作议程, 从而真正从政府层面去做保护工作的并不是很多, 甚至可以说是很少。

      我们过去的 计划生育工作这么难做,但是它却能做好,而且做的很出色其关键 原因在于工作的责任问题谁都知道,计划生育出问题任何领导都担 不了责任,而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在乡镇日常工作中属于可做可不做的 工作,且没有人去追究其工作结果,这样就导致他们对民俗文化的保 护工作可以置之不理这说明,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民俗 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必须强调保护的责任问题我们不是一定要像计 划生育一样实行一票否决,但至少可以从更上一级的政府层面来强化 这项工作的责任主体比如: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目标考核制度、特 色工作加分制度等,以此来强化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对民俗文化保护的 工作职责2、强化责任追究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保护必须坚持法制化原则, 走依法保护的道路一是尽快出台《古村落保护条例》,确立古村落的法律地 位;各地则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古村落保护办法》,明确 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法律责任,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一个完善的 法律制度体系二是重视乡规民约和民间组织的作用 古村落的古朴 纯美和其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乡规民约和民间 组织的作用所以,要实现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除了要充分发挥 乡规民约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外,更为关键一点就是:必须就村民自治 组织的保护责任进行明确,并据此实行责任追究,只有这样,才能强 化村干部带动村民进行民俗文化保护的责任意识, 从而从民俗文化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