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WT型科学施肥抗倒栽培技术研究.docx
8页水稻“WT”型科学施肥抗倒栽培技术研究 曹洪+胡宗兵+王林摘 要:在水稻栽培生产实践中,倒伏现象时有发生水稻抗倒性除品种自身因素外,本田期的肥水管理一直是抗倒伏,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本文依据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原理结合水稻抗倒伏栽培实践,研究创制出“WT”型科学施肥抗倒伏栽培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水稻栽培实践关键词:水稻;抗倒伏;“WT”型;科学施肥水稻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粮食作物水稻倒伏严重影响稻谷产量和品质,且不利于机械收割水稻抗倒性除品种自身因素外,本田期的肥水管理一直是抗倒伏,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多年来尽管农业部门做了大量的试验,探讨总结诸多的方法,但实际生产应用上,难以推广普及在水稻主产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采用重施基肥“一炮轰”方式或其它不能根据水稻各生育阶段需肥规律供给营养的方式,不仅造成肥料的利用率低或贪青徒长,同时极易诱发水稻倒伏为此,作者专题进行水稻“WT”型科学施肥抗倒栽培技术研究一、“WT”型科学施肥抗倒栽培技术研究的动议目前水稻生产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机肥施用量少甚至不施用,造成土壤理化性质逐年劣变;二是氮磷钾比例失调,相对氮肥过量,造成水稻过旺不健,贪青徒长,加重病虫危害;三是前期施量过多,作物中、后期早衰,不能保障水稻需时的养分提供和满足;四是基肥在整地上水后施用,氮素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并在反硝化过程中造成损失,同时遇雨天气造成大量氮钾养分的淋失。
针对以上现有的施肥技术缺陷,作者试图发明具有“操作简单,供给养分精确,提高养分利用率,与栽培措施吻合,节本增收”等性能的“WT”型精準、高效、可调施肥技术二、“WT”型精准、高效、可调施肥技术的概念“WT”型精准、高效、可调施肥技术,是根据水稻各个生育时期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规律及其“三要素”的利用率而创建出来的,采用精准、高效、可调的“三要素”施用技术,它具有操作简单,供给养分精确,利于水稻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属性WT”型精准高效可调施肥技术,是以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和耐肥抗倒性等形成的目标产量为依据而制定的氮、磷、钾施用总量,以氮素为主线,合理调整基肥和追肥的比例,整个施肥过程呈“WT”型,并于水稻高产栽培的水浆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默契三、“WT”型精准、高效、可调施肥技术示意图“WT”的寓意:两字母的竖线(斜竖线),表示施肥次数,“W”四条竖线表示基本施肥次数,“T”横线表示平衡杆;竖线表示在平衡杆的平衡下是否最后追施肥或追施种类和数量W”又为“五次施肥”拼音的第一个字母;“T”为“调整”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四、“WT”型精准、高效、可调施肥技术的原理1.根据水稻对氮、磷、钾的需求规律精准施肥:根据最新研究资料,水稻一生中在体内具有较高的氮素浓度这是高产水稻所需要的营养生理特性。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有两个明显的高峰,一是水稻分蘖期,即插秧后两周;二是插秧后7-8周,此时如果氮素供应不足,常会引起颖花退化,而不利于高产水稻对磷素需求平均为氮素的一半,吸收以幼苗期和分蘖期吸收最多,利用特点是:自幼苗期吸收的磷元素,可以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反复多次从衰老的器官中向新生的器官转移,集中利用,因此,结合磷肥自身的释放特点,磷肥宜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水稻需钾量与氮素一致或高于氮素并且吸收较早,在抽穗期前完成了钾元素的吸收,在分蘖盛期至拔节期是吸收的高峰期,其次是孕穗期,钾肥宜早施和集中施用对此,在基肥施用上,一是尽量多施有机肥,不仅可直接为水稻提供各种丰富的养分,而且还能在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中,使一部分有机质起腐殖化作用,合成土壤腐殖质,这对改善土壤物理性和结构,增加土壤胶体的数量与品质,使施入基肥中的养分充分被土壤胶体吸附,提高了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使水稻一生中能得到良好养分保障;二是施入的化肥基肥应以高含量的等量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为优,以保证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和提高各元素利用率;在分蘖肥的施用上,第一次追施单一氮素以促进水稻大田分蘖早生快发和推进分蘖盛期的进程,第二次追施氮素+钾元素,以加强有效分蘖的形成,提高成穗率,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水稻钾元素吸收的高峰之一;穗粒肥施用是巩固穗数,决定颖花数的关键时期,氮钾肥应保证施用的准确和不过,因此,启用平衡杆的作用,根据苗情、天气等实际因素调节施用,进一步体现 “精准”。
2.根据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高效施肥:基肥采用三元素化肥和有机肥配合,于耕整前全层深施能有效的促进各养分被土壤胶体的吸附,提高养分的利用率;追肥每次均采用以水带肥的方式施用,使养分随水下渗,减少流失,体现养分的高效利用五、“WT”型精准、高效、可调施肥的技术体系1.依据水稻品种的全生育期、耐肥抗倒性、土壤肥力状况等制定目标产量和氮肥施用总量:目标产量需氮量(Kg/亩)=目标产量百公斤籽粒吸氮量/100以氮肥为主线,配施磷、钾肥(化肥)氮、磷、钾(养分含量)比例约为:1.0:0.5:1.0;有条件的增施有机肥2.有机肥全部用于基肥施用有机肥料,不仅可直接为水稻提供各种丰富的养分,而且还能在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中,使一部分有机质起腐殖化作用,合成土壤腐殖质,这对改善土壤物理性和结构,增加土壤胶体的数量与品质,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3.化肥施用的基肥、分蘖肥、穗粒肥的氮、磷、钾运筹:(1)基肥:氮、钾(K20)施入量约占总量50%,磷肥(P2O5)100%;(2)分蘖肥:第一次追施氮肥占总量15%,第二次追施氮肥占总量10%+钾肥占总量15%;(3)穗粒肥:追施氮肥占总量的25%+钾肥占总量35%。
依据现时实际启用调整程序,决定一次施入或二次施入的氮钾及其比例endprint4.穗粒肥施用时段的调整依据:(1)中熟中籼品种,良好栽培条件下完成了烤田后,应处在拔节前(包括机插秧或其它小苗秧),结合烤田复水追施第一次穗粒肥,7-10日后结合上水,追施第二次穗粒肥,两次等量;该类型品种如果在应烤田期,受长期阴雨天氣影响未能有效烤田的或者管理不良迟发苗情过旺的,应于幼穗分化三期前,看苗酌施或不施氮,追施剩余的钾肥2)早熟中籼品种,在拔节前后完成烤田,但此时已经进入幼穗分化,可结合复水一次追施穗粒肥,氮肥占总量的25%、钾肥占总量35%,苗情过旺或烤田不充分的可酌减氮素用量;(3)其它因素致使水稻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需要增减肥料用量和比例的应启动平衡杆的作用六、“WT”型科学施肥抗倒栽培技术的应用以中籼中熟品种800公斤目标产量为例的“WT”型科学施肥抗倒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实践:1.肥料选用:54%鲁西三元复合肥、尿素、60%氯化钾;设计总施肥量:N16kg、P2O58kg、K2016kg2.基肥:在栽秧前3-5天进行大田耕整,耕前施入腐熟有机肥(尽可能多施)和复合肥40kg(养分含量N8.1kg、 P2O58.1kg、K208.1kg),施后翻耕或旋耕,使肥料均匀分布在5-10cm的耕层中,然后进浅水平整、沉实后栽秧。
3.分蘖肥:栽后7天秧苗返青后,田间这时无水层或瓜皮水(田间水过多应人为排放并晾田2日)追施第一次分蘖肥,尿素5-5.5kg,施后进浅水,促分蘖;在栽后17-19日,这时田间已无水,有的已晾田2-3日,追施第二次分蘖肥,尿素3.5kg+氯化钾4kg,施后进水,达到以水带肥,提高养分利用的效果,同时,干湿交替利于促根增蘖、防病防虫当全田达到预定茎蘖苗,一般在栽后25-30天开始烤田4.穗粒肥:良好栽培条件下完成了烤田后,穗粒肥按照预定方案:氮肥占总量的25%、钾肥占总量35%,针对本案例:结合复水追施尿素4kg+氯化钾4.5-5kg,7-10日后(幼穗分化三期前)第二次追施等量的穗粒肥5.应用成效:多点示范验证结果显示,应用“WT”型科学施肥抗倒栽培技术较农民常规施肥,有效避免了水稻倒伏现象的发生;平均每亩增收稻谷26.5公斤,新增效益58元/亩以上七、问题讨论1.本技术按照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制订了五次(Wuci)施肥要求,其中“W”的四条线代表四次基本施肥次数,“T”(Tiaojie),字一横表示平衡杆,平衡最后一次的穗粒肥施用要求,即依据水稻的生育时期、苗情、烤田程度、天气情况等综合因素,决定一次施用或二次施用以及对氮肥施用量调减等。
2.“WT”精准、高效、可调施肥技术,是与水稻种植区域、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极为吻合的施肥技术,每项施肥的种类和配方、数量、时间均根据水稻(种植区域、品种类型)的需求规律而定,具有实用性与新型性3.“WT”精准、高效、可调施肥技术,每次的施用方法均实现养分下渗与被土壤胶体吸附的效果,有效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4.“WT”的寓意深刻,便于理解和操作参考文献:[1]陈斌、丁华萍、钱立军等,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研究 [J].江苏农业科学,2009(4):333-335.[2]张春燕、赵美芹,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探讨[J].福建稻麦科技,2012.30(1):205-205.[3]宋长庚,水稻抗倒伏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35(19)105-106.endprint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