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交桥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修改).doc
178页1.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11.1编制说明 11.2 项目概况 21.3 管理目标 71.4工程特点及重难点 81.5材料供应及运输方式 91.6施工用水、电情况 91.7 施工总体规划及施工组织措施 92. 施工进度安排 132.1 总工期、阶段工期 132.2 主要分项工程的进度指标 132.3 施工进度安排及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图 143.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183.1工程概况 183.2施工方案 203.3 施工方法、工艺 214.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的措施 614.1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614.2 确保工期的措施 645.重点(关键)和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 675.1重点(关键)和难点工程分析 675.2施工过渡方案 685.3悬灌连续梁施工 715.4钢箱梁施工 866.冬季和雨季的施工安排 1056.1冬季施工安排及保证措施 1056.2雨季施工安排及措施 1067.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及已完工程和设备的保护措施 1097.1质量目标 1097.2创优规划 1097.3质量管理体系及组织机构 1117.4质量保证措施 1167.5控制和防止质量通病的措施 1207.7已完工程和设备的保护措施 1237.8接受质量监督及施工监理的承诺 1248.安全目标和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1258.1 安全目标 1258.2 安全保证体系及组织机构 1258.3 安全保证体系 1268.4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1278.6春运、节假日期间安全措施 1368.7 安全风险管理 1368.8 安全奖惩措施 1398.9既有线施工专项安全措施 1399.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1459.1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目标 1459.2 建立健全施工环保、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与保证体系 1459.3 环境保护管理检查制度 1459.4 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1469.5 施工水土保持措施 147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14810.1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14810.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14810.3 职业劳动卫生保障措施 14911 劳动力组织计划 15211.1劳动组织 15211.2 劳动力素质构成及特点 15411.3 劳动力配置计划 15412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试验、质量检测设备配备 15512.1配备原则 15512.2主要施机械设备配备及调配计划 15512.3主要试验、质量检测设备配备原则及调配计划 15813 临时用地与施工用电 16313.1临时工程用地计划 16313.2 施工用电 16414 主要材料供应计划 16414.1 招标采购初步设想 16414.2 供应计划及组织方案 16415. 合同用款估算 16615.1 合同用款估算 16615.2 资金控制措施 16616.文明施工、文物保护 16816.1 文明施工 16816.2 文物保护 16917.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17117.1标准化管理措施 171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前,我们认真学习了有关施工规范与施工图纸,详细进行了施工现场踏勘和布置,充分了解了周边环境条件,并进一步了解到了该工程项目的一些重点和要求,针对这些重点及业主要求,我公司经过反复研究进行了如下实施性施组的编制。
1.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1.1编制说明1.1.1编制依据⑴本溪市北地铁路跨线桥工程招标文件及补充文件;⑵本溪市北地铁路跨线桥工程招标图;⑶我公司对招标文件和设计文件的理解;⑷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执行的施工技术规范、规程、标准;⑸为完成本合同段工程拟投入的施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机械设备等资源⑹我公司拥有的科技成果、工法成果、机械设备状况、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1.1.2编制原则⑴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少占土地;搞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维持既有交通秩序;确保铁路行车安全和施工安全⑵满足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标准,符合施工安全要求⑶树立系统工程的理念,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组织均衡、连续生产;以关键线路为中心,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工期、资源优化;管理目标明确,指标量化、措施具体、针对性强⑷采用流水施工方法、网络计划技术组织有节奏、均衡和连续地施工科学地安排季节性施工,保证生产的均衡性和连续性⑸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扩大机械化施工范围,提高机械化程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⑹尽量采用国内外先进施工技术,科学地制定施工方案;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⑺尽量减少临时设施,合理储存物资,减少物资运输量;科学地布置施工平面图,减少施工用地。
1.1.3编制范围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范围包括:本溪市北地铁路跨线桥工程招标文件规定的全部内容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编制上述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技术重难点及应对措施、施工总平面布置、进度计划、劳材机的供应计划、施工管理及相关保证措施等1.2 项目概况1.2.1工程概况本溪市因太子河从城市中间穿越,将城市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平山区和明山区,北部为溪湖区目前跨越太子河和沈丹铁路的道路主要是溪湖桥和彩屯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量的增加,两桥在载重、通行能力上都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而本溪市北地跨线跨河桥项目的建设,将更好的连通本溪南北区域,使两区协同发展,大大加快本溪市的城市发展进程本溪市北地跨线跨河桥位于本溪市城市中心区域的本溪火车站北侧,向南连接解放北路、东明路、胜利路,向北接滨河北路和规划的华中路,横跨本溪枢纽、本钢北部车场、滨河南路和太子河,为横贯城市南北的城市主干道本溪北地跨线桥位于本溪站既有沈丹乙线里程K65+450(客专左线里程DK65+385)处,先后上跨既有本溪站北咽喉区、本钢北部车场和太子河的公路立交桥,本工程全长1036.388m该跨线桥位于改造后的本溪站设计驼峰附近,在沈丹客运专线引入本溪站后,本溪站改造为二级四场编组站条件。
跨线桥起自本溪市北地广场,横穿本溪枢纽车场、本钢北部车场、滨河南路和太子河,北至滨河北路,与滨河南路实现连通主要节点:车站车场、车场驼峰、本钢北部车场、滨河南路和太子河本工程起自北地广场KO+OOO,终至滨河北路K1+036.388,设计范围全长1036. 388m,本标段范围为0+000--0+645.0561.2.2 自然地理概况1.2.2.1地形地貌本项目位于本溪市市区,跨越沈丹铁路、本钢北部车场和太子河太子河自北东向南西流经本溪市全区,区内地面大致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之势本溪市区属于低山丘陵及太子河宽缓河谷阶地地貌,桥址地面高程100~130m,相对高差0~3Om1.2.2.2气象本溪市属于温带湿润气候区,春天风和日丽,夏季稍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气候寒冷;本溪市降水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6至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1. 3%,其中7、8月份占50%,且集中于几场大暴雨中;本溪市一般10月末开始封冻,至次年3月末或4月初解冻,具体气象条件见下表本溪市气象要素一览表 表1-1 项目地点 本溪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7.3历年极端最低气温(℃)-37.3累年平均气温(℃)7.8累年最冷月平均气温(℃)-12.1累年平均降水量( mm)808.2年最大降水量(mm)1179.2累年最大积雪深度(cm)60累年平均蒸发量( mm)1645.1累年平均相对湿度(%)64累年平均雷暴日数(日)31.2累年平均雾日数(日)13.6累年平均风速(m/s)2.8累年最大风速及其风向(m/s)21(东)最大风向及出现频率东18累年大风日数(日)10.1土壤最大冻结深度(m)1.491.2.3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1.2.4地层及构造(1)地层岩性经地质勘察,工程沿线场地50m深度范围内,依次为人工填筑层(Q4_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沉积岩(P2s)2)地质构造主要位处辽东台隆的三级构造单元太子河~浑江台陷、营口~宽甸台拱之上隆起区内基底岩系广泛出露,拗陷区盖层较发育,印支、燕山运动使盖层全部褶皱1.2.5水文地质特征(1)地表水区域内河流为太子河,主要属辽河水;太子河一般常年流水,河水流量受季节影响明显,夏秋季河水暴涨,冬春季水量较小,水质较好根据水质分析报告,地表水对普通混凝土及混凝土中钢筋均不具侵蚀性2)地下水 桥址区地下水为河流阶地上卵砾石土层中的孔隙水,地下水位为0~12m根据水质分析报告,地下水中SO42-Mg2+对混凝土结构无侵蚀,PH值对混凝土结构侵蚀等级为Hl1.2.6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1)桥址区无不良地质现象2)季节性冻土根据气象资料显示,沿线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处于零下,历史最低气温-37.3℃;土壤上冻期为10月至次年4月,最大冻深1.49m,设计时应考虑冻胀对工程的影响3)软粉质土浅灰色硬塑偏软~软塑状,土质不均匀,含少量贝壳、卵石,余为中砂充填。
分布于桥址区表层人工填土之下,厚度3~7m,主要为冲洪积粉质土饱水软化而形成,对桥墩台基坑开挖有一定影响1.2.7工程地质评价(1)桥梁基础采用桩基,桩端置入弱风化岩层一定厚度;(2)基坑开挖应加强支护;(3)泥岩力学性质较差,遇水易软化1.2.8设计概况(1)主线设计本溪北地跨线桥工程道路主线中心线以规划线位为准,采用城市II级主干路标准设计起点位于北地大街KO+OOO,向北沿二印巷方向,在K0+112.02~K1+036.388段设置桥梁上跨铁路、滨河南路和太子河,并与滨河北路相接,终点位于滨河北路K1+036.388,设计长度1036.388m2)辅道设计项目起点段,位于二印巷,两侧居民较多,且分布一些企事业单位,为保证两侧居民的出行方便,在本段路基挡土墙的两侧设置地面辅道,并在K0+186处桥下设置连通车道,将两侧辅道相连,便于车辆通行道路左侧辅道,起自本溪市农村信用社的道路连接处K0+064.543,沿二印巷向北在KO+186.444桥下与右侧辅道相连,左辅道全长121.901m 道路右侧辅道,起自本溪市国家税务局的道路连接处K0+072.471,沿二印巷向北在KO+186.444桥下与左侧辅道相连,右侧辅道全长113.973m。
3)桥梁概况本桥先后上跨沈丹客专(K65+386.987)、沈丹乙线(K65+385.792)、车站车场、车场驼峰、本钢北部车场等,上跨铁路轨道数较多、且密集,结合铁路轨道平面位置,本桥上部结构采用:(3x30)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64+90+64)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30+35)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56.75m简支钢箱梁+22.5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桥梁全长452.65米;下部结构:桥墩为圆柱墩及矩形实体墩,桥台为桩柱式台,基础为桩基础在3号桥墩处桥梁左右两侧设置人行梯道,全宽3.3m,将人行道连接至地面道路,左侧梯道长59.12米,右侧梯道长51.41米人行梯道采用拱型防护网全封闭,与上跨桥衔接处第一段梯道与主线桥等高并行布置,外侧设SS级的防撞护栏,以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