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ppt
189页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n一、城市规划原理n1.4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1.4.1 熟悉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1.4.2 熟悉区域或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n3.3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3.3.1 熟悉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3.3.2 熟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n5.3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5.3.1 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5.3.2 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方法n二、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n《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n四、城市规划实务n1.2.1 熟悉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分析和综合评析第十四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节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第三节 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第五节 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第四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域镇体系的概述二、城镇体系规划一、域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研究进展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 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 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 机整体。
1、区域必须是相对完整的整体;2、以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为核心;3、各城镇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4、各城镇的职能分工和等级规模是不同的一)城镇体系的概念nl.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n城镇体系只能是区域的城镇体系,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n n含义:含义:n2.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n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城市,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n n含义:含义:n3.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的n城镇之间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方面的差别,即各城镇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差别和特色则是依据各城镇在区域发展条件制约下,通过客观的和人为的作用形成的区域分工产物n n含义:含义:n4.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通过不同区位、等级、规模、职能,城镇之间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各种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n仅仅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分布着大小不等而缺乏相互联系的城镇,这只是一种商品经济不发达时期城镇群体的空间形态,而不是有机整体n n含义:含义:n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n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域镇体系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 2.等级层次性3.动态性 4、关联性5、开放性n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道路)和 联系流(人口流、资金流)、联系区域等多个 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特点之一:整体性n城镇体系的各组成要素按其作用大小可 以分为许多等级,这就要求在制定某一级城 镇体系规划时考虑上下级体制之间的联系特点之二:等级性或层次性n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也随时 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这要求城镇体系规划 也不断的修正、补充特点之三:动态性(三)域镇体系的发育阶段1、按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社会)2、按照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划分为: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集聚——扩散阶段;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城镇体系的演化和发展阶段,因侧重点不同有多种划分方式n3、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一般规律n① “城市向心增长”(集聚)n②“城市离心增长”(辐射)n为了使城镇体系得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有必要通过规划对其作出科学合理引导和调控n协调城镇体系发展中集聚力与辐射力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城市与区域的同步发展和区域城乡发展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2.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 ·单中心体系类型、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3.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可以分为矿区型农业区类型体系,以及流域型、铁路公路沿线型体系等 1.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跨省 域、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5种类型,此外,还有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的,如沿海,沿 江边境地区城镇体系类型等四)城镇体系的类型n1、国外n1)起源n16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空想理论至四种城市理论:城市自发过程 理论;城市有机体理论;城市—区域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n2)进展n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n20世纪40-50年代研究其意义;n20世纪60年代提出“城镇体系”等;n20世纪70年代繁荣;n20世纪80年代衰落;n20世纪90年代重新焕发生机五)城镇体系研究历程n2、国内n建国前设想,梁思成的《市镇体系秩序》;n20世纪50年代卫星城建设;n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兴起;n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视角的城镇体系,可持续、整体 协调的城镇体系等发展二、 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 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 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 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 行的规划。
即依据地域分工原则,依据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 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分析城镇的历史变革,现状 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各城镇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分 工协作关系,确定其城镇的性质、类型、级别和发展方向 ,使区域内各城镇形成一个明确分工又有机联系的大、中 、小相结合协调发展的有机结构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 ,协调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 之间以及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 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 统理论方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 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的有机增长2、目标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n现代区域经济的核心是城市经济n我国提出了“要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 带动周围的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成以 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的方针 n1983年起,在全国范围推广了市带县和整县改 市的行政体制,扩大了城市的管辖范围各市领导为 了指导城乡兼有的市域发展,客观上提出了编制城镇 体系规划的要求2)城镇体系规划是实现资源合理布局的手段n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是要通过区域人 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 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 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 代系统理论与方法,努力促进区域社会。
经济、 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 增长3)城镇体系规划是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n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区域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等组 成的空间规划系列,城镇体系规划处在衔接区域国土 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具有双重性质,既 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又是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 分n作为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结合国土资源 开发和生产力总体布局,提出规划期人口城镇化的水平、 途径和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也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 、职能分工、发挥中心城市的吸引辐射等问题,对城镇发 展具有比较宏观的指导意义n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对区域内的各城镇,特 别是对中心城市制订城市性质、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有指 导作用n与区域国土规划相比,城市规划工作的有序性、规范 性和滚动性特点更为明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工作作为 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为各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提供 区域依据4)实践证明:城市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n我国以往的城市规划基本上是以单个城市的 合理发展为目标制订的,城市发展的区域研究常 常被忽视,因此,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带来了许 多问题。
大量的经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就城市论 城市的城市规划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3、性质多重性 4、地位法定一部分5、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1)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发展的历史背景、区域基础、经济基 础; 2)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核心内容是处理好区域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的关系、划分城市经济区; 3)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4)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5)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 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 输、水资源、给排水、电力供应、邮电、防灾,服务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 生、体育设施市场 7)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8)指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6、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1994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①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②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③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④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⑤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⑥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⑦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⑧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⑨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⑩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998 《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通知 》n①制订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包括确定城市化方针和目标,确定城市发展与布局战略n②协调和部署影响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包括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发展的原则性要求,统筹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确定需要重点调控的地区n③按照规划提出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税收和金融政策、土地开发政策等政策手段,制订相应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经济活动和建设活动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n①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n从引导和控制区域开发建设活动的目的出发,依据区域城镇发展战 略,综合考虑空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 规划中应优先发展和鼓励发展的地区,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 ,以及有条件地许可开发的地区,并分别提出开发的标准和控制的措施 ,作为政府进行开发管理的依据n②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n省城城镇体系规划应依据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参照相关专业规划, 对省城内城镇发展用地的总规模和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提出控制目标;并 结合区域开发管制区划,根据各地区的土地资源条件和省域经济社会发 展的总体部署,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镇用地控制的指标和相应的 引导措施。
n③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n包括确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途径和引导措施,提出农村居民点 和乡镇企业建设与发展的空间布局原则,明确各级、各类城镇与周围乡 村地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协调建设的基本要求n第五条 省域城镇镇体系规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n(一)省域内必须须控制开发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护区 、退耕还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护区、分滞洪地 区,以及其它生态态敏感区n(二)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础设 施的布局包括:高 速公路、干线线公路、铁铁路、港口、机场场、区域性电电厂和高 压输电压输电 网、天然气门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 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n(三)涉及相邻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础设 施布局包括:城市 取水口、城市污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处理场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 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2003《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 知》(建规[2003]3号)n确定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n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空间布局n确定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明确控制的 标准和措施n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 政策和措施。
《城乡规划法》中规定n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n《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所称的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