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全隐蔽拍摄道德测试节目的思考.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69501539
  • 上传时间:2022-03-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87.6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对全隐蔽拍摄道德测试节目的思考                    文 / 刘时宇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近些年成为了社会的公共话题,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扶不扶》小品的播出,更是引起了国人的反思在这之后,各地“扶不扶”街头道德测试观察节目也纷纷搬上了荧屏2015年初,国内省级卫视相继开播同类节目节目涉及老人倒地扶不扶、走失、儿童被拐等社会热点每次街头实验都会邀请演员来现场表演,采用全隐蔽拍摄还原事件中路人的行为,然后通过嘉宾、主持人点评的方式来弘扬真善美凭借真实的情境和感人的内容,这两档节目很快取得了良好的收视,很多观众都认为节目能让世人发现社会美好,重塑社会信任,凝聚正能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几期类似的节目播出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有人认为这种全隐蔽拍摄道德检测本身就不道德;还有人直言不讳认为“整个节目就是在耍人”湖南卫视《噗通噗通的良心》问世两个月后于2015年4月已经停播,很多观众开始揣测停播是否因为争议,不过节目组回应停播属于正常排播调整电视媒体主动策划一起事件来检视公民道德到底合不合适?类似的节目又能不能够起到策划者所预期的正面效果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分析和反思。

      一、基于道德测试的“实境秀”最早推出类似的“实境秀”栏目是2012年美国ABC电视台的《What Would You Do》,同样是假定一个虚拟环境,在隐蔽处设置拍摄位,让演员扮演各类角色,考验现实中周围人的真实行为国内也有多家电视台曾经在节目中使用过类似的手法,不过,并不是作为固定栏目长期使用,《噗通噗通的良心》等节目或许是国内最早以全隐蔽拍摄“实境秀”这一节目形态出现的电视栏目例如某卫视播出了一期节目2015年1月1日《你会怎么做》第一期《目睹流浪汉进店遭驱]赶 你会怎么做?》的大致内容是:一名流浪汉在一位好心人的带领下走进一家餐厅就餐,好心人因为有事留下了50元钱并马上离开了,不过流浪汉引起了旁边顾客和店主的反感并遭到了驱赶,当然这些都是节目组演员的演出,其他顾客并不知情随后,隐藏着的摄像机拍下了其他顾客的各种反应,有的顾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顾客与店主针锋相对;有的顾客为了保护“流浪汉”对他进行劝导;还有一名外国小伙子将“流浪汉”请到自己的座位,声称“流浪汉”是自己的朋友,与店主据理力争首期节目播出后,很快引起了观众的一片叫好声,认为通过节目发现社会上原来还是好人多,挖掘了普通人中的闪光者,给其他人带去了榜样的作用,也确实好像达到了节目策划人的预期目标:提高老百姓的文明修养和道德水平。

      不过,在几期类似的节目播出后,叫好声开始沉寂下来,很多观众认为路人经历的“考验”其实是“被耍了”二、全隐蔽拍摄道德实验是否符合道德伦理笔者认为,类似道德测试的“实境秀”在道德伦理上存在争议,尤其作为主流媒体,这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更须谨慎一)“钓鱼测试”遭诟病关于道德要不要“测试”的问题,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钓鱼执法”,相比较而言,大多数的看法都是:“钓鱼执法”是不对的,具体原因显而易见电视节目在公众场合,假定一个情景,用“以假乱真”的方式来测试周围市民对事件的反应和态度又合适吗?首先,这种测试本身采取的欺骗方式就是一种道德失衡俗话说,“用谎言去测试谎言,只会得到更多的谎言”例如,《噗通噗通的良心》2月11日播出的节目是《老人倒地 “扶不扶”大考验》,整期节目二十来分钟,演出的老人先后三次假装摔倒在地,等待路人的帮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等待路人来“上当”,参与到节]目,而且期间“老人”还不断增加“热心人”的帮忙难度可能初次观看此类节目的观众会为“热心人”鼓掌,但是时间一长,难免会对这种节目形式产生反感,为被骗的“热心人”叫屈仔细对比一下,这种“钓鱼测试”和“狼来了”有什么本质区别吗?(二)“道德绑架”不合适所有类似的电视栏目播出的内容都不是自然发生的事件,而是由导演策划出来的。

      如果没有故意策划,报道的内容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导演策划的目的很显然就是为了获取报道的内容,公众一直处在不知情、“被欺骗”的境地,而节目的策划者很自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审判者的角色不过,老人摔倒无人扶,除了我们经常所说的道德水平滑坡和担心被摔倒的老人碰瓷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原因,比如公民的急救知识不足、精力不够集中、没时间等等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凭借一个假定的情境去测量别人是否道德,是否足够良心正如有网友所说,这个社会没有必要人人皆尧舜,个个是雷锋,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活法,遵纪守法,做好自己的事情,少给别人添麻烦,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就行,没有人有权利挥舞着道德大棒对他们敲打一通当然在制作节目的时候,栏目组可能会针对性地选择特定的人物行为,但是那样的话,节目的初衷——保持事件的真实性是否丧失了呢?(三)全隐蔽性拍摄存在侵权嫌疑在栏目录制过程中采取全隐蔽拍摄,这就意味着所有的路人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地参加了节目录制,最终众多男女老少的尴尬、不安、窘态还要不加掩饰地公之于众,那么,能否保证路人的隐私就值得怀疑了《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而2002年起施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规定 “只要不违反法律的一般禁止性规定,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不违反社会的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德,未经对方同意的录音录像也可作为证据”,这似乎为隐蔽拍摄在某种程度上寻找到了法律依据,不过长期以隐蔽拍摄为主要方式的节目制作形式多少有点走在侵权“刀尖上”的感觉。

      可能制片人会反驳,会与路人及时沟通疏导,不过,“被耍”之后的原谅并不等于事前没有伤害四)节目后果不可预料虽然节目策划者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借助媒介的力量,提高人民的公德意识,帮助弱势群体,不过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一定那么如意网上曾经就有报道,江苏某电视台为测验市民素质,让员工表演醉汉耍流氓的场景,碰巧遇到派出所的民警,民警二话不说就将“流氓”制服按倒在地隐藏在背后的编导和摄像人员急忙跑出来亮明身份,警方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后才放人试想一下,如果遇到的不是民警而是一个“勇士”,再试想一下,这名“勇士”如果刚烈一点打斗之间发生了意外,最后该如何收场呢?当然这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不过另外几种后果却很容易预见:首先,类似的“假摔”看多了,当真的有人摔倒时,肯定会有一些市民误以为又是在测试“扶不扶”,“狼来了”的悲剧就发生了;再者,很多热心人会因为帮助“摔倒的老人”耽误自己的事情,最后却被告知“被耍了”,从而引发信任危机;另外,一些路人的热心行为比如拨打110、120,这和报假警有什么区别?所以,类似的节目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正能量,但是也会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三、“测试”盛行 原因何在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全隐蔽拍摄道德测试节目还存在很多的争议,但是为什么此类节目还会受到不少人的好评呢?这个就值深思了,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观众好奇心理的驱使人们对未知世界总是充满好奇,隐蔽拍摄恰好满足了观众的这种好奇心理同时,窥私心理每个人都有,观众通过记者的拍摄满足自己的内心欲望,和其他隐蔽拍摄的节目一样,全隐蔽拍摄道德实验节目同样也会受欢迎二)利益驱动下的媒体行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各种电视节目形式纷纷亮相,而这种全隐蔽拍摄道德测试节目具有新潮、独特的特点一些电视台为了打开市场和提高收视选用这种节目来赢得观众的亲睐,而且这种节目的制作相对来说投入较少,成本较低,但回报可观三)社会道德已成公共热点话题从春晚小品《扶不扶》到近年来一系列社会道德失范的新闻报道,让公民道德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扶助弱者原是人性的本能,但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尚未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未完善,一系列的原因引发了公众对“扶不扶”这样简单的选择题产生了纠结,而在这个答案尚未完全明了之前,此类的节目固然会受到观众的热捧总之,不否认全隐蔽拍摄道德实验节目作为一种创新的电视节目,出发点是好的,而且已经获得了不少观众和学者的肯定不过,正如上文所分析,公共道德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在目前这种社会道德体系亟需修复的时期,用什么形式的节目去唤起大众对“真善美”的重视是所有媒体人应该去积极探究的。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广播电视台责任编辑:谢江林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