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为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研究.docx
9页行为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研究 胡剑芬 饶烜摘 要:本文从行为学的角度展开研究,针对现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需求、行为动机、行为模式及失范行为四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展开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特点、成因及事前干预和事后防范对策最后提出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干预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相应管理对策,进而倡导和推动现代大学生文明网络生活关键词:行为学;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G645 文献标志码:A :1673-8454(2014)03-0016-04一、引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3G”、“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加快了网络资源融合共享的速度,大学生接触网络的便捷性大增,网络支出也随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为80%以上在校大学生能接受的支出费用[1]无线网络的资费下降,更是加快了大学生上网的普及面和速度在当今的中国乃至全世界,网络的迅速崛起已经深刻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各个领域2013年1月15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全球网民人数超过25亿,而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其中大学本科生人数占11.3%并趋近饱和。
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我,能否提高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能否正确处理现实的人际交往和网络虚拟交往的关系,都是很重要的毕竟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及其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进程所以,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在网络中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网络失范现象,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不是孤立、脱离现实社会的,现象的产生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了解产生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背后应解决的真正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把握本质本文从行为学角度出发,探索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社会外界刺激所引发的网络行为动机,分析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做好正确的事前防范和事后控制,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二、行为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形成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新时代网络生活方式已成为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崭新样态,其网络生活方式如何必将成为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国内外学者对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的转变:①研究视角由单一逐渐多元化,从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及文化等众多角度对网络行为的实质进行梳理和分析[3-7]②研究内容更加系统,即对网络生活方式研究的范式逐渐全面展开,涉及网络行为的内涵、特征、类型、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等进行系统的研究。
[8-12]③研究方法由理论的定性研究转向实证调查的定量研究,早期的国外学者研究多集中概念的梳理及总结、对网络行为内涵的界定及其产生的影响等方面[13-16]从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来看,传统生活方式研究的转型与网络生活方式研究的范式并未完全更新、展开,随着3G、无线宽带在校园铺天盖地的宣传和使用,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多元化的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作为新的学术生长点,在调查研究中各背景特征下网络行为的比较分析少,动机与行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更少,没有深入挖掘网络行为类型及主导因素,尤其是对网络失范行为的调研甚少本文从行为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形成过程展开研究(见图1),针对现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需求、行为动机、行为模式及失范行为进行分析,并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展开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特点及成因,对网络失范行为产生的根源做好事前控制对策,包括正确引导心理需求和杜绝外在刺激的影响,同时做好网络失范行为产生后的负强化控制,减少失范行为的再次发生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双管齐下,才能有效控制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三、大学生网络心理需求分析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各大通信公司在大学校园已提供了上网所需要的装备,在学生宿舍楼覆盖了各类网络,且费用低廉,种种便利使大学生对上网没有抵抗力,大学生已经被悄然变化的新时代网络环境包围,并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网络的负面影响严重侵入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大学生高中时期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下度过,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的自由度增加,大部分事物需要大学生独自决策处理,在此环境下各种心理需求一拥而上,他们需要寻找并体验丰富的大学生活,对周围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1.侥幸心理在高校里的学习,大学生对待教师布置的作业,先迫不及待地怀着侥幸的心理采用网络搜寻一翻,若有现成的答案便全盘照搬,没现成答案的再自己动脑筋想想如何整合,这种怀着侥幸心理抄袭作业的方式效率高,省时省力,一旦被教师发现就自认倒霉2.好奇心理大学生一进大学便配电脑和,便希望利用网络满足好奇,所以会通过网络调节现实生活,如浏览不良网页,肆意回帖,更有甚者利用网络寻求刺激,这类学生急需给予正确的引导3.从众心理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树立时期,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若周围的同学都在玩网络游戏、聊,而自己为避免与众不同,逐渐会被网络吸引,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若属消极的行为,学生一时很难分辨4.宣泄心理大学生平时无聊至极,需要有宣泄的对象和渠道,而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可以展示一个完全不同人格的自我,利用网络不文明语言恶搞、败坏他人形象,揭露他人隐私,宣泄内心的不满5.空虚心理大学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看书学习、旅游、谈恋爱、玩游戏、睡觉、兼职等多种选择组成了大学生活,若不能合理地安排时间,时间大量空闲,势必会导致大学生心理空虚,而网络便是一种常见的排解方式。
endprint6.逃避心理大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从单一的学习环境转换到大学这一综合环境体,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格外重要有的寝室关系不和谐,学生便感觉压抑,产生了抑郁症,严重的还会有轻生的念头,不仅自己不快乐,教师同学家长也跟着担心于是很多大学生利用网络逃避现实生活中这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缓解压抑的现实生活,通过玩游戏麻痹自己或是网上交友倾诉,在网络中寻求慰藉四、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分析1.侥幸心理催生网络抄袭行为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大学校园里,怀着侥幸心理通过网络剽窃在大学生失范行为中比较普遍,大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撰写论文、报告等作业过程中,基本上都有过利用网络随意复制、抄袭、剽窃网上文章或论文的行为,表现在有7%的大学生经常上网大篇幅地引用他人观点, 有72%的大学生偶尔大篇幅引用他人观点, 只有21%的大学生从未大篇幅地引用网上他人观点由此可见,由于网络搜索成本极低,为了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一篇几千字的论文或作业,大学生通过网络来抄袭各种成果的情况屡见不鲜加之教师对这些抄袭而来的资料难以辨别,往往抄袭而来的作业比自己独立完成的分数更高,导致大学生在效率和效果的双重利剑的驱使下,通过网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是变本加厉,愈演愈烈。
由侥幸心理催生的抄袭行为不仅不道德,还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是触犯法律的行为2.好奇心理诱导浏览色情网站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资源,由于网络的特性和网络监督管理系统的不完善,网络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存在漏洞,一些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经常在一些网页的边角框中出现导致5%的大学生经常浏览、下载和传播色情信息,有37%的大学生偶尔会点击浏览色情网站在浏览过色情网站的群体中有88%出于一种好奇心理,并不是主动搜寻此类信息,这类学生对于性充满了好奇与幻想,面对诱惑时抵抗力不够强,难以拒绝网络负面影响的入侵因此道德自律意识还不够强的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就要对这些垃圾信息加以过滤,否则将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使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3.从众心理驱使网络欺骗行为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变得更轻松因此,或是辨别能力差或可能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大学生在网上喜欢随大流、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下,在网上随意造假、填写虚假资料、传播虚假信息的情况是很严重的通过调查了解到有78%的人会在网上散发虚假的信息而对于大学生这种在网上说谎、在网上故意欺骗他人的行为,有大部分的人居然还都保持宽容的态度。
由此可见,以上这些网络欺骗行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在网络中的相互信任,让人们对网上所认识的网友不再信任,这造成的后果是网络诚信度明显降低4.宣泄心理繁衍网络恶意言论网络的自由性让大学生在网上可以自由地展现自我,特别是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时,网络也就成了他们宣泄各种情绪的场所据调查显示,有14%的大学生在上网时经常使用不文明语言和符号;有28%的大学生在上网时偶尔使用不文明语言和符号;有58%的大学生在上网时从来没有使用过不文明语言和符号一些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常用一些粗俗的言语和不文明的符号缩写,更有甚者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出现了辱骂他人或使用不文明语言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传播反社会信息等行为这样用网络不文明语言恶搞、败坏他人形象,揭露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频繁出现这表明,大学生网上用语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不仅网络道德意识不清,宣泄心理严重也成了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之一5.空虚心理滋生沉溺网络行为所谓网络成瘾是指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同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望[15]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只有心理空虚的大学生,在无任何精神寄托的状态下,无所事事,只愿意通过网络打发闲暇的时间,大学生在寝室、课堂、校园电子阅览室等地方用电脑、等工具废寝忘食地上网就是这一现象,其中通过调查还了解到每天有54%的学生上网时间为1小时以下, 有38%的学生上网时间为1-3小时,有6%的学生上网时间为3-5小时,有2%的学生上网时间为5小时以上可见,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而在使用网络用途中,调查到获取信息,听音乐、看电视、看电影和聊天交友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还有9%的大学生喜欢发E-mail和8%的大学生深陷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只有2%的学生利用网络为了其他如网上谈恋爱、看小说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正面学习的概率很低,他们真正的目的只不过是通过网络来满足自己玩乐的空虚心理由此可见,空虚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对网络的依赖度很高,因此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有一部分大学生已经对网络达到了痴迷的程度6.逃避心理促使迷恋网络交友通过调查了解到,有1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时表示“喜欢与网友聊”,有66%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与网友聊”,有21%的大学生表示“几乎不和网友聊”这说明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时,更倾向通过网络聊天,寻求精神寄托,并希望从中得到心理的排解,确实,网络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缩短了人际交往的距离,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压力大时,唯有通过网络交友进行交流,缓解压抑的现实生活,在网络中寻得慰藉。
由此可见,迷恋网络交友对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冲击很大,使大学生缺乏正面的沟通与交流,这样一些大学生便渐渐脱离了集体,性格变得孤僻,继而形成消极处世的态度,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内在需求加外在刺激催生了失范行为的繁衍滋生,防范措施必须从产生行为的根源下手,才能达到有效防范的目的积极应对网络示范行为,一方面从提升自身修养防止不良需求的滋生着手,另一方面规范法律和制度杜绝外在刺激的诱导,消除不良动机,引导大学生朝着有利于网络规范行为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合作、探索、创新的网络学习新环境,充分发挥网络的有利面endprint五、规范大学生网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