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吴肃公《阐义》初探.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891698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9.3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吴肃公《阐义》初探    杨剑兵1,郁玉英2(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井冈山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Reference:明遗民吴肃公,安徽宣城人,著述较多,其中《阐义》是其唯一一部选编作品这部文言小说集共涉及志人与志怪方面的忠义故事多达500 余则它主要表现了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材料来源的多样化,二是特别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三是刻意表现了浓郁的遗民意识Keys:吴肃公;《阐义》;遗民意识I210.6 :A :1003-1332(2014)03-0106-05收稿日期:2014-3-25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J2011B057)作者简介:杨剑兵(1970-),男,安徽桐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小说戏曲、元明清文学吴肃公(1626-1699),字雨若,号晴岩,一号逸鸿,别号街南,学者尊称街南先生安徽宣城人明末诸生入清后不仕,以卖字行医为业,与黄宗羲、王猷定、徐枋、魏禧等人有过交游吴肃公著述颇丰,主要有《读书论世》十六卷、《明语林》十四卷、《阐义》二十二卷、《街南文集》二十卷、《街南续集》七卷等其中《阐义》是其唯一一部选编的作品。

      据孙殿起《贩书偶记》卷六“传记类·总录之属”著录,《阐义》有康熙间慕园刊十卷本和二十二卷本两种其中二十二卷本为全本,此本为《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第11 册影印,亦是本文论述所依据的版本二十二卷本《阐义》总体上分成两个部分,即前十九卷为志人部分、后三卷为志怪部分志人部分又分为义民、义客、义属、义弟子、义童、义工、义卒、义道士、义僧、义女、义奄、义隶、义仆、义婢、义丐、义屠、义盗、义优、义娼等十九类,计393 则,涉及人物达400 余人志怪部分分为义兽、义禽、义虫鱼三类,计113 则,涉及动物达43种这部文言小说集目前学界尚未有专题论及,笔者不揣剪陋,尝试探究,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作为明遗民的吴肃公,在搜罗古今忠义故事时,主要表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材料来源多样化《阐义》中的506 则故事,均有一定来源,其中明确标明出处的计有151 则从这些标明出处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阐义》在选编故事时,总体上具有材料来源多样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时间跨度大作者在采录忠义的故事时,最早可追溯到《礼记》,如卷十六“义屠”中的《杜篑》,即来源于《礼记》卷九《檀弓下第四》[1]最迟到作者所处的明清之际,如卷一“义民”中的《髯樵》采自顾彩的《髯樵传》,[2]卷二“义客”中的《徐起凤》采自李清的《三垣笔记》之《附识中·崇祯》,[3]卷十五“义丐”中的《百川桥丐儿》采自邹漪的《明季遗闻》卷三《南都下》,[4]卷十七“义盗”中的《孝贼》来自王猷定的《孝贼传》,[5]甚至有些篇目直接来自己的文集,如卷一“义民”中的《颜佩韦五人》来自《街南文集》卷十五《五人传》。

      [6]从春秋战国到清初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阐义》几乎涉及到每一个朝代,从已标明故事发生朝代的篇目来看,以汉、宋、明三朝的故事为最多,但在各卷中的分布并不均衡,如卷一“义民”计有32则,明朝有16 则,占一半之多,汉朝仅为2 则,宋朝仅为3 则;再如卷二“义客”计有12 则,宋朝有7则,超过一半,汉朝仅2 则,明朝仅3 则;再如卷三“义属”计32 则,汉朝有18 则,亦超过一半,宋朝则没有,而明朝仅1 则其他卷目大致如此那么,《阐义》为何在选编故事时会呈现这样特点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与作者博览群书有关我们知道,《阐义》标明出处的故事计有151 则,至少说明这些引用书目作者翻阅过而那些未标明出处的故事,其实也有一定来源的,如卷一“义民”中的《华文荣》则来自宋人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五 《梁纪一》,再如该卷中的《潘盎》,来源于宋人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五十四《忠孝节义》之“潘盎”条二是与正史记载各个朝代忠义故事的多寡有关如《宋史》中的《忠义传》计有十卷,还有一卷《孝友传》,《明史》有七卷《忠义传》、两卷《孝义传》,《史记》、《汉书》虽未专列《忠义传》、《孝义传》等,但诸多忠义故事均穿插于各列传当中。

      相比较而言,其他朝代的正史(除《清史稿》外)中的《忠义传》、《孝义传》等的卷数较少故此,《阐义》采录的汉、宋、明三朝的忠义故事最多,与正史的记载亦是相吻合的2. 引用书目庞杂《阐义》标明出处的引用书目多达100 余种这些书目主要分为史书(包括野史)、笔记、小说集、文集、总集、方志等其中史书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南史》、《五代史》、《宋史》、《金史》等正史,以及《汉晋春秋》、《国史补》、《天宝遗事》、《朝野遗纪》、《甲申纪事》、《明季遗闻》、《劫灰录》等野史;笔记包括《辍耕录》、《齐东野语》、《菽园杂记》、《寓园杂记》、《湧幢小品》、《三垣笔记》等;小说集包括《搜神记》、《续搜神记》、《幽明录》、《夷坚志》、《剪灯新话》、《虞初志》等;文集包括《放翁集》、《高启集》、《文长集》、《王弇州集》、《城南集》、《田间集》、《街南集》、《魏学洢文集》等;总集主要包括《太平广记》、《太平寰宇记》等;方志包括《宁国府志》、《宁郡志》、《靖江县志》、《建宁志》、《海隅志》等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疑为散佚的书目,如《海盐记》、《张庆集》、《唐贤抒情集》、《虎蔚》、《说宝》、《阴阳变化录》等。

      《阐义》在采录故事时所标明的书目,绝大多数是正确的,但亦有个别出现错误如作者在《晋屠蒯》与《杜篑》(卷十六“义屠”)两则故事后,作注云:“二事疑一人,一见《国语》,一见《檀弓》,并存之这一注中,杜篑事确出于《礼记》卷九《檀弓下第四》,[7]但晋屠蒯事并非出于《国语》,而是出于《左传》[8] 笔者将其与《晋屠蒯》进行对比,发现《阐义》仅有两处未采录,一处是荀盈卒时“六月”,一处是“亦自饮也”中的“也”字,而其余部分与《晋屠蒯》完全相同所以,《晋屠蒯》出自《左传》是毫无疑义的不过,像这样标错书目的现象在《阐义》中并不多见3. 采录形式多样《阐义》在采录故事时,主要采用移录、略改、简化等三种方式1)移录的采录方式,是指全盘摘录原书内容的方式这种采录方式,在《阐义》中运用得较为普遍,上文涉及的《晋屠蒯》即为一例笔者在此再举一例,以观其概如卷十七“义盗”中的《孝贼》即采录于王猷定《孝贼传》[9]笔者将其与《阐义》中的《孝贼》进行对比,发现《孝贼》仅比原文《孝贼传》少6 字,即“起视庑下物,亡矣”与“后不复作贼”之间的“亡何,强释之厥……”6 字,其余部分完全相同从上述二例,我们可以看出《阐义》在使用移录方式采录时,几乎对原文不作任何修改,从而亦保留了原文的原始性。

      2)略改的采录方式,是指《阐义》对原书稍作修改,而在故事情节与篇幅,甚至主要文字上并未改动这种采录方式在《阐义》中运用得也较多笔者在此仅以卷二“义客”中的《徐起凤》为例此则故事来自《三垣笔记》之《附识中·崇祯》[10]《阐义》中的《徐起凤》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情节,只是在某些文字有所修改与增删从这些改动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出《阐义》在刊刻时是有所避讳与忌讳的如《徐起凤》中仅出现一次“嘉胤”,其余均用“公”代替,而且“胤”字还缺首笔,笔者疑为避雍正“胤禛”之讳,而《四库禁毁书丛刊》在影印时所据的版本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慕园刻本,但仅从这一避讳言,此本似应于雍正时期刊刻再如《徐起凤》将原文中的“及北兵至”删除,笔者疑此本刊刻时是为忌讳清廷而有意删除因为如此一删,从语法上说,“逐居民外徙”、“纵掠不禁”者就成为“贼”了3)简化的采录方式,是指保留原来故事的主要情节、删除次要情节的方式这种采录方式在《阐义》中运用得不是很多,主要是针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原文所采用的方式如卷十九“义娼”中的《李娃》即为代表它将原出《异闻录》中的白行简创作的3500 余字的《李娃传》,[11]删减为仅435 字如《李娃传》中颇为曲折的“倒宅计”情节,在《李娃》中仅以“姥意怠,以计赚生徙他处”而一笔带过。

      可见《阐义》简化原文之一斑但由于《阐义》着重要表现“义”的内涵,所以《李娃》在“义”的细节并未简化,如李娃与老鸨、与势利士人之间的对话《阐义》在采录标明出处的故事采用了上述三种主要方式,但那些未标明出处的故事大体也是这三种采录方式如卷一“义民”中的《马适求》并未标明出处,但这一故事显然来自汉班固《汉书·王莽传》[12]从史书的记载与《阐义》的采录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马适求》采用了略改的采录方式同时,移录、简化等采录方式在未标明出处的故事中亦有所运用,在此不一一举例二、特别关注下层民众《阐义》在辑录古今忠义故事时,将目光投向了下[来自wWw.lW5u.Com]层民众这是此书的又一大特色多达十九卷的人物传记,共记录了400 余人的故事在这400余人中,绝大多数为下层民众,即使有些人物如高力士、怀恩、王承恩等,貌似地位较高,但其阉宦的身份还是与皇亲国戚和名公巨卿不能同日而语《阐义》在关注下层民众时,几乎涵盖了各种行业与职业,其中家庭、官府、宫廷的附属人员的种类为最多,包括门客、属吏、弟子、书童、士卒、阉宦、府隶、奴仆、奴婢等,其次为一般民众,包括平民、工匠、烈女、烈妇、宰屠等,再次为宗教人士,包括道士、僧人,甚至还包括社会末流人员,如乞丐、盗贼、优人、娼妓等。

      那么,作者为何倾心于搜集这些“下里巴人”的故事呢?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1. 与作者入清后的生活经历有关甲申国变后,吴肃公“诸父(按:如叔父吴垌、舅父麻三衡等)愤谢诸生”,[13]于是其“黄冠野服”, [14]“亦耻与于试,但以举子艺授徒而已”,[15]还“卖字行医”,[16]与下层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吴肃公常常是疾病缠身,据其自撰《墓志铭》载:“善病,多废疾,目眇臂挛,疝痔鼻渊,晚而喘欬足痿[17]多病的吴肃公并未参与宣城的抗清斗争,但是其舅父麻三衡却是宣城一位著名抗清将领,《明季南略》卷之四《宣城麻三衡》有所记载[18]舅父麻三衡等人的抗清斗争,对吴肃公是有一定影响,我们从《阐义》将“义民”置之首卷可窥之 “义民”中诸多激于义而抗争的历史人物,恰如现实中诸多像麻三衡一样的抗清义士吴肃公除在“大义”上拒绝与清廷合作外,在“小义”上还表现为对其恩师沈寿民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据嘉庆二十年(1815)《宁国府志》载:“寿民避迹湖北,抱疾,肃公侍汤药两月易篑时,为师栉纚治发簪,群称义弟子云[19]总之,吴肃公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着自己的“大义”与“小义”,以及其现实生活中观察到下层民众的各种“义”的行为。

      正是基于这一现实生活的经历,《阐义》将目光投向下层民众亦是理所当然2. 与作者崇实思想有关我们知道,阳明心学在中晚明时期大行其道,而且有一种不良倾向,那就是越来越脱离现实而走向虚空由明入清的有识之士,开始对这种儒学的不良倾向进行反思与纠正吴肃公即是其中一员,如其自撰《墓志铭》云:“(国变后)已乃学为古文,崇实用久之,研穷圣学,毋论异端邪说,堪舆禄命之术,举不能惑[20]嘉庆二十年(1815)《宁国府志》亦载:“时《姚江传业录》充斥宇内,肃公辞而辟之,以明道为格物,即集义以为仁,著《正王论》[21]概言之,吴肃公的崇实思想为“以明诚为入德之基,以精义为制事之本”(梅庚《阐义·序》)正是由于这种崇实思想,吴肃公在《阐义》中阐释了《论语》中的较少涉猎的“义”的内涵,如梅庚《阐义·序》言:“《论语》一书与门弟子问答,详于‘仁’而罕及于‘义’而吴肃公选择下层民众为对象来阐释“义”的内涵,可谓颇为匠心独具总之,吴肃公的崇实思想与清初的经世实用思潮是一致的而《阐义》通过下层民众身上所体现的“义”的内涵,来重新阐释儒学中的“义”,正是这种崇实思想的表现3. 与“卑贱者”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