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一般检验1ppt课件.ppt
72页血液一般检测,费鲜明,问题,为什么“血浓于水”? 血液的成分有哪些? 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什么是“贫血”?你周围的人有患“贫血”的吗? “白血病”的血是“白”的吗?,一、血液组成,,,,二、红细胞 Red blood cell,红细胞 RBC,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衰亡(120day)衰亡的RBC → Fe 再利用参与造血,,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直径6~9 um,呈双面凹的圆盘状 周边着色深,中心淡染,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3 平均寿命120天 原卟啉和铁蛋白合成血红素,再与珠蛋白合成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一)红细胞计数 (red blood cells count, RBC),健康人群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生理性 婴幼儿、儿童 老年人 妊娠中、后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病理性减少,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1)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与分化障碍:AA、MDS 、(红) 白血病、MF 、真红(骨髓衰竭期) 红系祖细胞或前体细胞增殖障碍:纯红障碍 、肾性贫血、内分泌性贫血 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缺铁贫、巨幼贫、铁粒幼贫 不能分类或多种机制:慢性病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2)红细胞破坏增加,红细胞内部因素: 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酶缺陷:G6PD缺陷,丙酮酸激酶缺陷 珠蛋白异常:镰刀细胞贫血 PNH:后天获得性红细胞外部因素: 免疫: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 机械因素:DIC,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化学与物理:苯或大面积烧伤 感染:疟疾,蛇毒 脾亢,(3)红细胞丢失,急性:24h~48h内失血800~1000ml慢性:消化道溃疡、月经量增多、消化道肿瘤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成 年 男 性: RBC>6.0 x 1012/L Hb>17 0 g/L 成 年 女 性: RBC >5.5 x 1012/LHb>16 0 g/L,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相对性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多为暂时性。
常见于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绝对性 继发性 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如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体育运动等后者可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某些恶性肿瘤如肾癌、肝癌等引起的伴癌综合征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 PV) 目前认为是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红细胞可达7.0~10.0×1012/L,血红蛋白可达170-250 g/L二)红细胞形态异常,大小异常 形态异常 染色异常 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正 常 红 细 胞,直径6~9 um,呈双面凹的圆盘状 周边着色深,中心淡染,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3,1. 大小异常,1).小红细胞 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见于 缺铁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血红蛋白病,2)大红细胞 直径大于10μm. 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3)巨红细胞 直径大于15μm. 常见于叶酸或B1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4)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反映骨髓中红细胞增生明显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而在巨幼细胞贫血中尤为明显2.形态异常,1)球形细胞球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增加大于2.0μm。
细胞圆球形,体积小,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涂片中此种细胞约占20%以上时才有诊断参考价值,2)椭圆形细胞红细胞的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成卵圆形,或两端钝园的长柱状正常人的外周血涂片中仅可见约1%椭圆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病人可达25%-50%巨幼红细胞贫血时可见到巨椭圆形红细胞3)靶形细胞此种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的靶标 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靶形细胞常占20%以上少量也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其他溶血性贫血以及黄疸或脾切除后的病例4)镰形细胞形如镰刀状,由于红细胞内存在着异常血红蛋白S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5)泪滴形细胞细胞成泪滴或手镜状见于骨髓纤维化,为本病的特点之一也可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6)口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成扁平裂缝状,宛如微张口的嘴形或鱼口状正常人血涂片中偶见,如出现较多达10%以上,常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少量可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酒精中毒时7)棘细胞及刺细胞棘细胞外周成钝锯齿状突起,此细胞外周成不规则、不匀称的靴刺状突起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β脂蛋白血症),也可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等。
8)裂细胞schistocyte (红细胞异形症poikilocytosis)系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改变而言红细胞可呈梨形、泪滴性、新月形、长圆形、哑铃型、逗点性、三角形、盔形,以及球形、靶形等见于红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破坏,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等也可见于严重烧伤病人9)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eoleaux)红细胞呈串状叠连似缗钱状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3. RBC 染 色 异 常,低 色 素 性(hypochromia)高 色 素 性(hyperchromia)嗜 多 色 素 性(polychromia),1) 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某些血红蛋白病2) 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过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细胞也成高色素性3)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胞质呈嗜碱性着色的物质为少量残留的核糖体、线粒体等成分。
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急性溶血性贫血时为最多见1)嗜碱性点彩细胞内见到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一深蓝色颗粒点彩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有时与嗜多性并存多见于铅中毒及骨髓增生旺盛的贫血如溶贫,巨幼贫4.红细胞结构的异常,2)染色质小体又称毫-周小体,为紫红色圆形小体,是核染色质的残留部分常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贫血如溶贫,巨幼贫等,3)卡波环(Cabot)一种紫红色成圆形或8字形细线状环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出现,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等4)有核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中,正常人外周血中不能见到,在出生一周之内的新生儿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即属病理现象见于:①各种溶血性贫血②红白血病③髓外造血④骨髓转移肿瘤,(三)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 红细胞压积(packed cell volume),定义: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参考范围】男性:40~50% (0.4~0.5L/L)女性:37~48% (0.37~0.48L/L) 【临床意义】 红细胞比容增高: 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 绝对性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比容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四)红细胞平均值参数,1.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 指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以fl(飞升)为单位。
参考范围为80~100fl MCV = 红细胞比容(L/L)红细胞计数(×1012/L)注:1L=1015fl,,红细胞平均值参数,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 指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pg(皮克)为单位参考值为26~32pgMCH = 血红蛋白(g/L)红细胞计数(×1012/L)注:1g=1012pg,,红细胞平均值参数,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 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克数),以g/L表示参考值320~360 g/L(32%~36%)MCHC = 血红蛋白(g/L)红细胞比容(L/L),,红细胞平均值参数临床意义,,(五)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RDW),红细胞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通过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来测定,用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 RDW-CV)来表示。
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客观、准确 【参考值】 11.5%~14.5% 【临床意义】 1. 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 2.用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三、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Ret)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之间的过渡细胞由于胞质内还残存多少不等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液进行活体染色,嗜碱物质凝聚成颗粒,其颗粒又连接成线状或网织状而得名网织红细胞,红细胞由骨髓释放入外周血,尚需24~48小时合成最后的血红蛋白,残存的嗜碱物质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稍大,直径为8.0~9.5μm,是瑞氏染色血涂片中的嗜多色性红细胞 可分I(丝球型), II(网型), III(破网型), IV(点粒型),,0型:花冠型,晚幼红细胞周围有浓密的兰色网状物正常为0% Ⅰ型:丝球型,无核红细胞中央有浓密的兰色网状物正常为0% Ⅱ型: 网型,无核红细胞中央有疏松大孔眼的网状物正常为 0.08% Ⅲ型: 破网型,网状物减少,由点状颗粒形成残破不全的网状.正常为0.15% Ⅳ型: 点粒型,只有少数兰色点状颗粒或极小的网状残余,散布与红细胞内,正常人为0.56% 正常值:0.5~1.5%,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参考值】 百分比 :0.5%~1.5% 绝对计数为 24~84×109/L,增高:提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1) 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溶血性贫血常﹥10% (2)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在给铁剂、VB12、叶酸治疗后,可见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加。
用于判断治疗效果 (3)急性大出血引起的失血性贫血也可引起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出血停止后网织红细胞逐渐恢复正常,临床可用此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减少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纯红再障 、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危象,四、红细胞沉降率 ESR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定义】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参考值】 男:0~15 mm/1h末女:0~20 mm/1h末 受血浆中各蛋白比例及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的影响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快:儿童、孕妇 病理性增快: 各种炎症性疾病 组织损伤及坏死 恶性肿瘤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浆球蛋白增高 贫血、高胆固醇血症,五、血小板 (platelet count, PLT),,【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1.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的生成障碍:AA, AL●血小板的破坏和消耗亢进: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DIC●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发生聚集,(一)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2.血小板增多(>400×109/L):●原发性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反应性增多 :急慢性炎症,脾切除后,(二)平均血小板体积,【参考范围】:7-11fl 【临床意义】:要结合PLT变化增高:评估心脑血管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