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院内感染护理论文4篇.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22871068
  • 上传时间:2022-07-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82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院内感染护理论文4篇      第1篇: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措施  新生儿院内感染是指在分娩过程或产后获得的,由环境、医护人员、探视者等因素引发的医院内感染新生儿机体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缺陷,抵抗力较弱,对病原菌存在易感性,研究报道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感染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新生儿感染问题一直是院感控制的关注重点,针对这个问题,我院开展了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管理模式,得到了不错的成效笔者对2010年我院新生儿感染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10年,我院产科活产新生儿1533例,发生院内感染82例,院感发生率为5.3%,与国内大样本调查数据5%的感染水平一致82例新生儿院感病例中,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居前3位,其它为脐部感染、眼部感染及泌尿道感染病例  1.2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经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感染率的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2.1医源性因素与院内感染(1)侵入性操作回顾性调查显示由雾化吸入、气管插管、留置静脉针等侵入性护理操作引发新生儿感染58例,占新生儿院感总数的70.7%,远高于未经侵入性操作的感染比例。

      统计结果显示,侵入性操作是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沪<0.01)2)抗生素使用发生院内感染的82例新生儿未使用抗生素者14例,占1.0%,使用1种抗生素者24例,占29.3%,使用2种抗生素者30例,占36.6%,使用3种及以上抗生素者14例,占17.1%经统计学检验,1533例新生儿中,不使用抗生素与使用1种、2种、3种及以上抗生素的新生儿发生院感的比例不同,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且抗生素使用种类越多,发生院感的比例越高  2.2其它因素(1)住院时间:82例院内感染新生儿住院7d以下者19例,占23.2%,8?14d24例,占29.3%,14d以上者39例,占47.6%,统计学检验显示,不同住院时间,院感发生率不同(P<0.01),住院时间越长发生院感的几率越大2)探视频度:82例院感患儿日平均探视5次以下者34例,占41.5%,日平均探视5次以上者48例,占58.5%,不同探视频度院感发生率不同,探视频次越高,院感发生率越高  3护理管理对策  新生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或早产儿由于免疫功能发育不全对各种病原菌普遍易感,新生儿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极易因医源性因素而引发感染。

      侵入性操作是抢救危重患儿的必要措施,但操作过程中极易造成气道损伤、胃液反流等现象,增加血行性感染的发生率,有报道,气管插管的新生儿气管感染率为22.0%,同时,临床上对广谱抗生素的欠合理使用也容易造成正常菌群紊乱,增加条件性致病菌感染的发生率,形成菌群替代现象,抗菌素使用时间过长会增加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另外,有报道显示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微生物所导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约为30%,提高医护人员洗手频率与依从性,对于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有必要实行以下感染控制措施  3.1完善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与措施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制定医院和病房两级感染控制制度和措施基于新生儿病房的特殊性,有必要在全院感染控制措施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查房制度》、《新生儿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病区探视制度》及工作流程等,并由护士长负责监督落实新生儿病房内的感染控制措施,确保终末消毒质量、感染隔离控制措施及探视制度的落实,避免新生儿的暴露  3.2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病房要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为蓝本,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

      1)护士长可利用护理查房时间进行科学护理操作的示范演示2)尽可能避免侵入性操作,如需侵入性操作,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减少意外损伤3)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尽量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尽量留取标本做细菌学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理的抗生素4)对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消毒灭菌技术培训与洗手培训养成按七步标准洗手法洗手的习惯,避免交叉污染;做好各种医疗器械,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等的消毒以及新生儿病房环境的消毒等;对需要隔离的患儿立即隔离治疗,杜绝病房内交叉感染  3.3严格规范无菌操作与基础护理针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好发部位护理人员要着重做好对新生儿口腔、眼部、臀部、脐部等的护理每日2次用0.9%生理盐水擦拭口腔粘膜,涂抹配有霉菌素的维生素AD油,减少口腔细菌繁殖,防止口炎的发生;新生儿眼睛如有分泌物,可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棉球自内眦向外眦轻轻擦净,再滴眼药水预防结膜炎;臀部护理要注意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擦净,必要时涂鞣酸软膏保护臀部皮肤,避免大小便刺激而引起红臀;患儿脐部护理时,要确保脐部保持千燥,可用莫匹罗星软膏涂脐带区,避免脐部感染  第2篇:分析院内感染护理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末期,欧美国家由于医疗体系的改革,大幅压缩医疗卫生经费,由于在医院中护士人数最多,成为被裁减的主要对象。

      护理人员的减少和构成的改变,尤其是高学历,有经验的护士人数的减少,对医疗护理质量产生影响,国外的研究表明护士的人数和结构改变对院内感染有影响本研究通过描述性相关性研究设计,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对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各种层次结构与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发生的关系进行分析,初步了解护理人力的改变对院内感染的影响,为今后医院合理配置医护人员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1998年1月~2002年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内外科病房的所有病人以及在此期间在内外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包括全体护士、护理员、护工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1998年1月~2002年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内外科病房共有病历39090份,从中随机抽出20%,共7818份进行查阅,计算院内感染性肺炎、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护士、护理员、护工按各年度实有人年数计算,统计内、外科护理人员的人数、职称、学历、平均护龄、平均年龄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资料整理后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相关分析,分析护理人力与院内感染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明确两者之间是否相关。

        2结果  2.1—般资料  本研究共查阅了1998年1月~2002年12月的病历共7818份,来源于内外科9个病房,其中内科病房4个,外科病房5个,共发现院内感染性肺炎228例(3.07%)院内泌尿系感染55例(0.74%)  2.2护士人力的数量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护士人力的数量与院内感染性肺炎发生为负相关,R=—0.962623护理人员职称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护士与院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生为负相关,R=-0.9680护理师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为正相关,R=0.9843  3讨论  3.1院内感染的现状  本研究结果提示,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分别是3.07%和0.74%,较国内文献报告高|231,与国外文献报道也有差别|41朱其风报道的一组资料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3.89%,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1.03%和0.24%121;陈峰报道的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为0.44%131Umuh报道的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1.44%和5.12%141可能是因为本组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内外科病房,而内外科是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发科室文献报道,国内院内感染的调查率普遍偏低,也可能与漏报有关|61,因而本组资料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与国外内文献报道存在差异。

        3.2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较高,因此高比例的文凭护士(Licmedmre),包括注册护士(RegsernuiseRN)和文凭护士(LicensedpatenuseLFN)在减少院内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外的研究表明,高的RN护理时数或RN比例与低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关  Co的研究发现,在校正了医院和病人特征后RN护理时数和RN护士比例与院内发生的肺炎有负相关关系:每増加1小时RN护理时数与8.9%的院内肺炎的下降有关(R=0.911)即每増加1个RN护理小时,院内肺炎的发生率从259%下降至2.36%,下降了0.23%RN护士的比例与院内肺炎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RN护士比例増加10%,与院内肺炎9.50%的减少有关Lihtim的研究表明高的RN护理时数与的肺炎发生率相关Umul对宾夕法尼亚州所有的急症医院1991~1997年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校正了病人的疾病严重程度后在LM(包括RN和LFN)人数较多的医院肺炎的发生率较高,LM人数増加10%,肺炎发生増加至少1%LM比例高则肺炎发生减少,LM的比例提高10%则肺炎减少至少1%,高比例的LM寸预防肺炎是有意义的。

      而本研究结果提示,护士人年数住院天数比高,院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生率越低在预防院内感染性肺炎中,护士的工作包括及时按医嘱给药,雾化吸入,翻身拍背,教会病人有效的咳嗽,护士是完成这些工作的主要工作人员,因此,护士对预防院内感染性肺炎室息的发生率本结果进一步说明,在继续加强原有产程处理护理原则、工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规范助产工作,准确到位地进行助产及初步复苏技术,对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3篇:干预院内感染的护理途径  院内感染也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医源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并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感染伴随医院的形成而发生,医院感染不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对医院的医疗质量也产生影响,使病床周转率降低,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抗菌药物大剂量使用增多、侵入性操作增加、放化疗等手段的广泛应用及社会人口逐渐老龄化等因素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更高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题,也是衡量医疗质量水平的—个重要指标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优质护理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包括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控制,还包括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一2015年5月在本院急诊科接受治的362例患者,根据患者在急诊科有无院内感染发生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其中男195例,女167例,年龄15~83岁,平均(57.62±35)岁,其中急诊手术216例院内感染诊断标准6:①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2d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②出院后发生的与住院前有直接关系的感染;③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④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瘆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院内感染排除标准:①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②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③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1.2方法  根据病历资料采用制定好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前的基础性疾病、是否手术、并发症、侵入性操作(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导管、泌尿道插管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等情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