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pt

39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77736331
  • 上传时间:2024-08-2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04.50KB
  • / 3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978年全球传染病死亡人数已低于总死亡数的10%•乐观情绪蔓延:疾病防治重点、教科书80年代以来全球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回升,2002年死亡率重回30%以上 四大原因:(1)一些新传染病(如艾滋病)全球猖狂蔓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腹泻等广泛存在,健康危害大(3)一些传染病仅暂时被控制,病原体并没消灭在一些相对闭塞经济落后地区仍存在,在适宜的自然、社会条件(如人口迁徙)下死灰复燃•90年代初期,白喉在东欧地区流行•2007年,我国安徽手足口病流行(4)近年陆续出现的禽流感、非典型性肺炎(SARS)、甲型HIN1流感等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提示:伴随病毒不断变异,耐药菌株出现,今后各种新传染病还将不断出现,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克服以往弊习:传染病来临,加大投入,即刻防治措施;一旦控制,防治规划、预案束之高阁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普遍适用的防治策略原则•制定有针对性的阻断传播策略•建立系统性监测、防治体系至关重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 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传染病种类繁多,包括各种病毒性、和细菌性传染病•有些病种(如白喉、百日咳等)已多年未大规模流行,但其散发和局部流行持续不断,不排除死灰复燃、重新流行蔓延可能•儿童免疫功能低,易感性高;一旦发生流行,往往表现为起病急骤、症状重、病情复杂多变,易导致死亡和不良后遗症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麻疹(2)水痘(3)流行性腮腺炎(4)手足口病(5)百日咳(6)白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7. 中小学生常见急、慢性传染病(1)流行性感冒(2)细菌性痢疾(3)腮腺炎(4)病毒性肝炎(5)结核病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8. 肠道蠕虫感染(1)蛔虫感染(2)钩虫感染(3)血吸虫感染(4)蛲虫感染(5)绦虫病和囊虫病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 学校传染病预防管理(一)学校是传染病流行的高发场所•2007年上半年,我国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数的80.9%发生在学校(69.4%发生在乡村学校)•传染病流行一直高居榜首•原因:无论传染源、传播途径或易感者三环节都有一定的必然性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传染源•群体年龄构成从儿童、青少年到成年,庞杂的社会构成体•传染源每天从社会各角落进入学校,又从学校分散到这些角落和每个家庭•除患者外,还有数倍甚至数十倍健康携带者,使传染源数量、强度显著增长•一旦发生流行,学校通常是重要集散地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 传播途径学校有几个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特征•学生每天上课、活动,生活节奏高度一致,短时间内易感者密度陡增•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集中在课堂和其他教学场所;这些场所易出现空气污浊不流通,微生物聚集现象•学校各种生活设施、设备,宿舍、食堂、饮用水、洗浴间、厕所、扶梯,短时间内使用频度、密度极高,病原体传播速度快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多数传染病流行有季节特征(冬春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肠道传染病为主),和学校生活制度(如寒暑假、开学、复习考试等)密切关联•学校通常不是传染病起源地,却为其传播、流行、爆发流行创造条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 易感者学生普遍存在以下易感特质:•年龄越小,抵抗力越低•低年龄小学生会感染一些主要在学龄前发生的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中学生处于发育剧变青春期,身材高大,貌似成熟,实际上机体特异性免疫力还不完善•中毒性痢疾,主要发生在那些免疫反应性过强的个体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各种不讲卫生习惯、健康危险行为多见•中学生因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不听成人劝阻,常做出冒险行为(如去野外水塘游泳而感染钩虫)•群体内基础免疫水平不一,易因人口迁入(如流动人口增加)而导致人群易感性上升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学校传染病预防机制和任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建立传染病防治体系的总策略是:•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学校卫生工作者应严格履行以下法定政策、法规和措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传染病报告制度 •法定的传染病监测手段,早期发现、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重要途径•法定传染病39种,分三类:(1)甲类2种:鼠疫、霍乱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一旦发现,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2)乙类26种,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应在发现后6小时内上报乙类中的SARS、脊灰、甲流和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丙类,“监测管理传染病”,有些应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疫情,城镇一般在发现后24小时内上报有些则以监测点名义按乙类传染病方式报告•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法定管理传染病之列2.针对患者“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经诊断为患者或可疑患者,分级管理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甲类和乙类中的肺炭疽患者需隔离治疗•乙类患者根据病情在医院、家中隔离;隔离至临床或实验室证明已痊愈•对传染源影响不大的(如布鲁氏杆菌病)可不隔离•丙类传染病中的瘤型麻风患者经临床或实验室证明已痊愈,才可恢复学习•疑似患者必须接受医学检查、随访和隔离,不能拒绝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针对其他传染源的措施 •病原体携带者:登记、管理,加强随访•接触者:接受检疫;检疫期通常按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接受留验(即隔离观察)和医学观察•甲类留验应在指定地点,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断、检验和治疗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潜伏期较长(如麻疹)接触者进行预防接种•一些恶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必要时药物预防(如青霉素预防猩红热,乙胺嘧啶、氯喹预防疟疾)•动物传染源:对经济价值较小的禽、畜类杀灭•危害大的野生动物杀后焚烧、深埋•有经济价值且危害不大者,隔离治疗•家畜、宠物预防接种和检疫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消除传播途径•粪便无害化处理•消毒被污染物品和周围环境,消除肠道传染病源•加强居室通风、空气消毒,避免通过唾液、痰、飞沫等途径传播•性生活使用安全套,杜绝吸毒和共用注射器,预防乙肝和艾滋病•杀虫是防止虫媒传染病传播重要措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严格履行政府宏观防控措施:•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会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病员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封闭可疑水源,饮水消毒•禁止可疑食物、捕杀动物传染源•应急接种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保护易感人群(1)免疫预防: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计划免疫是主动免疫核心,对预防传染病发挥关键作用•一旦传染病流行,被动免疫可为易感者提供抗体,如注射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甲肝等•高危人群应急接种(如接触麻疹患者3天内接种)迅速提高群体免疫力,及时制止流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药物预防:必要时的应急措施,不能滥用;预防时间短,效果不巩固,易产生耐药性(3)个人防护:接触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实验室操作人员都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配置、使用防护用品•可能暴露于传染病生物媒介的人应穿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腿和鞋套;疟疾流行区使用个人防护蚊帐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校医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职责任务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校医、小学保健教师是中小学校的疫情责任报告人,在本校内履行以下职责:1. 发现法定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患者•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填写疫情报告卡,及时上报疾病控制中心和主管教育部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发现爆发流行后以最快通讯方式报告2.一旦出现传染病流行疫情,按本地疾控中心统一部署:•针对传染病传播途径,校园清洁卫生和除四害活动•贯彻五早,对患者、可疑患者及时隔离观察;隔离以家庭隔离为主•事先家长动员,消除其对隔离影响孩子学习疑虑;协助班主任老师安排家庭作业和补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针对学校具体情况,开展晨检、午检•晨检有助于及早发现患儿和疑似患儿,消除流行隐患•午检便于加强监测、管理,及时发现密切接触者•和有关部门联系,决定是否实施被动免疫•对疫点(患者宿舍、学习活动场所)进行消毒,包括起始、定期和终末消毒,直至没有发现新患者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广义消毒包括杀虫;狭义消毒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除疫点(疫源地)消毒外,必要时可进行预防性消毒•消毒有物理、化学消毒法。

      使用后者时注意科学配方,数量、频率合理,不是越多越好,不人为造成新化学污染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经常性预防,常备不懈•改善学校卫生条件,增加必要卫生设施,爱国卫生运动制度化•制定合理卫生制度,针对不同年龄学生课堂、自习、体育锻炼、课余活动特点,制定系列性规章制度,包括清扫公共场所,岗位责任制、个人卫生监督制、食堂就餐卫生制度等,为防止传染病流行提供保障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保护水源,提供安全饮用水,加强厕所清洁卫生,强化学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师生自我保健能力•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增强体质,提高疾病抵抗力•切实执行计划免疫制度,形成完整免疫屏障•开展心理咨询,消除顾虑,增强信心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 学校传染病管理•校医和小学健康教师, 在主管校长和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领导下,对本校传染病的预防和疫情控制等进行科学管理: 1.疫情报告•根据本地传染病流行现状和特征,发现可疑患者后第一时间督促家长•必要时亲自陪送患儿去医院检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诊断或疑似诊断成立,向学校领导汇报•用或书面报告形式上报疾控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2按时参加当地传染病防治工作会议•上情下达,贯彻落实3.学校疫情发生后,按疾控部门规定格式,疫情报告卡, 疫情登记•也可按不同传染病自行拟订内容,列成表格•注意姓名、年龄、病名、地址、家长联系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确诊时间、发病时间尽量准确4.在疫情搜索、疫情登记、疫情报告基础上,建立本校疫情档案•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学生年龄、性别、班级•传染病流行情况分析,包括年龄、班级、时间分布,传入、传出途径•学校自然环境,包括学校地貌景观、周围环境和季节气候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专人负责档案、资料管理•专柜保存疫情登记、分类、统计和分析原始资料•不得随意存放和丢失•不得随意向社会公布,切实作好传染病疫情保密5.对本校本次流行过程,或对本年度不同传染病治疗、预防、环境卫生、隔离、消毒、家访、计划免疫、被动免疫等状况进行 系列管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最好用规范文件方式保存于计算机,随时调用、参考6.传染病流行终末阶段,配合专业机构做好监测、总结工作•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病原体种类、型别、特性•媒介昆虫、动物宿主种类、分布和病原体携带、人群免疫水平、人口社会学资料•本次防治工作经验、教训、存在问题和改善建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及其预防1 1 1 1、传染源、传染源 2 2 2 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3 3 3 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 1 1 1 1、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2 2 2 2、切断传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传播途径3 3 3 3、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由细菌、病毒。

      寄生虫等病原体通过某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通过某种途径使人致病并流性,在人与人,人种途径使人致病并流性,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流行性、传染性(初期最强)和流行性、传染性(初期最强)和免疫性免疫性定义定义3 3特点:特点:4 4种途径种途径流行流行3 3环节环节预防预防3 3措施措施 体表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返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保护易感人群 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饭前、便后要洗手,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常开窗、通风好,空气爽、病菌跑正确使用消毒液加强身体锻炼,充足休息,消除恐惧心理,以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积极参加计划免疫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甲型H7N9防控知识•现况:•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我国的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甲型H7N9防控知识•2013年4月经调查,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

      截至2013年4月20日,全全国共报告96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18人,9人康复病例分布于北京(1例)、上海(33例,死亡11例)、江苏(23例,死亡3例)、浙江(33例,死亡3例)、安徽(3例,死亡1例)、河南(3例)6省市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病毒特征•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禽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 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此次报道的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