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岸线资源简介.doc
4页岸线资源的概念岸线资源是指占用一定范围水域和陆域空间的国土资源,是水土结合的特殊资源,分为海岸线资源和内河岸线资源等内河岸线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国土资源,岸线评价是岸线资源研究的重要工作岸线资源评价一般步骤第一,要确定评价目的和用途资源评价是认识资源的一种手段,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资源的用途多种多样,只能选择一种或几种特定的用途进行评价,对岸线资源评价也是如此目前岸线评价目的主要是为岸线开发利用和管理服务,评价用途主要有港口、工业、仓储、过江通道、生活服务以及其它用途等6种第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评价目的其评价指标的选择也不一样,同时评价指标的选择还与评价地区的各种条件有关目前评价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相对不变因素中的岸前水深、岸线稳定性、岸前水域宽度、岸线陆域宽度和相对可变因素的岸线集疏运条件、岸线城市依托条件第三,确定评价单元评价单元的划分是岸线分析评价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借助GIS的矢量格数据叠加与自然河段划分相结合的方法,划分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程度第四,实施评价及校正采集基础数据,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等;采用适当的方法或手段进行单项或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校正评价的目的1 为新港口建设计划提供可行性依据。
2 分析评价岸线资源利用的现状并为岸线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建议3 为已开发但未充分利用岸线资源的地区提供改造升级的依据4 为国家和地区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5 对岸线资源的进行分等定级研究,为岸线有偿使用制提供基础6 通过各岸线资源适宜性评价,为不同岸段岸线资源的开发提供方向评价的分类根据评价目的和目标的不同,岸线资源评价一般可分为一般性的质量分等评价、适宜性评价和综合评价分等评价是最常见的岸线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岸线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评价并划分质量等级它又可分为岸线自然条件分等评价和岸线开发条件分等评价,前者主要考虑岸线的自然属性特征,后者除自然属性外,还要评价岸线的社会经济属性通常简单的分等评价是对岸线的某种自然属性或经济属性进行分类或划分,如岸线的水深条件评价、岸线的稳定性评价、岸线的通达性条件评价;较为复杂的分等评价是根据评价目的选取反映岸线自然属性或经济属性的指标进行综合质量分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用途的岸线适宜性分级如港口适宜性评价,岸线资源港口开发适宜性分析是分析岸线作为港口(含公用港口和工业用港口)使用时的适合性,这是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综合平价是针对多用途目的的、建立在岸线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分类分等评价基础上的岸线功能区划,其评价目的是为了确定岸线对不同用途的适宜或不适宜程度。
评价指标体系岸线资源评价因子的选择与定量化是实施岸线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1 1995年堡久苗在评价池州港岸线资源利用情况时着重从岸坡前沿水深和岸线稳定程度二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江岸前沿水深,划分出深水岸线、中深水岸线、浅水岸线三类深水岸线:指距岸〜,水深在一以下的岸线这类岸线能满足万吨级以上船舶航运、停泊的要求中深水岸线:指距岸〜,水深在一〜一问的岸线,此类岸线能保证〜级之间船舶对水探的要求浅水岸线:指距岸〜,水深在一以上的岸线,此类岸线最大仅能适应级船舶航行、停泊的要求,只能满足地方小港的条件根据岸线稳定程度划分为冲刷岸线、淤积岸线、稳定岸线三类冲刷岸线:指近期该江岸段处于冲刷后退的岸线岸线粗糙,成不规则的锯齿状,岸塌严重,一般位于河流凹岸或束窄河段两侧,深槽贴岸,大多为深水、中深水岸线淤积岸线:指近期该江岸段前沿处于淤积增长的岸线一般位于河流的凸岸,多为浅水岸线稳定岸线:指目前该江岸段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冲淤变化较小或属徽冲、微撩的岸线大多位于顺直微弯河道二侧,或受沿岸坚实土质、山体及沿江工程控制保护的河段,多为深水、中深水岸线2 2000年杨荫凯等选择了水深条件、掩护条件、陆域条件、淤积条件、区位条件、集疏运条件、依托城市规模等因子评价辽宁省沿海港址资源。
3 2002年王传胜等选择了岸前水深、岸线稳定性、岸线集疏运条件、岸线城市依托条件以及岸线陆域宽度等5个单项因子评价长江九江一新济洲段的岸线资源文中首先确定反映岸线基本自然条件的岸前水深条件和岸线稳定性条件因子、反映岸线陆上交通条件的岸线集疏运条件因子以及反映岸线城市依托条件的岸线距城市的距离因子为中下游岸线开发条件的主要参评因子其次,因九江一新济洲段长江右岸分布较多的山地、矶头,港口建设的岸线陆域宽度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因此,除4个因子外,再加上岸线陆域宽度因子4 2003年马荣华等选择了岸线前沿水深、岸线稳定性以及岸前航道水域宽度等3个因子评价长江苏州段岸线资源对于长江苏州段而言,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岸线后方陆域场地开阔,一些相对可变因素如岸线交运网络等已经不是构成岸线开发制约的关键因素;同样,岸线城市依托条件也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可见,长江苏州段岸线资源条件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对不变因素即岸线自然条件5 2004年杨桂山等选择岸线稳定性、岸前水深、岸前水域宽度、岸线陆域宽度4个因子评价了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长江江苏段,经济高速发展,沿江开发强度高,一些相对可变因素如岸线交运网络等已经不是构成岸线制约的关键因素,即使一些地区目前集疏运条件不是十分完备,但也容易或者正在进行建设完善;同样,岸线城市依托条件也不再显得那么重要。
因此,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条件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对不变因素,即岸线自然条件水深是长江航道维持运行的重要因素,是不同吨位船舶通行能力的最重要的限制性因子岸线稳定性影响长江航道的未来通行情况,也影响已经建设或者将要建设的码头的运营情况,是临江码头建设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另外,长江江苏段地处下游,河道洲滩发育,常分为两汊甚至三汊,一些水深条件尚可但位于远离主航道的支汉岸线,尽管水深满足航道要求,但水域宽度不够,船舶停泊、调头等受到限制可见,岸前水域宽度构成了岸线资源优劣的限制性因素5.1岸线稳定性5.2岸前水深根据岸线的不同用途以及不同吨位船舶的要求,把岸前水深划分为3个等级:深水岸线、中深水岸线和浅水岸线深水岸线是指距Om等深线(航行基准面)200—300m内长江水深可达10m或以上的岸线中深水岸线指距0m等深线200—300m内长江水深可达5〜10m的岸线浅水岸线则指距0m等深线200—300m内长江水深不足5m的岸线5.3岸前水域宽度岸前水域宽度是指满足相应水深条件的水域宽度5.4岸线陆域宽度岸线陆域是指满足港口陆上用地要求的宽度范围,包括装卸作业、辅助作业、客运站及其相应的办公、绿化等用地和保留的发展用地范围。
6 2007年秦丽云对长江江苏段岸线及岸线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时使用的评价因子是岸线前沿水深条件、河势和岸线稳定性条件以及其他限制性条件评定长江岸线资源等级,需在参照设计船型满载吃水深度的基础上,以水深为基本条件,同时着重分析所处河段及所在岸线的稳定条件,结合其他限制性条件(岸前航道条件、临岸陆域场地宽度、桥梁通航净空等条件),进行综合评定6.1岸线前沿水深条件按岸线前沿水深评价,分为深水岸线、中深水岸线和浅水岸线深水岸线是指连续水深8m及以上,可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的岸线;中深水岸线是指连续水深8m以下至5m,可建设万吨级以下至3000吨级泊位的岸线;连续水深小于5m的为浅水岸线6.2河势和岸线稳定性条件按河势和岸线稳定性条件评价,分为基本稳定岸线、相对稳定岸线和欠稳定岸线岸线基本稳定是指由于自然节点控导或通过整治,多年来历经不同洪潮和枯水,所处河段主流线江岸顶冲部位和河床基本稳定,岸线冲淤变化不大或微冲微淤岸线相对稳定是指所处河段上下游节点具有一定控导能力,尚待巩固,主流线、江岸顶冲部位和江岸、河床存在一定幅度的摆动、变化,岸线有一定冲刷或淤积基本稳定和相对稳定以外的岸线为欠稳定岸线6.3其他限制性条件。
其他限制性条件,主要考虑大桥通航净空、航道水域宽度、临岸陆域场地宽度等条件7 2008年杨静等在评价长江南京段岸线资源时利用的是岸线前沿水深、岸线稳定性、岸线陆域宽度、岸线集疏运条件、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六项指标岸线陆域宽度主要考虑岸线后方陆域场地开阔程度,具体是看岸线后方是否有山体、大的水面、城市建筑等岸线集疏运条件和岸线依托条件是岸线经济条件评价所考虑的主要因子,对于长江南京段而言,经济高速发展,岸线依托条件已不是岸线制约的关键因子鉴于以上原因作者把岸线集疏运条件作为经济评价的主要因子岸线集疏运条件指岸线后方陆域内水路、公路、铁路等综合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岸线生态条件评价主要考虑岸线所承担的生态隔离、水源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度假区等方面的功能其中,水源保护区以及对河势有重要影响的岸段生态保护价值较高,生态隔离区、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生态保护价值次之8 2008年曹卫东等在评价长江巢湖段岸线资源以及港口开发时使用的是岸线前沿水深、岸线稳定性、岸前航道、水域宽度和后方陆域场地宽度这5个评价因子评价方法和结果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岸线资源的评价是以各评价因子的得分以及权重的不同而算出的总得分为依据。
根据对诸岸段总得分的聚类分析,最后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各段岸线的最后定级除依据其综合得分外,还根据限制性原则,各分值段遇限制因子的岸段自动降为下一级表1就是马荣华等评价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得出的结果参考文献:[1] 程久苗.长江贵池河段河道演变及池州港岸线资源利用评价.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2)[2] 杨荫凯,韩增林.辽宁省沿海址资源综合评价及其地域组合研究.地理研究,2000,(1)[3王]传胜,李建海,孙小伍.长江干流九江一新济洲段岸线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资源科学,2002,(3)马荣华,杨桂山,朱红云,万荣荣.长江苏州段岸线资源利用遥感调查与分析评价.自然资源学报,2003,(6)马荣华,杨桂山,陈雯,朱红云.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评价因子的定量分析与综合评价.自然资源学报,2004,(2)[6秦]丽云.长江江苏段岸线及岸线资源综合评价.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3)杨静,李满春,丁贤荣,刘永学.长江南京段岸线资源评价与分析.地球信息科学,2008,(2)[8曹杨卫东,曹有挥,吴威,梁双波.长江巢湖段岸线资源评价与港口发展研究.人文地理,20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