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麦粉检验作业指导书(DOC 17页).doc
17页小麦粉检验作业指导书17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小麦粉检验作业指导书1. 目的经过规范作业程序,使化验操作程序符合要求,使化验工作能及时正确反映出生产中的真实情况及小麦粉的各项指标2. 适用范围化验室的仪器使用,试剂配制以及化验分析的各个环节3. 作业准备 3.1 工作前清洁整理化验室3.2 检查设备仪器是否正常4.作业程序4.1粗细度的测定4.1.1 仪器和用具a) 电动粉筛:正方形,内径23.3cm,高4.8cm,转速200r/min;b) 天平:感量0.1g;c) 橡皮球:直径5mm;d) 取样铲、毛笔、毛刷等4.1.2 操作方法 按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筛层、每层筛内放5个橡皮球,从平均样品中称取试样50g(W),放入上筛层 中,然后按大孔筛在上,小孔筛在下,最下层是筛底,最上是筛盖的顺序安装,关紧,开动电动机,连续筛动10min,取出将各层筛倾斜,转拍筛框并用毛笔把筛上粉集中到一角,倒出称重(W1,小于0.1g时不计重) 4.1.3 结果计算 粉类粮食粗细度的测定结果以留存在规定筛层上的粉类数量占试样百分率表示按下列公式计算: W1 留存物(%) = ━━×100 W 式中:W1━━筛上留存粉重量,g; W━━试样重量,g。
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5%,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测定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 4.1.4 新型号筛绢和旧型号筛绢规格对照 新、旧型号筛绢规格对照见下表: 新旧型号筛绢规格对照表━━━━━━━━━━━━━━━━━━━━━━━━━━━━━━━━━━━━━新型号 孔宽,mm 旧型号 孔宽,mm 新比旧± mm━━━━━━━━━━━━━━━━━━━━━━━━━━━━━━━━━━━━━CB 30 0.198 7XX 0.193 + 0.005 CB 36 0.160 9XX 0.156 + 0.004 CB 42 0.137 10XX 0.137 0 CQ 20 0.336 54GG 0.331 + 0.005 CQ 27 0.242 70GG 0.246 - 0.004 ━━━━━━━━━━━━━━━━━━━━━━━━━━━━━━━━━━━━━4.2 小麦粉加工精度的测定4.2.1 仪器和用具a.搭粉板:5×30cmb.粉刀 C.天平:感量0.1gd.电炉e.烧杯100mlf.铝制蒸锅、白瓷碗、玻璃棒等4.2.2 操作方法共有四种方法。
仲裁时以湿烫法对比粉色,干烫法对比麸星;制定标准样品时除按仲裁法外,也能够蒸馒头法对比粉色麸星4.2.2.1干法:用洁净粉刀取少量标准样品置于搭粉板上,用粉刀压平,将右边切齐再取少量试样置于标准右侧压平,将左侧切齐,用粉刀将试样慢慢向左移动,使试样与标准相连接再用粉刀把两个粉样紧紧压平(标样与试样不得互混),打成上厚下薄的坡度(上厚约6mm,下与粉板拉平),切齐各边,刮去标样左上角,对比粉色麸星4.2.2.2湿法:将干法检验过的粉样,连同搭粉板倾斜插入水中,直至不起气泡为止,取出搭粉板,待粉样表面微干时,对比粉色麸星4.2.2.3湿烫法:将湿法检验过的粉样,连同搭粉板倾斜插入加热的沸水中,约经1min取出,用粉刀轻轻刮去粉样表面受烫浮起部分,对比粉色麸星4.2.2.4干烫法:先按干法打好粉板,连同搭粉板倾斜插入加热的沸水中,约经1min取出,用粉刀轻轻刮去粉样表面受烫浮起部分,对比粉色麸星4.3 色泽、气味、口味的测定4.3.1 色泽鉴定 鉴定时,将试样置于散射光线下,肉眼鉴别全部样品的颜色和光泽是否正常 4.3.2 气味鉴定 4.3.2.1 取少量试样,嘴对试样呵气,立即嗅辨气味是否正常。
4.3.2.2 将试样放入密闭器皿内,在60~70℃的温水杯中保温数分钟,取出,开盖嗅辨气味是否正常 4.3.2.3 口味鉴定 成品粮应做成熟食品,尝其味道是否正常 4.3.3结果表示 正常的粮食、油料均具有固有的颜色、光泽、气味和口味鉴定结果以“正常”或“不正常”表示之对不正常的应加以说明4.4 灰分的测定4.4 .1 550℃灼烧法 4.4 .1.1 仪器和用具 a) 高温电炉;b) 分析天平:感量0.0001g;c) 瓷坩埚: 18~20ml;d) 备有变色硅胶的干燥器;e) 坩埚钳:长柄4.4 .1.2操作方法4.4 .1.2.1 坩埚:然后送入500~550℃高温炉内灼烧30min至1h,取出坩埚放在炉门口处,待红热消失后,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重,再灼烧、冷却、称重(W0),直至前后两次重量差不超过0.0002g为止 4.4 .1.2.2 测定:用灼烧至恒重的坩埚称取粉碎试样2~3g(W, 准确至0.0002g),放在电炉上错开坩埚盖,加热至试样完全炭化为止然后把坩埚放在高温炉口片刻,再移入炉膛内,错开坩埚盖,关闭炉门在500~550℃温度下灼烧2~3h。
在灼烧过程中,可将坩埚位置调换1~2次,灼烧至黑点全部消失,变成灰白色为止取出坩埚冷却至室温,称重再烧30min至恒重(W1)为止最后一次灼烧的重量如果增重,取前一次重量计算 4.4 .1.3 结果计算 灰分(干基)含量按公式(1)计算: W1 - W0 灰分(干基%)= ---------×10000 ------------------- (1) W(100-M)式中:W0 -- 坩埚重量,g; W1 -- 坩埚和灰分重量,g; W -- 试样重量,g; M -- 试样水分百分率,%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03%,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测定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二位4.5 水分的测定4.5 .1 105℃恒重法 4.5 .1.1仪器和用具a. 电热恒温箱;b. 分析天平:感量0.001g;c. 备有变色硅胶的干燥器(变色硅胶~经呈现红色就不能继续使用,应在130~140℃温度下烘至全部呈蓝色后再用)d. 铝盒: 内径4.5cm、高2.0cm 4.5 .1.2试样制备 从平均样品中分取一定样品,直接称取3g。
4.5 .1.3操作方法4.5 .1.3.1 定温:使烘箱中温度计的水银球距离烘网2.5cm左右,调节烘箱温度定在105±2℃ 4.5 .1.3.2 烘干铝盒:取干净的空铝盒,放在烘箱内温度计水银球下方烘网上,烘30min至1h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取出称重,再烘30min,烘至前后两次重量差不超过0.005g,即为恒重 4.5 .1.3.3称取试样:用烘至恒重的铝盒(W0)称取试样约3g 4.5 .1.3.4烘干试样:将铝盒盖套在盒底上,放入烘箱内温度计周围的烘网上, 在105℃温度下烘3h(油料烘90min)后取出铝盒, 加盖, 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取出称重后,再按以上方法进行复烘,每隔30min取出冷却称重一次,烘至前后两次重量差不超过0.005g为止如后一次重量高于前一次重量,以前一次重量计算(W2) 4.5 .1.4结果计算 粮食、油料含水量按公式(1)计算: W1 -W2 水分(%) = ────── × 100 ...........(1) W1 - W0 式中: W0——铝盒重,g; W1——烘前试样和铝盒重,g; W2——烘后试样和铝盒重,g。
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2%,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测定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附 录 A 粮食新、陈试验 (参考件)A.1 愈创木酚反应法A.1.1 取粮食试样50~100粒置于试管内,加入1%愈创木酚溶液(将原液用水稀释100倍)2ml振动后,再加3%过氧化氢溶液1~3滴,振动后放置片刻,粮粒和溶液便显色同时作对照试验比较,显色越深,表示酶的活动越强,说明粮食新鲜程度较大A.1.2 取大米约5g置于试管中,加1%愈创木酚溶液10ml,振动20次左右,将愈创木酚液移入另一试管中,静置后,加入1%过氧化氢溶液3滴,在静置状态下,观察愈创木酚液显色程度如是新米,经过1~3min,白浊的愈创木酚溶液从上部开始呈浓赤褐色;陈米则完全不着色;如是新、陈米混合,新米比例大,呈色反应快,而且呈浓赤褐色;陈米比例大,呈色反应慢,而且呈淡赤褐色A.2 愈创木酚、对苯二胺并用法 取试样50~100粒置于试管内,加入1%愈创木酚溶液4ml,振动后静置2min左右再加入3%过氧化氢溶液3~4滴,振动后,加入2%对苯二胺溶液3ml,振动,静置后倒掉试管中溶液,用水冲洗试样进行观察。
新粮,酶活动强,显色深;陈粮,酶活动弱,着色慢而浅A.3 酸度指示剂法 A.3.1 原液配制:取甲基红0.1g,溴百里酚蓝0.3g溶于150ml乙醇内,加水稀释至200ml,作为原液A.3.2 判断全部试样的新、陈:将原液与水按1:50混合作为使用液取试样5g加10ml使用液,振动后观察溶液显色情况米粒越新越绿,已氧化的由黄色变为橙色A.3.3 判断新陈米混合比率:将原液与水按1:4混合,用碱液滴定,由红色调整至黄色(残留黄色变为绿色的不行),作为使用液,取试样20~100粒,加入10ml使用液内,振动后,待米粒着色后立即用水冲洗,根据着色情况判断新陈 随氧化情况呈现绿色→黄色→橙色 注:① A.3.2,A.3.3指示剂的混合比例和原液稀释比例等,不是绝正确,可根据试样氧化程度,酌情改变 ② 原粮可采用第一种方法米类最好采用几种方法 ③ 本资料摘自日本食粮厅昭和49年5月编标准计测方法小麦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全厂所有采购进厂的小麦2. 品质检验2.1检测点:原料仓或送货车;2.2检测项目:等级容重;杂质(总量);水分;色泽气味2.3使用的检测设备:分析天平、电炉、标准筛、干燥箱等检验仪器设备。
2.4检验方法:实验、目测和手摸2.4.1按GB5491标准进行抽样、分样; 2.4.2按GB5498标准检验:容重;2.4.3按GB5494标准检验:杂质(总量),其中包含矿物质、筛下物及其它杂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