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口产品责任险案例.doc
3页出口产品责任险案例•案例一2003年初,国内某家生产高脚转椅的企业接连收到美国消费者的索赔,称该企业的产品质量有重大问题经调查,原来该企业新来的安装工人因为疏忽,在椅子的关键部位少安装了一个螺丝,导致转椅的支撑力不足为了避免更多事故的发生,该企业立即召回了那一批产品•案例二一个两岁的小孩因使用由主电源控制的电视计时器而导致心脏衰竭和大脑损伤因为计时器并没有附带任何警告说它可带电,小孩的父母于是根据严格侵权责任向电视计时器的制造商提出诉讼日本制造商强烈反驳纽约法庭的司法管辖权但就在审判开始之前, 他们还是同意偿付两千七百万美元作庭外和解这次赔偿是由日本制造商的产品责任保险承担的•案例三俄克拉荷马州的Marv Gresinski先生买了一辆崭新的房车,在买车回家的高速公路上,他把自动驾驶定在70英里的时速,就离开驾驶座到后面去煮咖啡了,最后当然出了车祸幸好这位先生大难不死,他一纸诉状将该车制造商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车子的说明书上没有说不可以离开驾驶座到后面去煮咖啡,结果法院判决他获偿175万美金外加新车一辆案子过后,该制造厂真的把这一条加在说明书上了出口产品责任险理赔案例 睡衣易燃着火一位 50 岁的护士将一把正燃着的香烟掉在了衣服上,遭受了三到四级的烧伤。
她的睡衣被引燃,火焰蔓延到了她大半个身子该件睡衣的纤维结构被认为有缺陷,法院判决生产商赔偿 2,000,000 美元在中国,人们一般认为衣服本来就是易燃物品,如果发生类似的事件只会怪自己不小心,自认倒霉而在美国,法院认为作为直接与人体发生接触的东西,其产品设计和制造应当注意到潜在的风险,采用阻燃材料或阻燃材料设计 轮胎破裂1997年5月,佛罗里达州一家法院判决法国某轮胎公司向一名因车祸致残的卡车司机赔偿3045万美元该司机驾驶的载重卡车轮胎突然爆裂,造成卡车倾覆发生事故该司机双腿被压断造成终身残废资料来源:1997年5月 《解放日报》)中国轮胎正在大量出口美国,轮胎制造及贸易企业应尽快意识到这个巨大的风险并为其出口产品投保商品责任保险进行规避 果冻梗塞喉咙2003年5月,美利坚合众国加利福尼亚州对荷西高等法院作出一项判决,判定生产果冻的一家台湾公司向一位九岁女童的家人赔付1670万美元该女童1999年因吃了该公司生产的果冻后被噎住,不幸成为植物人;后于2001年不治身亡两个月后的7月11日,美国旧金山高等法院判定同一家公司向另一位两岁男童的父母赔付5000万美元一位两岁的男童被一粒荔枝味的果冻糖噎住导致致命伤害。
他因窒息而昏迷,并于九天后死亡男童的父母一纸诉状将果冻的销售商告上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当地法院;他们同时也起诉了果冻的生产商,一家台湾公司法院最后判决受害者胜诉,并要求被告赔偿 50,002,538 美元果冻只是一种普通食品,一般人也很少意识到其会有多大的风险在大陆也发生过类似的案件,赔偿金额一般10万元左右一般的制造商认为只要我的产品质量有保障就行了,其实不是,依照美国法律,产品还包括其包装,说明资料,警示资料,警示标志等附属物品,在美国严格的商品责任法律制度下,任何一处差池都有可能导致天价索赔 美国老太出车祸,状告汽车公司说明书没说明不能脱盘驾驶美国的一个老太太因交通事故导致身体多处骨折康复后,近日她获得了法院判决的3千多万美元赔款提赔的原因很简单:她开着刚买不久的度假车,巡航定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不久,然后“无人驾驶”跑到一边煮咖啡喝老太太从医院苏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忿忿地起诉汽车生产商在《汽车使用说明书》里没有向她说明禁止脱盘驾驶,更不能离开方向盘走到一边去煮咖啡! 电熨斗短路引发火灾加拿大安省法院最近判决一小家电(电熨斗)进口商向一消费者赔偿2百万加元以补偿电熨斗因短路所造成的对第三方火灾损失。
卤素落地灯短路导致整栋别墅被烧毁1999年1月13日,美国华盛顿州一栋崭新的木制别墅突然着火,整幢屋子被烧坏屋主认为火灾是由一盏开着的卤素落地灯短路着火直接导致的,并通过律师将美国一家大超市告上法庭经核实,该灯是由中国某家灯厂制造并出口到美国超市的幸运的是,卤素落地灯已投保了出口产品责任险,该厂得以把风险转嫁给了保险公司 壶盖掉落烫伤手臂中国南方的一家生产水壶的企业,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一位美国妇女在使用水壶时,壶盖掉下来烫伤了她的手臂,尽管厂家没有过错,但她认为生产厂家的产品有缺陷并要求赔偿,最后,该企业被索赔了几千美元 小孩独自使用游泳圈淹死一名小孩使用游泳圈独自在游泳池内玩耍而被淹死,其父母起诉了生产厂家、修造游泳池的业主及负责看管孩子的人,厂家称原告不应在无人看管下让孩子独自一人在游泳池内玩耍,产品的标志也说明了这一点,但原告称游泳圈上的卡通人物代表儿童并鼓励他们独立游泳最后,法院判决厂家赔偿4400多万美元 棉质衬衫着火致儿童烧伤一件棉质衬衫在靠近打火机处着火,导致一个孩子严重烧伤该产品是在亚洲制造并卖给美国的百货公司,孩子的父母遂对百货公司、制造商及进口商提出起诉法院称制造商知道产品将在美国使用,就应受美国法律约束。
最后该亚洲制造商被索赔130万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