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点.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鑫**
  • 文档编号:241391373
  • 上传时间:2022-01-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46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点 读书使我增长学问,正因为有了书,我才知道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豪放英勇的武松……正因为有了书,我才发觉世界有这么多的故事,有这么多的人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中学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学问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学问1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 一、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 1、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为科技发展供应经济保障; 2、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供应了政治保障; 3、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 5、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具有很强的好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须要 ②具有较强的阅历性 ,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阅历的干脆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 描述 ③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三、概况 (一)四大独创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独创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纸的独创,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①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昇独创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④印刷术的独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 ①唐:独创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斗争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独创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觉中起了重要作用 意义: ① 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记; ② 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四大独创”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白什么问题? 说明:社会环境确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2、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 根本缘由:腐朽的封建制度 其它缘由: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科技发展; ②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③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学问分子的思想; ④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两汉:西汉留下世界最早对太阳黑子的记录;东汉张衡:独创水运浑象仪,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 ③唐朝:僧一行:制定《太衍历》;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长度 ④元朝: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早欧洲300多年 (三)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西方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标记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十进位值制,中国最早运用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第七位,比世界早1000年 (四)农学 农业技术—— 混合选择法(选种)、人工杂交 农学著作: ①《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③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4/5,附有306幅插图 ④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汲取了西方自然科学学问,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五)医学 中医学: ①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 ②战国时期有了医学分科 ③ 闻名医生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 ④《黄帝内径》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⑤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 ⑥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独创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之先河 中药学: 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②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③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六)建筑学 ①能工巧匠——战国鲁国公输般、隋朝工匠李春(赵州桥) ②闻名工程——都江堰(战国) 、万里长城(秦朝)、大运输河(隋朝)、唐都长安、辽代应县木塔、北京城(明朝)。

      中学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学问2 其次讲 古代中国的书画 一、汉字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②成熟——商代甲骨文 ③西周——“金文”、“籀文” ④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后出现“隶书” ⑤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⑥先后依次——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二、书法 ①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 秦小篆——汉 隶 ②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条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 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隋唐达到新高峰: 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成就: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意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益成熟 ④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 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特点: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

      他们追求特性,有意无法 ⑤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 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特性化的创建 三、篆刻 ① 时代:秦汉是一个标记性的时期 ②特点:秦印:雍容大度,精制不苟;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风格 ③明代: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一门艺术 四、绘画 ①起 源:新石器时代 ②从萌芽走向成熟:战国时期 ③魏晋南北朝:代表:“以形写神”,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④隋唐:代 表: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唐代,“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 ⑤从宋代到明清: 宋代—— 时代背景: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题材: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 特色:更加注意意境(如“马一角”“下半边”) 明清—— 特点:特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⑥民俗画的发展 宋代—— 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题材:市井生活 特点:写实 代 表 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五、中国书画的特征 特征: ①一方面盛行注意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②不求形似,注意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敏捷、自由 ③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念、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学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学问3 第三讲 古代中国的文学 一、《诗经》 内容: ①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 ②风(“国风”):各诸侯国的民歌雅:宫廷乐曲歌词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③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楚辞 概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汲取南方民歌精华,采纳楚国方言,创建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特点:句式敏捷 代表:屈原——《离骚》 三、汉赋 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特点: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是一种带韵散文 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四、唐诗 缘由: ①国家统一、强盛 ②中外、民族间沟通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五、宋词 缘由: ①商业的旺盛、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须要; ②山河的破裂、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比诗歌更能敏捷地表达情感。

      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敏捷自如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代表: 婉约派——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 《永遇乐》 豪放派——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陆游 六、元曲 含 义:兴起于宋代民间的散曲,到元代进入创作的旺盛阶段,因而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社会背景: ① 根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③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凄惨遭受的不满 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七、明清小说 唐代传奇:标记着中国小说渐渐成熟 宋代话本:反映了城市经济旺盛和市民阶层兴起 明清社会: ①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③印刷术的不断完善; ④社会上充满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起先淡化; 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冲突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成就: ①“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②“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③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中学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