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管理心理学动机与管理.ppt.doc

108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57013358
  • 上传时间:2023-07-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07MB
  • / 10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章动机与管理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第二节动机研究的历史演变第三节动机的种类 第四节动机的激发及调适第一节幼机的一嚴概念(一)动机的涵义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即动机是由一 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的,它产生原动力推动个体的 行为这种原动力经由个体对目标的认识,将外部 的诱因变成内部的需要,进而推动个体去从事某种 苗动・ .A动机产生的心理过程原动力• (1)需要:个体生理或心理上不平衡而产生 的,是动机形成的基础• (2)驱力:处于动机产生的非常核心的位置 为指向目标的行为提供原动力,并将个体的心 理与生理维持在一定水平< • (3)诱因:可以减轻需要程度、降低驱力水平的外部对象,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可以 遶罟重新恢复个体生理或心理上的平衡,降低或消1、动机的作用与功能动机是行为的“发动机”,充当行为的直接原因人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特定的动机引发的,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动机是行为的“方向盘”能激发和引起行为,还能将个体的行为引向特定的目标或对象,使个体的行为朝着特定的方o动机的导向功能赋予人的行为特定的内涵 了正确与错误、高尚和卑劣之1、动机的作用与功能• 动机引起某种行为并将其导向特定 目标之后,还需要继续发挥其作用,即维持已 引起的活动,直到实现目标为止。

      动机是行为的“变速器”,在为个 体行为提供动力与方向的同时,又对人的活动 进行控制与调整…三、动机与行为效率(一)动机与行为的一般关系• (1)有动机不一定有行为,因为行为的发生 还需要其他因素• (2)相同动机可能表现为不同行为•(3)相同行为可能由不同动机引起二)动机与工作效率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人们普遍认为,动机强度对行为影响越大,效率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效率越低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超过这个 ,对行为反而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的最佳水平与任务性质相关比较容易的 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提升而上升;随着任 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即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 牡于任务的完成餘— 一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低 动机水平 ”高囲难或复杂的任务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动机强度第二节动机研究的历史演变>共同特点:都研究动机行为的生理结构和机能,试图 从有机体的本能、冲动、驱力等生物性因素来寻求人 类或动物行为背后的动因一)本能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源和动物一样,都受本能的驱使•本能,是先天的遗传倾向,是物种在进货和适应环境 的历程中形成的,它是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

      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个体 •滋題®;的种种行为都可以表现为本能反射褪本能理论过分强调人的生物性,而忽视社会性•麦独孤(18711938)McDougalL William英国裔美国心理学家,策动心理堂的创建人1905年,他首倡心理学应为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后又提出以本能为基础时行为学说,认 -%番斜知雄疑右餡斜*具未 豁能,一切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 庐二定职目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5.6-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 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 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开创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 忌》、《日常生活精神病T =(二)驱力理论•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或心理需要所引起的 一种紧张状态驱力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理或 心理驱力是人类行为的动因,能激发或驱动个 体行动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 h 的平衡状态M遂氯擇脱不了机械性的局限… E人物:赫尔克拉克•赫尔[Clark Leonard Hull 1884.05.24- 1952.05.10],美国心理 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 人物之一三)诱因理论•诱因理论主要从有机体的外部来寻求行为的动 因,强调外界诱因在行为产生的作用。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 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认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是使行为持 渥算镭4矢的推动力°隹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诺贝尔奖•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 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 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斯金纳(1904—1990)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 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 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 的心理学家之一-二、认知因素的动机理论>共同点:都认为人是理性的,强调人的认知因 素或变量在行为动机产生中所扮演的中介调节 作用,这些认知因素包括人们对环境的分析、 对目标的预期或期望、对成败可能性的分析等一)动机的认知一致性理论•基本假设:个体认知的不一致能产生动机,激盘发个体努力减少或消除这种不_致,以此寻求注认知的协调或一致二、认知因素的动机理论(一)动机的认知一致性理论•也就是说,人的社会认知过程是一个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过程,通常个体的心理 处于平衡状态,一旦出现认知矛盾则会打破这种心理平衡,使主体感到压力或不快,在保持• 1・认知平衡理论•心理学家海德1946年提岀•人们倾向于是自己对人或事物的认知达到平衡, 认知不平衡则会产生争取平衡的行为动机,从 而寻求各种方式把不平衡转化为平衡。

      1958年,海德研究了群体中人与人是如何处I L'l理关系的,并提出了 〃平衡理论〃,又称T- 0-X理论〃• 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0 - 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人产生 ,于是消除紧张■恢复和谐就成了迫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比如,某人甲(P)喜欢音乐(X),另一人 乙(O)也喜欢音乐(X),于是甲对乙会产 生好感和积极的情感评价,并有可能相互建立友好关系这里就存在一种POX封闭的三角关 系模式•由于三者之间都是正向关系,即P对X z P对O 越沁以及P以为O对X都有具有肯定的态度倾向或积 ,所以对P来说心理是平衡的•爱屋及乌•凡是敘人赞成的,我们都要反对,凡是敘人反 对的我们編要赞成•敎人的敘人,秤是我们的朋发2.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一心理学概念•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它会造成个体心理上的 不愉快和紧张,从而驱使其釆取某种行动以减 轻或消除认知失调•失调程度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条件:首先,同某 一认知要素对个体的重要性成正比;其次,还 依赖于失调的认知数目与协调的认知数目的相 对比例。

      • 不协调或失调有程度上的区别,可用公式表示 为:凋程度二(失调的认知数目X认知要素的重要 字無)/ (协调认知数 目X认知要素的重要性)改变失调状态的方法1 •欧变荼个认知元素如抽烟P认知元素1''我喜 欢抽烟”与元素2''抽烟有窖健康”不协调 这时,要么欢麦1, “我不喜欢香烟”,要么改变2''抽烟得癌癌没道理”抽烟确卖对令2•强调茎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己和家人都不好,要戒掉!”土3•增加新的认知元素若是戒不了烟,就安繼自 ;夺嗨己“抽烟者也有长寿的” > “抽烟请除紧张, 无容"等等原因可按三个维度进行分类:• (1)部位:内部——外部;• (2)稳定性:稳定 不稳定;(3)可控制性:可控制一一不可控制外因分类内在因素:努力、能力成功一一感到满意和自豪失败一一产生无助感外在因素:难度、机遇, 成功一-产生惊奇和感激之情 菸、女败一-产生气愤和敌意稳定性分类稳定因素:能力、难度成功一有利于提高今后的积极性 失贩--降低今后的积极性 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 上成功一今后积极性可能提高或降低r- 7可控性分类可控因素:努力成功一有利于提高今后的积极性 失败一今后积极性可能提高或降低不可控因素:难度、机遇 成功一今后的积极性可能提高或降低—今后的积极性可能提高或降低规律:• (1)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弱化,不稳定的、外部的、可控制的——强化;• (2)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强化,不稳定的、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弱化。

      •对行为结果的归因确实会影响到个体随后的动机•作为管理者,在员工面对成功或失败的结果时, 如何引导其作出合理的归因,既是动机管理水平 的体现,也是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2 •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的旨我效能理怡•自我效能通常是指个体对有效地控 制旨乙生活错方面的能力的知觉或 信心•动机的旨我效能理沦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壽的人在有关活动中行为积极性高,乐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来应付遏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而对问题的解决证卖当初的匂我效能感,维持动机;•令我效能感低的人在有关活动上的行为积极性低,不愿付出努力解决问题,进而导致活动结又啥低了效能感•个体的自 我效能感不仅仅来源于他 所遭遇的经历弄口处境,更重要的是 取决于他对自 己遭遇和 处境的认识, 特别是归因•在组织管理中,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 和提高员工的工作自我效能感,是激发员工工作动机、点燃其工作热情的关键,基中一种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员工对其成败工作绩效作岀正 确归因3 •习得无助理论•塞里格曼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提出的•将老鼠放在一个有电击的区域,起初它尝试各 种方法,做出种种努力试图逃离电击区域,后 来发现无论如何做也无法逃离,就不再作任何 努力了,即习得了一种无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