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34个易错易忘知识点.doc
24页物理 34 个易错易忘知识点 理科生请进来1 、受力分析,往往漏 “ 力 ” 百出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 整体法 ”与 “隔离法 ”两种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在受力分析过程中,特别是在 “ 力、电、磁 ”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还要说明的是在分析某个 力发生 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2 、对摩擦力认识模糊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 “隐敝性 ”、“ 不定性 ”特点和“ 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 ” 知识的介入而成为 所有力中 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 “ 传送带问题 ” ,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建议 高三党们从 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 1 )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 力永远 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里难就难在相对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往往在计算时又等于最大静摩擦力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 )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 “相对运动趋势方 ”的判断可以利用假设法判断,即:假如没有摩擦,那么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 得说明 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3 )摩擦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但它们做功却不一定成对出现其中一个最大的误区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总是负的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能是动力 4 )关于一对同时出现的摩擦力在做功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可能两个都不做功静摩擦力情形)可能两个都做负功如子弹打击迎面过来的木块)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但其做功的数值不一定相等,两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静摩擦可不做功)、可能小于零(滑动摩擦)也可能大于零(静摩擦成为动力)。
可能一个做负功一个不做功如,子弹 打固定 的木块)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不做功如传送带带动物体情形)(建议结合讨论 “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做功 ” 情形)3 、对弹簧中的弹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弹簧或弹性绳,由于会发生形变,就会出现其弹力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能发生突变(细绳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变),所以在利用牛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还有,在弹性势能与其他机械能转化时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时,其动态过程的分析,即有最大速度的情形4 、对 “细绳、轻杆 ” 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受力分析时,细绳与轻杆是两个重要物理模型,要注意的是,细绳受力永远是沿着绳子指向它的收缩方向,而轻 杆出现 的情况很复杂,可以沿杆方向 “ 拉 ” 、 “支 ”也可不沿杆方向,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5 、关于小球 “ 系 ” 在细绳、轻杆上做圆周运动与在圆环内、圆管内做圆周运动的情形比较这类问题往往是讨论小球在最高点情形其实,用绳子系着的小球与在光滑圆环内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最高点就意味着绳子的拉力为零,圆环内壁对小球的压力为零,只有重力作为向心力;而用杆子 “系”着的小球则与在圆管中的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最高点就意味着速度为零。
因为杆子与管内外壁对小球的作用力可以向上、可能向下、也可能为零还可以结合汽车驶过 “ 凸 ” 型桥与 “凹 ” 型桥情形进行讨论6 、对物理图像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物理图像可以说是物理考试必考的内容可能从图像中读取相关信息,可以用图像来快捷解题随着试题进一步创新,现在除常规的速度(或速率)- 时间、位移(或路程) - 时间等图像外,又出现了各种物理量之间图像,认识图像的最好方法就是两步:一是一定要认清坐标轴的意义;二是一定要将图像所描述的情形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关于图像各种情况我们已经做了专项训练7 、对牛顿第二定律 F=ma 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一、这是一个矢量式,也就意味着 a 的方向永远与产生它的那个力的方向一致 F 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某一个分力)第二、 F 与 a 是关于 “ m”一一对应的,千万不能张冠李戴,这在解题中经常出错主要表现在求解连接体加速度情形第三、将 “ F=ma ”变形成 F=m △v/ △t ,其中, a= △v/ △t 得出△v=a △t这在 “ 力、电、磁 ” 综合题的 “ 微元法 ” 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连续考到)第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实验,特别要注意:( 1 )注意实验方法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2 )注意实验装置和改进后的装置(光电门),平衡摩擦力,沙桶或小盘与小车质量的关系等;( 3 )注意数据处理时,对纸带 匀加速运动的判断,利用 “ 逐差法 ”求加速度。
用 “ 平均速度法 ” 求速度)( 4 )会从 “ a-F ”“ a-1/m图像中”出现的误差进行正确的误差原因分析8 、对 “机车启动的两种情形 ” 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与恒定牵引力启动,是动力学中的一个典型问题这里要注意两点:( 1 )以恒定功率启动,机车总是做的变加速运动(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以恒定牵引力启动,机车先做的匀加速运动,当达到额定功率时,再做变加速运动最终最大速度即 “ 收尾速度 ”就是 vm=P 额/f 2 )要认清这两种情况下的速度 - 时间图像曲线的 “ 渐近线 ” 对应的最大速度还要说明的,当物体变力作用下做 变加运动 时,有一个重要情形就是: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时,速度有一个最值即有一个 “收尾速度 ” ,这在电学中经常出现,如: “ 串 ”在绝缘杆子上的带电小球在电场和磁场的共同作用下作变加速运动,就会出现这一情形,在电磁感应中,这一现象就更为典型了,即导体棒在 重力与随速度 变化的安培力的作用下,会有一个平衡时刻,这一时刻就是加速度为 零速度 达到极值的时刻凡有 “ 力、电、磁 ”综合题目都会有这样的情形9、对物理的 “变化量 ”、“增量 ” 、“改变量 ”和“ 减少量 ”、 “损失量 ” 等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遇到一个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最典型的是动能定理的表达(所有外力做 的功总等于 物体动能的增量)。
这时就会出现两个物理量前后时刻相减问题,小伙伴们往往会随意性地将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而出现严重错误其实物理学规定,任何一个物理量(无论是标量还是矢量)的变化量、增量还是改变量都是将后来的减去前面的矢量满足矢量三角形法则,标量可以直接用数值相减)结果正的就是正的,负的就是负的而不是错误地将 “ 增量 ” 理解增加的量显然,减少量与 损失量(如能量)就是后来的减去前面的值10 、两物体运动过程中的 “ 追遇 ” 问题两物体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追击类问题,在高考 (微博 ) 中很常见,但考生在这类问题则经常失分常见的 “ 追遇类 ” 无非分为这样的九种组合:一个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去追击另一个可能也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显然,两个变速运动特别是其中一个做减速运动的情形比较复杂虽然, “ 追遇 ” 存在临界条件即距离等值的或速度等值关系,但一定要考虑到做减速运动的物体在 “ 追遇 ” 前停止的情形另外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除利用数学方法外,往往通过相对运动(即以一个物体作参照物)和作“ V-t 图”能就得到快捷、明了地解决,从而既赢得考试时间也拓展了思维值得说明的是,最难的传送带问题也可列为 “ 追遇类 ” 。
还有在处理物体在做圆周运动追击问题时,用相对运动方法最好如, 两处于 不同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某一时刻相距最近,当问到何时它们第一次相距最远时,最好的方法就将一个高轨道的卫星认为静止,则低轨道卫星就以它们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运动第一次相距最远时间就 等于低 轨道卫星以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做 半个周 运动的时间11 、万有引力中公式的使用最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万有引力部分是高考必考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公式繁杂,主要以比例的形式出现其实,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律与特点,就会迎刃而解的最主要的是在解决问题时公式的选择最好的方法是,首先将相关公式 一一列来,即: mg=GMm/R2=mv2/R=m ω2R=m4 π2/T2 ,再由此对照题目的要求正确的选择公式其中要注意的是:( 1 )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就认为是其重力(不考虑地球自转) 2 )卫星的轨道高度要考虑到地球的半径 3 )地球的同步卫星一定有固定轨道平面(与赤道共面且距离地面高度为 3.6 × 107m)、固定周期( 24 小时) 4 )要注意卫星变轨问题要知道,所有绕地球运行的卫星,随着轨道高度的增加,只有其运行的周期随之增加,其它的如速度、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等都减小。
12 、有关 “小船过河 ” 的两种情形“小船过河 ” 类问题是一个典型的运动学问题,一般过河有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