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房四宝精编版.ppt
40页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文房四宝 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 即笔 墨 纸 砚 文房四宝之名 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420年 589年 因为中国古代文人要经常使用毛笔 墨 宣纸 砚台 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 文房四宝 在南唐时指诸葛笔 徽州李廷圭墨 澄心堂纸 江西婺源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 文房四宝 指湖笔 浙江省湖州 徽墨 安徽省徽州 宣纸 安徽省宣州 端砚 广东省肇庆 古称端州 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 也是融绘画 书法 雕刻 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 2007年 中国科学院科技史所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 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宝之一笔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 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 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 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 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 到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 那时笔的名称繁多 吴国叫 不律 燕国叫 弗 楚国叫 幸 秦国叫 笔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 笔 就成了定名 一直沿用至今 传说 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笔的故事 公元前223年 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 双方打得非常激烈 战争拖了很长时间 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 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 那时 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 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 书写速度很慢 蒙括虽是个武将 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 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 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 那种笔硬硬的 墨水蘸少了 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 墨水蘸多了 直往下滴 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 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 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 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 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 有一天 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 由于打到的兔子多 拎在手里沉沉的 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 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 蒙恬见了 心中不由一动 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 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 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 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 试着用它来写字 可是兔毛油光光的 不吸墨水 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 不像样子 蒙恬又试了几次 还是不行 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 一气之下 他把那支 兔毛笔 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 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 几天过去了 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 这一天 他走出营房 想透透新鲜空气 走过山石坑时 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 兔毛笔 蒙恬将它捡了起来 用手指捏了捏兔毛 发现兔毛湿源源的 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 蒙恬大受启发 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 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 听话 吸足了墨汁 写起字来非常流畅 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 原来 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 经碱性水的浸泡 兔毛变得柔顺起来 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 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 幸 字上加了个 竹 字头 把它叫做 笨 今日简写作 笔 毛笔的种类 按笔头大小分为大 中 小三种 除一般的大 中 小楷外 再大的有京楂 斗笔 提笔 屏对等 再小的则有圭笔 从性能分 则有硬毫 软毫 兼毫 从笔管的质地来分 又有水竹 鸡毛竹 斑竹 棕竹 紫擅木 鸡翅木 檀香木 楠木 花梨木 况香木 雕漆 绿沉漆 螺细 象牙 犀角 牛角 麟角 玳瑁 玉 水晶 琉璃 金 银 瓷等 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依据制笔的原料不同分为羊毫笔 狼毫笔 紫毫笔 兼毫笔几种 羊毫类 笔头是用山羊毛制成的 羊毫笔比较柔软 吸墨量大 适于写表现圆浑厚实的点画 比狼毫笔经久耐用 此类笔以湖笔为多 价格比较便宜 一般常见的有大楷笔 京提 或称提笔 联锋 屏锋 顶锋 盖锋 条幅 玉笋 玉兰蕊 京楂等 狼毫类 笔头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成的 以东北产的鼠尾为最 称 北狼毫 关东辽尾 狼毫比羊毫笔力劲挺 宜书宜画 但不如羊毫笔耐用 价格也比羊毫贵 常见的品种有兰竹 写意 山水 花卉 叶筋 衣纹 红豆 小精工 鹿狼毫书画 狼毫中加入鹿毫制成 豹狼毫 狼毫中加入豹毛制成的 特制长峰狼毫 超品长峰狼毫等 紫毫类 笔头是以兔毛制成的 因色泽紫黑光亮而得名 此种笔挺拔尖锐而锋利 弹性比狼毫更强 以安微出产的野兔毛为最好 兼毫类 笔头是用两种刚柔不同的动物毛制成的 常见的种类有羊狼兼毫 羊紫兼毫 如五紫五羊 七紫三羊等等 此种笔的优点兼具了羊狼毫笔的长处 刚柔适中 价格也适中 为书画家常用 种类有调和式 心被式 毛笔鉴别 选择毛笔时主要从 尖 齐 圆健 考虑尖指的是当笔毫聚拢时 末端要尖齐指的是笔尖润开压平时 毫尖平齐圆指的是笔毫满如枣核的形状健指的是笔腰的弹力 四宝之二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 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 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 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 墨的世界并不乏味 而是内涵丰富 作为一种消耗品 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 当十分珍贵 墨的品种 松烟墨用松树枝烧烟 再配以胶料 香料而成 墨色浓而无光 入水易化 油烟墨用油烧烟 主要是桐油 并和以麻油或猪油等 再加入胶料 麝香 冰片等制成 墨色乌黑有光泽 油烟墨以质细而轻 上砚无声者为佳 墨的鉴别 质细胶轻质坚色亮而轻味香而轻 墨的名品 北京特制中华牌墨汁千氏牌油烟101高级书画墨婺源墨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 四宝之三纸 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 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 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焕发着独有的光彩 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 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 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 遇事打个结 事毕解去 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 所谓 甲骨文 在青铜产生以后 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 即 金文 或 钟鼎文 再后 将字写在用竹 木削成的片上 称 竹木简 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 牍 同时 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 先秦以前 除以上记事材料外 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 比如著名的 石鼓文 西汉初年 政治稳定 思想文化十分活跃 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 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 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 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 使得书写工具得以普及 也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作出卓越的贡献 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 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 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 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 可以分别排列为 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 西汉中期的灞桥纸 悬泉纸 马圈湾纸 居延纸 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 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 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 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纸的种类 弱吸墨纸强吸墨纸蜀笺藏经纸澄心堂纸宣仿与仿宣 贵重 毛边纸与元书纸及棉纸 澄心堂纸 元书纸 棉纸 宣纸 纸的名品及鉴别 纸的名品 宣纸蜀笺纸的鉴别 质地柔韧厚密色彩洁白表面光涩适中吸墨适度 四宝之四砚 砚 也称 砚台 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 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 其中有陶 泥 砖瓦 金属 漆 瓷 石等 最常见的还是石砚 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 我国地大物博 到处是名山大川 自然有多种石头 产石之处 必然有石工 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 最著名的是广东肇庆的端砚 安徽的歙砚 山东鲁砚 江西龙尾砚 山西澄泥砚 砚台的讲究是 质细地腻 润泽净纯 晶莹平滑 纹理色秀 易发墨而不吸水 有的有乳 有的有眼 有的有带 有的有星 大约产于有山近水之地为佳 如端砚之出于斧柯 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 虽同出一地 其石质也有所不同 如有青花 天青者 蕉叶白 鱼脑冻 冰纹金星 罗纹 眉子 红丝 燕子 紫金石 龟石 等 石佳还须工精 砚台的雕工制作早已形成了一门艺术 从取石 就料 开型 出槽 磨平 雕花等都可运其匠心 有的精品砚已不实用 以其名贵只能作古董观赏 珍藏 而舍不得濡水发墨了 砚的名贵 有以石质贵者 有以制作贵者 有以名人用而贵者等等 砚的种类 石砚的品种很多 其中以端砚 歙砚最为名贵 除此之外 还有秦砖 汉瓦 玉砚 陶砚等 端砚 端砚是砚中极品 因产于端州 今广东肇庆 而得名 大约问世于唐武德年间 618 626 端溪砚史 称赞它 体重而轻 质刚而柔 摩之寂寂无纤响 按之如小儿肌肤 温软嫩而不滑 它的优点是既不损笔毫 又易发墨 除此之外 端石还有着美丽的纹理 著名的有鱼脑冻 蕉叶白 青花 火捺 冰纹 石眼等 端砚从最初的讲求实用逐渐走向审美观赏 加工日愈繁细 除了形式多样的形质 还依其纹理雕刻以山水 人物 花草 鸟兽等等各种图案 歙砚 歙砚约产生于唐开元年间 713 741 也因产地歙州 今属江西 而得名 因砚材产于婺源龙尾山一带溪涧中 故又称 龙尾砚 其石呈青灰色 质地较端溪石软一些 发墨也逊于端砚 较易干 著名的品种有龙尾 罗纹 金星 眉子等 砚的使用 砚需常洗 不得与沾染 每发墨必须砚净水新 墨锭则愈古旧愈好 因时间愈久其胶自然消解 但水不能储旧 而必须加新 如恐沾油 洗时可用莲蓬或旧茶叶刷涤 加水以微温为好 切勿以滚水价值加之 以防爆裂 所以书家不但应懂得用砚 还应会养砚 笔 墨 纸 砚 各有各的用途 各有各的讲究 所谓 名砚清水 古墨新发 惯用之笔 陈旧之纸 合起来是整个一套 再写出我们的文字 综合成为我们独特的传统书法艺术 它不但为我们自我欣赏 而是越来越得到了世界各国人们的瞩目 珍爱 笔掭 又称笔砚 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 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砚的名品及鉴别 端砚婺源砚洮砚绛州砚易水砚五台山砚辽砚松花石砚只砚江山西砚 四宝之友 印章简介 中国的雕刻文字 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 周的钟鼎文 秦的刻石等 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 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 金石 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 或说殷代 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 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 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 为当权者掌握 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战国时期 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 近几年来 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 也就是说 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传世的古代玺印 多数出于古城废墟 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 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 而当时发动机惯例 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 而官吏迁职 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 以及吉语印 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 而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 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 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 也被流传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