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方民歌在声乐课堂中的应用性研究-以山西民歌为例.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905173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5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地方民歌在声乐课堂中的应用性研究以山西民歌为例    钱 芳【Summary】:本文从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入手,研究和探讨山西民歌在高校声乐课堂中的应用性,分析山西民歌引入声乐课堂教学的意义,从而推进声乐课堂的多元化,促进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Keys】:声乐教学;山西民歌;课堂教学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在“文革”中败落的声乐教育渐渐恢复了元气,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声乐人才,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声乐之路,学生录取之后,各自按照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专业课老师,教学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声乐课堂中的教学重点主要在声音观念的建立和声乐的技术方法上,随着老一辈歌地唱家的归国,带回来国外的声乐理念,世界著名歌唱家多明戈、帕瓦罗蒂到北京的演唱会以及吉诺.贝基的几次讲学成为了国内声乐界的盛事,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中国声乐界的热情,美声唱法在各个音乐院校广泛传播,“学院派唱法”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凸显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地方音乐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一朵灿烂瑰丽的花朵,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丰富高校艺术教育,深化普通高校声乐艺术教育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声乐教学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声乐课堂中加入地方音乐内容,可以增强课堂丰富性,多元化,同时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一)声乐课堂中的“唯声音论”声乐课堂中存在着“唯声音论”,虽然“唯声音论”并不是赤裸裸的宣扬声乐学习中只有声音是第一位这样的观点,但我们在教学中会不自觉的被这一观点所牵引,所蒙蔽,在一些习惯于把声乐等同于科学的方法等同于歌唱的人来看,声乐就等于歌唱,然而歌唱并不等同于科学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也是经常关注学生的声乐技能训练,而忽略了激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词的内在涵义,发自内心的去表达音乐的情感歌唱历史上的优秀歌唱家无一不是用声传情的优秀歌唱家,如卡拉斯!帕瓦罗蒂!多明戈等等在我国的地方音乐中,音调虽然朴实无华,但却直接并热烈的表达了情感如山西民歌“想亲亲”,歌词:亲亲想得我手腕腕(那)软,呀呼嘿;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呀儿呦女: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花乱,呀呼嘿,呀呼嘿;煮饺子我下了一锅山药蛋,头一回猫妹妹你不那个在,你妈妈劈头盖脸给我两锅盖,想你呀想你呀实实在在想你,三天我没吃了一颗颗米……在声乐教学中,重视地方民歌的演唱,学生深刻的体会并表达情感,表达歌曲的内涵,重视技巧和情感的结合,真正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

      二)重视外来音乐,忽视本民族音乐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的一般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学习本民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了解和感受我们国家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能够推进弘扬民族精神,振奋民族文化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关注本民族文化,对学生的终身教育,深化素质,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人格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时代赋予音乐教育者的使命然而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声乐教师受外来声乐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忽视本民族的声乐教学,教授美声唱法的教师远多于民族唱法的教师,从教学方法到声乐教材基本采用专业音乐院校的做法,很多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的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外国作品,让学生生搬硬套的拼读原文,这样学生不仅少了接触民族音乐的途径,也不能很好的把握[来自www.Lw5U.com]好本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特色,做不好声乐教育的接班人,背离了高校声乐课教书育人的目的二、山西民歌引入声乐课堂的意义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声乐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笔者考虑可以将山西地方民歌应用到高校声乐课堂中千百年来,山西民歌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代表了这一地区的音乐文化,人文艺术。

      山西民歌的表现内容十分丰富,它来源于生活,表现生活,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的喜、怒、哀、乐,更能体会到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另外,山西民歌曲调丰富,旋律朗朗上口,语音真实质朴却不失深刻的内涵和生活的道理艺术风格多变,不仅在广大山西人民的心中占有无以伦比的地位,乃至在全国的民间音乐中也占有着重要一席之地把山西民歌引入高校声乐课堂,不仅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而且能提高声乐课堂的质量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观如果将山西民歌引入到高校声乐课堂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声乐观,虽然山西地方民歌目前还没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的加工,但不意味着山西民歌就是单纯的吼着唱,白着唱,不讲究演唱方法和风格的把握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统计,现在所收集的民歌就达两万多首,其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四类:山歌、号子、小调、和套曲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观,不能轻视它,要将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提炼二)多元化声乐课堂课堂中的民歌学习,增强了声乐课堂的丰富性,尝试运用电脑播放民歌视频欣赏,将民歌老艺人请进课堂,将老艺人演唱和教授过程进行记录和整理,还可以请民歌表演艺术家参与教学,形成了创新性,多元化的声乐课堂,提高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声乐学习。

      三)传承和弘扬山西民歌由于现代媒体的更新和发展,对年轻人的影响很大,喜爱山西民歌的年轻人很少,喜爱演唱山西民歌的年轻人更少,他们不愿意接受老一辈的音乐文化,而一部分老一辈的民歌手由于年迈,无奈将离开民歌演唱舞台山西民歌的发展濒临断层,前景堪忧将山西民歌引入到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利于对山西民歌的传承和创新把山西民歌纳入到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特色文化的氛围,扩大其的影响力,激发众人对山西民歌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高校作为音乐的研究机构,一定程度上,在学习、推广民歌的同时也起到了收集并保留民歌,保护民歌的作用三、山西民歌的演唱特点山西民歌由于曲调及演唱形式的不同,流行的区域不同,在共鸣和用声方面也略有不同一)共鸣笔者经过与民间民歌手访谈,以及大量倾听老民歌艺人的录音资料后发现,无论是专业歌手还是民间原生态歌手,在共鸣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演唱山曲一类的作品,不论是高声区还是低声区喉头基本是稳定的,但为了曲调,风格的需要他们的共鸣腔体和喉头又是灵活的,能高能低,可以突然的变动交替使用在利用胸腔,头腔的共鸣基础上,充分发挥口腔的共鸣的作用,在这些腔体的共同作用下咬字吐字,可以达到民歌的最佳演唱效果。

      这些共鸣的交替使用,恰恰成为山西民歌的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种唱法也是山西民歌、陕西民歌的常用唱法二)用声山西民歌手在演唱中运用多种用声[来自Www.lw5U.com]方法,笔者将其大致分为三种:真声唱法,真假声分野唱法,和真假混声唱法1.真声唱法这种唱法是在歌者自身的本嗓用声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修饰和美化,以真声为主的发声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嘹亮,清透,高亢,质朴,粗犷等特点,听起来有亲切之感,与平时说话的声音较为接近,便于学歌者模仿,这种唱法一般在民间歌手使用较多发声时声带拉紧,带有一定的张力,发声时的音高和音量由声带张力决定,但这种唱法带有一定的弊端,喉头位置较高,声带容易疲劳,高演唱困难,演唱作品受一定的限制2.真假声分野唱法这种唱法在山西民歌中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中声区使用真声,高音区使用假声,两个区域音色变化较大,但真假声转换流畅自如,假声时声带振动较小,是在声带拉紧的情况下进行的边缘振动,这种唱法没有音高限制,音色听起来流畅,甜美,清脆一般民歌手在a2以上就要用到假声,但民间歌手换声点会更低一些例如:山西神池山曲《割莜麦》中第一句和第二句中民间歌手杨仲青和歌唱家牛宝林演唱时,他们都是在唱“在”字时由真声突然转为小假声(泛音较少),在声型上形成明显的真假分野。

      在突转时,喉头自然要往上动一下,共鸣从口腔转为头腔,它是风格、特色、演唱技巧、艺术表现的需要,此特色使这首民歌演唱别具一格3.真假声混合唱法这种唱法高音区和低音区没有太大的音质变化,音色统一连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换声点不明显,其特点是没有音高的限制,同时又可以保持地方民歌特色中低声区真声比例较多,高声区假声比例较大这种唱法被专业民歌手所使用,可以演唱作品范围较广,嗓音不容易疲劳综上所述,山西民歌在气息、共鸣、用声等演唱方法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学习,通过对山西民歌在气息、共鸣、用声方面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山西民歌的地方特色及风格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加丰富山西民歌的表现力,使其加快融入到中国优秀民间传统声乐之列四、结语将山西民歌应用于声乐课堂教学中,逐步丰富声乐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声乐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解和演唱能力,使其成为既有较高的演唱技巧,同时准确表达民族音乐风格的歌者,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同时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起到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作用,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加快形成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声乐体系Reference:[1] 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沈阳:百花文艺出版杜,1996.[2] 徐小琳.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3] 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4] 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5] 中国曲艺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集成山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019。

      作者简介:钱芳,女,出生于1986年7月,汉族,吉林公主岭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音乐系)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