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模拟押题历史(选择性必修2)试卷.doc
6页2024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模拟押题历史(选择性必修2)试卷一、单选题(★★★★) 1. 考古学家在叙利亚北部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磨、石碗里小型哺乳动物和鱼类的骨骼和其他残存物,此外还有烤制食物的塌陷坑和烧焦碳化的种子这些考古发现( ) A.体现了采集业在当时已完全被取代B.可以用于研究人类早期的饮食结构C.反映了农业已经成为基本生产部门D.说明当地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 2. 《本草纲目》载:“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该史料可用于印证( ) A.玉米最初被作为药用植物引入B.明朝玉米出现了改良品种C.物种交流丰富了明代人的饮食D.欧洲作物开阔了国人视野 (★★★★) 3. 1996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种子法》等多项配套法规,累计投资近63亿元,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39个我国种子生产能力由640万吨提高到800万吨种子工程”的实施反映了( ) A.立法工作回应民生关切B.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D.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提升 (★★★★) 4. 如图为江苏睢宁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面可见田间耕作场面,一农夫扶犁扬鞭呵牛耕田,近处一儿童提篮播撒种子,远处一农夫挥锄松土,一人挑担送水送饭;画面右侧停放一辆运送肥料的牛车。
该画像砖可用于研究( ) A.多种经营方式的兴盛B.租佃生产关系普及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D.封建剥削较为沉重 (★★★★) 5. 在工业革命中白手起家的新兴工业巨子们虽站到了财富的顶峰,但却始终被以贵族文化为主导的英国社会视为“暴发户”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地效仿贵族的生活方式,视追求完全的“贵族化”作为目标,这腐蚀了他们的事业心和创业精神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工业化导致奢靡之风盛行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观念C.民主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D.传统观念制约经济发展 (★★★★) 6. 1952年,美国有1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电视机1.4亿台,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美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这反映出( ) A.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美国开始B.科技发展能够改变生活方式C.战争促进了半导体技术发展D.美国电视技术发展领先世界 (★★★★) 7. 近年来发现的莎草纸文献,记录了在红海某港口的一份从印度穆泽里斯至罗乌的运货合同合同规定了双方的职责,明确了何时何地进行货物交接,规定日期内收不到货款的话应该怎样惩罚。
这说明当时( ) A.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已成为常态B.古埃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C.商业活动逐渐法制化和体系化D.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主要商路 (★★★★) 8. 1981年,世界银行推出了有关南非洲发展的《伯格报告》该报告认为在引发南非洲经济困难方面,信贷、汇率等内在的政策性因素比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以及“恶化的国际环境”所起的作用更大据此可知,该报告建议南非洲国家( ) A.提高政府民主化水平B.强化市场调节功能C.改善冷战对抗的局面D.加大对物价的指导 (★★★★) 9. 古雅典的市政公共建筑占据城市中心位置,市政广场成为交流信息的重要场所古罗马的市政建筑追求整体和谐和规模壮观,强调中轴线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这些信息反映了( ) A.罗马继承了雅典建筑风格B.经济发展决定市政建设规模C.城市规划服务于政治统治D.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产生 (★★★★) 10. 1927年前,焦作已拥有矿工5000余人,开辟出马市街、福中街、中原街等多条街道车站附近建有道清铁路局、铁路办事处、机厂、车房、公园、医院、员司住宅等,多西式建筑1931年前,焦作被单独划为一区,称焦作市,人口已达万人。
1933年前,人口又增至15000余人据此可知( ) A.铁路交通决定城市的空间格局B.城市是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点C.城市工业使工人阶级发展壮大D.城市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 11. 《宋会要辑稿》载“河北卫州东北有御河至乾宁军,运粮食馈边,亦有使臣主之”《宋史》载,御河漕运将河北路北京大名府作为运河的中转站,“达于北京,自北京和雇车乘,陆行入仓,约用钱五六千缗,却于御河装载赴边城”这可以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缓和社会矛盾B.南方经济文化优势明显C.运河促进跨区域间经济交流D.卫州政治战略地位优势明显 (★★★★) 12. 20世纪50年代,上海开始筹划地铁建设,但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长期徘徊改革开放后,上海地铁从战备工程回到市内交通运输上,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这反映了( ) A.技术水平带动城市格局变化B.引进外资完善交通运输体系C.交通改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D.国家政策影响基础设施建设 (★★★★) 13. 青海一带的“瘴气”在唐以前史书中屡有所见,但两宋时期很少见,两宋时期,官方文献所载瘴疾多集中两 广岭南地区;唐之前贵州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羁縻州县,文献中很少有贵州瘴疾的记载,及至元代,记载明显增多。
官方文献关于瘴疾的记载( ) A.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密切相关B.折射出中原王朝势力的消长C.有利于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D.反映了华夏文化漫润的深浅 (★★★★) 14. 2014年,西非暴发大规模埃博拉病毒疫情,并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多个国家的民航采取禁飞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中、美、英、日加等国迅速提供人道主义救助以及医疗技术支持,使疫情得到很好控制这表明( ) A.疫情防控成败有赖于技术交流B.世界卫生组织的运作效率较高C.国际治理需有命运共同体意识D.各国公共卫生治理日趋国际化 (★★★★) 15. 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缺医少药,边区政府号召“中医科学化,西医大众化”,成立防疫总委员会,成立中西医药研究会,组建八路军卫生材料厂,组织中西医疗队下乡诊治活动我军使用的中药制剂,自制的竟占了全部用药的三分之一”这说明( ) A.国家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B.陕甘宁边区的疫情日益严重C.边区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建设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扩大 (★★★★) 16. 20世纪初,随着冷链运输的普及,美国出现了生产规模巨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厂,一位社会主义者详细披露了食品厂内令人毛骨悚然的恶劣工作环境,意在唤起社会对工人劳动状况的担忧。
罗斯福总统在阅读该书后立刻扔掉了盘中的香肠,然后迅速敦促国会通过《联邦肉类检查法》,建立起食品监管机制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巨大社会影响B.技术的发展呼唤社会治理的革新C.总统的行政权干预国会的立法权D.工人生存状况成为社会关切问题 二、材料分析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金鸡纳树及奎宁全球流动 在青蒿素被发现和应用以前,奎宁是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它是从金鸡纳树皮分离出的生物碱 材料一 近代金鸡纳树及奎宁全球流动的时间表 ——整理自靳技科《从金鸡纳树的全球流动看资本主义全球扩展》 材料二 由于欧洲市场对奎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荷等欧洲国家开始有组织地收集和运输金鸡纳植物种子,从南美洲森林移到各殖民地植物园19世纪末,南亚、东南亚金鸡纳种植园发展迅猛 ——整理自王林亚《改变世界的奎宁》 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在西非海岸,欧洲军队死亡率为士兵48.3%,军官20.9%到19世纪末,由于奎宁的大量使用,这一比例已降为7.6%和5.3% ——【美】菲利普·科廷《白人的坟墓:想象与现实》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单就秘鲁而言,每年就有2.5万棵金鸡纳树被毁……1866年锡兰就清理了10万英亩的森林,1862—1929年爪哇被砍伐的森林面积高达20万英亩。
森林砍伐造成土壤流失加剧,为提高土壤肥力,欧洲进口大量化学肥料,这又造成土壤板结 ——【英】克莱门茨·马卡姆《秘鲁树皮:印度金鸡纳种植记录(1860—1880)》(1)分析金鸡纳树从南美洲的“民间土方”逐渐成为“全球性”商品的原因 (2)金鸡纳树的全球流动带来哪些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