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陈情表》解读忠孝文化】 陈情表忠孝观.docx
2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从《陈情表》解读忠孝文化】 陈情表忠孝观忠孝 解读 文化 陈情表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忠孝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忠孝是古代中国从上到下,君民共同遵循的社会共识西晋人李密所著《陈情表》以缺乏六百字的短文委婉畅达,真情流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孝文化的经典之作和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认真品读《陈情表》能解读到文中蕴含的些许忠孝文化思想 一、“移孝作忠〞,忠孝文化发挥着强大的政治教化作用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德始终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文化后来,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孝“的思想观念加以发挥,“孝〞成为古代中国人的立身之根本汉朝标榜“以孝治天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始重视孝的朝代至西晋,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政权,统治者意识到政权刚建立,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削减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需要一种统一的、能被人们认同和接受的思想来稳固新政权,“以孝治天下〞便应用而生,李密早有孝名,适应了统治者“以孝治天下〞需要,统治者要把李密树立成一面旗帜,所以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统治者这么急迫,一方面是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显示其宽厚之胸怀,另一方面是意识到“孝〞具有统一人们思想的重大作用,要通过树立李密这样具有符号意义的人物,向世人传达实行孝道的治国方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二、“忠孝不能两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困难选择 早在刘邦建汉之初,就开始重视孝道,并把它作为国家维护社会政局稳定的一项重要思想武器忠君、孝亲成为很多人的追求李密早有孝名,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李密的忠表如今他的政治追求上,“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据史料记载,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举,最终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这些说明李密有着剧烈的政治理想和追求,李密追求“忠君、孝亲〞的完善境地,但现实却是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李密是蜀汉旧臣,古人讲“忠臣不事二君〞,李密再出仕,就意味着对前朝的不忠,假如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对当朝的不忠,境况会特别困难,李密在忠君问题上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李密必需寻求到一个出路,摆脱这个逆境,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用孝来回避忠与不忠的问题,成为最适当的选择 三、先尽孝,后尽忠,忠孝文化在对立中寻求统一 西汉以后,魏晋时代正式提出以“孝道治天下〞,以后历朝历代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大力提倡忠与孝是内在统一的,唐宋以后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肯定会爱祖国,孝文化就由对父母的孝,还扩充为,谓之大孝但在实践中,经常顾了国,顾不了家,尽了忠,尽不了孝,统治者自然盼望臣子尽忠为国,所以就有了尽忠就是尽大孝,不要为孝敬父母的小孝羁绊,而应“大孝于天下〞,当“忠〞演化为大孝时,忠孝便在时间上寻求到一种统一 面对忠孝难两全境况,李密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他从时间的长短对比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的祖母刘氏年事已高,生命的日子已所剩无几,等我给她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
四十四岁的我正值壮年,尽忠的时日肯定长于尽孝其次,李密谨遵“以孝治天下〞的法规,孝敬老人,本无可厚非再说,如此有爱心的人,又怎么可能对国家不忠呢?并且,李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除了相依为命的祖母刘,便了无牵挂了等他尽孝后,必定会竭尽全力去尽忠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李密于合情合理和正义中实现了忠孝在空间上的统一,将忠孝文化带到了一个新境地 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