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物理-机械波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课件.ppt
27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十二章 机械波,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第十二章 机械波,新课标要求,1,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的形式和能量传播的形式能区别横波和纵波能用图象描述横波理解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2,了解惠更斯原理,能用其分析波的反射和折射3,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衍射现象4,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列举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新课标要求1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的形式和能量传播的形,新、旧教材对比(两种人教版),人教版,(,必修加选修,),1.,波的形成和传播,2.,波的图像,3.,波长、频率和波速,4.,波的衍射,5.,波的干涉,6.,驻波,7.,多普勒效应,8.,次声波和超声波,人教版 选修,3,4,1.,波的形成和传播,2.,波的图像,3.,波长、频率和波速,4.,波的反射和折射,科学漫步,:,回声,混响和建筑声学,5.,波的衍射,6.,波的干涉,7.,多普勒效应,新、旧教材对比(两种人教版)人教版 (必修加选修)人教版,全章概述,本章基本上继承了老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在章节上对原有教材进行了增删,,由八节改为七节,,把“驻波”和“次声波和超声波”删除,但增加了,“波的反射和折射”一节,,并,增加了波面的知识和惠更斯原理,,难度有一定上升,教学中应注意重难点。
教材中采用更多的实验和插图便于教学和阅读,课堂中应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全章概述 本章基本上继承了老教材的知识结,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课时分配,1.,波的形成和传播,(1,课时),2.,波的图像(,1,课时),3.,波长、频率和波速(课时),4.,波的反射和折射(,1,课时),5.,波的衍射(,1,课时),6.,波的干涉(课时),7.,多普勒效应(,1,课时),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课时分配,各章节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2.1,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实例,知道机械波的形成过程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能区别横波和纵波3,、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的形式和传播能量,传播信息的形式各章节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2.1波的形成和传播,12.1,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建议,1,、整体知识结构与过去基本相似,2,、,讲解波动离不开振动,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适当复习,3,、,学生对波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要多举学生常见的或易于了解的实例、比喻或模拟,帮助学生逐步体会和理解,4,、纵波和横波相比,以横波为主,书中多数例子都是横波,12.1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建议,11.2,波的图像,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2,、能运用简谐横波(正弦波)的图象描述横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对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的比较,知道波的图象与质点振动图象的区别11.2 波的图像教学重点、难点,11.2,波的图像,教学建议,1,、教材内容基本没有改变,.,2,、可以列表对比波动图像和振动图像区别,包括对象(整体与个体)、坐标、意义(时刻与一段时间)、用途,3,、让学生学会画出下一时刻波形图(课后练习)11.2 波的图像教学建议,波形图线表示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移振动图象则表示介质中“,某个质点,”在“,各个时刻,”的位移波形图线表示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11.3,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式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11.3波长、频率和波速 教学重点、难点,11.3,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建议,1,.,新教材中,波长定义用相位来定义,,更科学、准确可以结合老教材的定义加以说明2,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十分有用,要求学生掌握除了记住公式外,可以让学生弄清这样两点:波源每做一次全振动,它就向外传出一个波长的波;每经过一个周期,波就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11.3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建议,4.,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清楚波的三要素是由什么决定。
5.,在习题中可适当渗透机械波中常见的多解性问题,但不宜过深11.3,波长、频率和波速,4.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清楚波的三要素是由什么决定11.3,11.4,波的反射和折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例,了解惠更斯原理,能用其分析波的反射和折射11.4波的反射和折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建议,1,、本节相对于老教材多了,波阵面,、,波面,,,波线,和,惠更斯原理,教师要讲解清楚,但教材要求不高,学生理解原理即可,不用深抠2,、惠更斯原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想象能力,教师要借助画图、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印象11.4,波的反射和折射,教学建议11.4波的反射和折射,一、波动中的几个概念,1,.,波线,波的传播方向为波线2,.,波面,振动相位相同的各点组成的曲面3,.,包络面,(,新的波面,),某一时刻波动所达到最前方的各点所连成的曲面波线,平面波,球面波,波前,波面,波线,波面,波前,一、波动中的几个概念1.波线波的传播方向为波线2.波面振动,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是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二 惠更斯原理,根据惠更斯原理,只要知道某一时刻的波阵面就可以用几何做图法确定下一时刻的波阵面。
因此这一原理又,叫,惠更斯作图法,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波的传播方向问题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是发射子波,球 面 波,平 面 波,O,三,.,平面波与球面波,球 面 波平 面 波O三.平面波与球面波,能用惠更斯原理来解释波的反射与波的折射,能用惠更斯原理来解释波的反射与波的折射,v,1,/,v,2,为第二种介质相对第一种介质的折射率例,:,折射规律,:,v1/v2为第二种介质相对第一种介质的折射率例:折射规律:,11.5,波的衍射,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认识波的衍射现象,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2,、知道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11.5波的衍射教学重点、难点,11.5,波的衍射,教学建议,1,、用惠更斯原理解释衍射2,、,对于衍射现象,在高中阶段不从理论上进行讨论,因此,不要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波会发生衍射,”,,,“,为什么发生显著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比波长小,”,等类问题,11.5波的衍射教学建议,11.6,波的干涉,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2,、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知道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3,、知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11.6波的干涉教学重点、难点,11.6,波的干涉,教学建议,1.,知道波的干涉实质上是波的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所以理解波的叠加现象是认识波的干涉现象的基础,2.,知道产生波的干涉的条件,3.,能分析在波的干涉现象中各质点的运动情况,11.6 波的干涉教学建议,11.7,多普勒效应,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
2,、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3,、通过列举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应用11.7 多普勒效应 教学重点、难点,11.7,多普勒效应,掌握两个概念,:,1,、波源的频率:,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完整波的个数,2,、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处于介质中的“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的个数,把握好以下几点,1,声源与观察者相对静止,声源单位时间内发出的波数与观察者所接收到的波数,2,声源与观察者相对靠近,声源单位时间内发出的波数与观察者所接收到的波数,3,声源与观察者相对远离,声源单位时间内发出的波数与观察者所接收到的波数,11.7 多普勒效应掌握两个概念:,谢 谢,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