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形体演变.doc
6页读《文字学概要》“形体演变”(上) ——古文字阶段的中文 摘要: 裘锡圭先生所著的《文字学概要》在对中文形体演变过程的系统论述中,在研究过程和成果方面吸取了前人的成果,将先秦古文字准时代和地区划分阶段分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国文字等四个部分;并在此基本上把过去视为一体的"金文"按其断代分别归入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之中,纠正了笼统地把金文当作迟于甲骨文的文字的习惯见解核心词: 中文 形体演变 《文字学概要》一、引言初读裘锡圭先生所著的《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深感受益匪浅这部文字学著作总结了旧小学和二十世纪以来文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也涵盖了裘先生三十年来古文字研究和中文学研究的体会,的确是一部有关中文的通论性的重要著作,同步也是一部非常合用的教材它全面讨论了有关中文的性质、形成、发展、演变、构造、假借、分化、合并、形音义关系、整顿和简化等问题内容充实,资料丰富,分析进一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措施科学,对中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做出了很大的奉献形体,是指构形(形体构造所反映的造字意图)、笔道形态(笔画形态)、书写体势(运笔规则)三个方面的综合。
这三者的变化是有关的就中文演变形成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不同字体,对这些字体产生的时代及其因素,自晋代以来就有许多书法家作过讨论中文古文字阶段的形体演变,大多数的文字学著作和教材中采用的是人们习惯上按照书体的不同,先甲骨文后金文,后大篆即籀文,小篆,隶书,然后楷书这样一种演变的过程如图所示:甲骨文 → 金文 → 籀文(大篆)→ 小篆 → 隶书 →楷书这种模式并不完符合中文演变的实际过程而裘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用第四章节对古文字阶段的中文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研究过程和成果在吸取了前人的成果的基本上,有批判,也有突破二、古文字阶段的中文概说对先秦古文字的发展阶段,以官方正式字体为主干,过去人们人为地划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古文字;(秦汉之际的古隶,又称秦隶———过渡字体)隶书、楷书———今文字裘先生继承了自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的讲法,准时代和地区划分阶段,将先秦古文字分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国文字等四个部分一) 商代文字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重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都是商代王室贵族在祭祀、征伐、田猎、收成、疾病、气候、出入等方面进行占卜活动的记录。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重要出目前商代后期二百近年间周代也有少量的甲骨文目前见到的甲骨文有 4000 余单字,已经识读的字约有1000 个以上,已经可以完整地记录当时的语言这表白甲骨文已经是相称成熟的文字了金文,又名钟鼎文,古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而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在商代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顶峰商代铜器上的铭文大都很简朴,多数只有一到五六个字,重要记作器者之名和所纪念的先人之名在商代后期的晚期阶段,浮现了某些篇幅较长的铭文在商代,甲骨文被看作是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大体上看作是正体字所谓正体字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平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二) 西周春秋文字西周春秋时代文字的重要资料是金文,西周是铜器铭文的全盛时代,在金文之外,还发现甲骨文和盟书也是西周春秋时代比较重要的文字资料 西周金文的形体,最初几乎完全沿袭商代晚期金文的作风,但后来,字形趋于整洁方正,演变的重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在一部分春秋中晚期的金文里,还浮现了明显的美术化倾向,流行过某些美术字体西周春秋时代一般金文的字体大概可以代表当时正体,一部分写的比较草率的金文,则反映了俗体的某些状况。
三)六国文字 春秋战国,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对中文的形体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重要表目前俗体字的迅速发展上战国时代,东方各国的 正体字已被俗体字冲击的溃不成军,而秦国的正体字只是被俗体字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并且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的正体后来演变为小篆,俗体则发展成为隶书,俗体始终没有打乱正体的系统唐兰先生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把东方各国文字成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的重要资料有:金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文等六国文字的最明显特点是俗体的流行,俗体之中最常用的是简体四) 秦系文字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其重要的文字资料有石刻文字、金文、印章封泥文字、陶文、漆器、简帛文字小篆等小篆是最丰富最有系统的一份秦系资料秦系文字和其她古文字同样,有正体和俗体之分,秦系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本秦国文字的形体变化重要表目前字形规整匀称限度不断提高 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体,中文发展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三、结论(一)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重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都是商代王室贵族在祭祀、征伐、田猎、收成、疾病、气候、出入等方面进行占卜活动的记录。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重要出目前商代后期二百近年间周代也有少量的甲骨文目前见到的甲骨文有 4000 余单字,已经识读的字约有1000 个以上,已经可以完整地记录当时的语言这表白甲骨文已经是相称成熟的文字了因此,甲骨文不是中文的最早源头,而是中文发展的一种阶段并且裘先生在《中文形成问题的初步摸索》一文中指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应当已经不是非文字的图形,而是原始文字了由于这些单个出目前用作礼器的陶尊边沿之上,无疑是东方民族的某些氏族的族徽,就这点来说,它已经具有了形音义的要素而这些陶尊距今大概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左右因此甲骨文能否看作后世字体的源头这都是疑问,事实上甲骨文只是特殊材料上的文字,并非当时日用文字的主体,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主流字体的分支,不适宜看作后世字体的直接源头当时的主流字体是什么样目前已经不得而知,因此权且用朝代名称来代指,以免发生误解因此,依次类推,用朝代名称来指代文字的发展阶段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措施裘先生参照继承了唐兰先生的划分正体现了这一理性的分析这样,既反映了商、西周春秋、战国之间时代上的差别,又反映了秦系和六国之间的空间差别,构成一种比较接近实际状况的立体系统,这是比较科学的。
(二) 裘先生把过去视为一体的“金文”按其断代分别归入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之中,纠正了笼统地把金文当作迟于甲骨文的文字的习惯见解 (1)甲骨文是用刀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刻,而金文是在青铜器上铸刻,因此甲骨文多用笔细长瘦硬,多为直笔,少有圆笔,虽然是转弯之处也是硬角,有些本应填实的肥笔,也只能刻成轮廓,或改用其他线条替代金文的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注重字形美化这两种文字的铸刻方式决定了它们的形制特点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别是非本质的不能以两种文字的书写载体的差别武断的断定孰先孰后2) 青铜器文字按其性质分为族徽文字和记事文字,商代青铜器铭文多为族徽文字,其时代,一般不早于五丁朝每器铭文一般才三五个字,少者仅一字,直到商晚期帝乙帝辛时期才浮现较长的铭文,从时间上看,殷商金文与甲骨文基本上是同步并存的不能由于较长篇的甲骨文多余目前殷商初期,而较长篇的金文却出目前殷商晚期而断定甲骨文早而金文迟裘先生此举,对于研究文字发展过程中,透过历时和共时的现象去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