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笔记.docx
14页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古代东方往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2.教育的发源:( 1)教育的生物学发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根源于俗气进化论 2)教育的心理学发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发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根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发源论:中国杨贤江PS:教育发源大概分两类:( 1)视教育为一种无心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独有的存心识、有目的的活动3.史前教育的大要、( 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共同生产,共同花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节余产品,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4.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泥板书”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边马里城的宫廷学校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流行5.古代埃及的教育(要点)文字写在“纸草”上学校的种类:( 1)宫廷学校——培育国家官员( 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 4)文士学校——文书教课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课方法6.古代印度的教育( 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2)刹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老百姓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保持种姓压迫和培育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公元前9世纪从前,以家教为主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体罚是常用的手段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样种姓同等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单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重视女子教育7.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色:(书上七条,老师总结五条,归并)( 1)在古代东方最早产生科学知识、文字、学校教育 2)教育拥有激烈的阶级性 3)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应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教育机构各种众多,形态各殊 5)教课方法单调:体罚流行,推行个别施教 6)为统治阶级服务,教师待遇高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1.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主权国家2.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前800年,这个时期的资料主要来自《荷马史诗》3.古风时代的教育(要点为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比较)( 1)斯巴达: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城邦的公民,享有全部特权皮里阿西人,不具政治权益希洛人,不具政治、经济权益 2)斯巴达教育的特色:1)教育完好由国家掌控2)推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3)在7岁前,公民儿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4)从7岁至18岁,少儿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在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分身不暇是经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交、掷铁饼和招标枪)、神话、传说5)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6)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7)到30岁,正式获取公民资格3)雅典教育的特色:1)儿女出生后,进行体格检查,由父亲负责进行2)7岁前,少儿在家中由父亲母亲养育3)7岁此后,女孩连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刚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这时有固定教材:《荷马史诗》4)到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连续在方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
5)到十五六岁,多半公民子弟不再连续上学,开始从事各样职业,少量权贵子弟则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6)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7)到20岁,经过必定的仪式,被授与公民称呼地理:农业发展目标工商业发展目标政治背景:军事统治思想占主导地位梭伦改革,民族政体发展观教育目的:达到军事教育目的达到身心和睦教育方法:鞭打陶冶系统:专制型民主型PS:斯巴达人重视女子教育的原由?1)造就体格强健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儿女2)当男子出征时,妇女能担负起防守本地的职责4.古典时期的教育:标记:智者5.智者: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第一批职业教师,指有智慧有能力的,教人能够学会从事政治活动本事的人重要名词解说)教课目标:知道“什么是世界上的权益”“什么是解决全部问题的广泛思想?这只有哲学才能知道”要求:具备科技智慧,政治智慧掌握七艺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辩证法)6.公元前200年前后,雅典大学成立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学无常师”,无固定教课场所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长久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教育思想:( 1)确定了教育的性质:教育能令人获取改良。
2)教育目的:培育治国人材 3)教育的首要任务:培育道德有可能是阐述题)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系统的中心1)实践的哲学——道德2)追求道德的“一般”3)教人学会做人4)智慧即品德5)自制是品德的基础6)守纪就是正义(正义的实质含义就是恪守城邦的法律)7)身教重于言教( 4)苏格拉底方法,即问答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讽刺、助产术、概括和定义四个步骤构成的独到的文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PS: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已获取问题的答案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古代西方哲学史上客观中华民族主义的最大代表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1)理想国中等级威严的制度:执政者——哲学王(家)——黄金卫国者——军人:英勇、伦理——白银生产者——手工业者、农民——铜、铁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育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的踊跃因素:1)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材的手段之一2)好教育一定与作坊相联系3)男女教育同等,注意初期教育4)主张课程学习与实质锻炼联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逼迫学习5)以改正指导欲念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PS: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倡议者 2)《法律篇》“第二个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教育基地:学园,有明确的教育制度课程设置上:哲学被撤消,初次提到逼迫教育恢复一夫一妻制,人性向实,人伦关系、老道成了道德教育的必需内容教育制度:育儿所2——3岁公共游戏场3——6岁一般教育6——16岁国立高等学校16岁此后智慧教育阶段20岁(金字塔尖)感观教育游戏为主,优秀质量以音乐陶冶心灵学习观:回想说人材观:考试选拔制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精英式的威望人教育年纪分期思想:初次区分教育年纪阶段世界观: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认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在社会政治观上,亚里士多德为奴隶制辩白教育理论:(1)论灵魂的三个构成部分: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体育;感觉的灵魂——动物——德育;理性的灵魂——人——智育灵魂论的特色:人有动物性;人有别于动物;建立和睦教育PS:和睦教育出现雏形 2)论教育的作用:人的形成需要三因素:本性、习惯、理性——心理学基础理论依照 3)白板说:形象说明感觉与感觉对象的关系 4)广泛的公立的教育与教育立法:由国家实行,由法律规定,注意少年人的教育 5)对实质教育工作的建议:1)胎教和婴幼儿教育:主张优生教育,控制人口过分增加。
2)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的分科有四种: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即课程建设一定把音乐列入教育3)高等教育(冰川级要点)基地:里克昂学园三原则联合:教课和科学研究相联合,研究和实验,讲解与自由讲座相联合4)心理学贡献:兴趣是惹起学生学习重要因素;重视家庭教育作用6)伦理思想是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供给了很多有利的看法1)论幸福:①幸福是人的全部行为的最高目的,它就是人的目的②幸福就是全科德行的现实活动③人应当经过努力获取幸福④幸福生活离不开勤奋⑤最高的幸福就是思辨活动2)论美德:成立在生命化的道德教育美德就是适量,恰如其分,恰到利处3)美德在于实践PS:东西文化联合的产物:《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1.共和时期(公元前6——前1世纪)的教育( 1)初期:农民—军人的教育,主要形式:家庭教育家庭:经济和生产单位,教育单位古罗马以它的“家长制”有名罗马的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 2)后期:保存了罗马民族自己文化特色,又汲取了古希腊文化教育的成就存在两种平行的学校系统:希腊式学校,拉丁语学校拉丁语学校的三个阶段:1)初等教育:小学教育已初具模型2)中等教育:已有课程表建构模式。
教材为《荷马史诗》文法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教授希腊语和希腊文学3)高等教育:修辞学校和雄辩术学校雄辩术学校目标是培育常说家或雄辩家3)罗马教育效法希腊教育和重视希腊文的原由:1)罗马与希腊的雅典同样,在政体上是奴隶主民主共和国,希腊文化也与罗马的政治和经济相适应;2)希腊语是当时通用语言,在与东方各国的争斗和交往中,罗马统治阶级需要有掌握希腊语和希腊文化的官员;3)希腊文化当时的水平大大高于罗马,使罗马人不得不向希腊文化学习2.帝国时期(公元前1——公元5世纪)的教育(1)比较重要的教育主要表此刻:1)改变教育目的,把培育常说家改为培育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2)对初等学校(私立)初等国家监察,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便于国家对教育的严格控制3)提升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教师的个人选聘为国家委派( 2)各级教育初等教育:教课要点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文法剖析上中等教育:在文法学校,拉丁文法与罗马文学的地位渐渐压倒了希腊文法与希腊文学从公元 3世纪开始,文法学校的教课渐渐趋势形式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