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书馆》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docx
14页13.2《上图书馆》同步练习(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谈读书朱光潜①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就是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杀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得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②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③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选自《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有删改)1.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B.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C.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2.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B.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C.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D.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的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
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阅读课文《上图书馆》,完成下面小题上图书馆王佐良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德·波伏娃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这三所学校是有血亲关系的,这且不表只说文华图书馆,叫做“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放,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幽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十六七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真实的世界却在黯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
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给我知识最多的这个“公书林”至于老师们教的并不多B.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那个下午时间消磨得很愉快C.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D.文中主要记述了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等几个图书馆。
5.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是为了引出论证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B.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是一种空间顺序C.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一句与前面一句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D.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是为了论证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公书林”书桌两端的铜制高台灯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B.“公书林”没能帮我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C.在“公书林”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D.此后若干年,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这里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材料一:所谓数字图书馆,可以理解为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通过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构建的数字应用和海量数字资源存储、管理、服务的系统平台,是现代图书馆实现数字资源采集、管理和服务等业务功能的重要形式。
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的功能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查找信息的层面,还需要为用户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服务,为教学、科研、教育提供多维度、深层次的支持,并注重开展馆际、行业、社会多元化合作,由此才能实现有效的转型数字图书馆转型的主要方向是 其服务应当有别于数字资源商、网络信息服务实体所提供的基础信息服务,而将现有资源的知识化作为主要侧重点如在继续关注图书馆长期开展的资源收集、整理、组织与传递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知识的资源载体、发展脉络、概念关系等相关问题,深入开展知识发现工作,为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知识发现、揭示,甚至是决策支持;同时,结合数字化环境下人机交互的特点,以知识单元、学科单元或是行业模式进行知识整合、学科知识重组与知识库构建,从而推动知识转化与知识创新,建立读者需要的“知识型数字图书馆”取材于李超《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多元转型策略研究》)材料二: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积累了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古籍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古籍原始载体都会因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而逐渐老化、破损,这对古籍的长期保护与古文化知识的研究利用造成严峻的挑战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新思路。
古籍数字化是指对古籍进行数字化转换、存储与加工处理古籍数字化不仅可以扩大文献受众范围,保障文献信息的长期可获取性,同时可以减少对古籍原件的翻阅,从而实现对古籍的有效保护中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古籍数字化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建成了相当规模的古籍索引数据库、古籍书目数据库、古籍全文数据库等古籍数字化产品但我们也要看到,迄今为止,数字化全文只是对纸质文献的替代,文献检索一般只能达到基于字符匹配的全文检索层次,无法从概念或知识层次对文献进行挖掘利用,古籍利用效率较低数字人文学科则为古籍数字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数字人文的理论逻辑与技术体系,能够使古籍数字化资源平台集资料查询、计量分析、知识发现等功能于一身,辅助读者更好地发现、阅读、利用古籍,以实现古籍文献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传承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数字人文方法与技术的不断创新,想必今后还会出现更多的利于古籍文献开发利用的方法与技术同时,对数字人文技术与方法不可过度依赖和追捧,基于古籍的学术研究还要以具体学科的知识背景以及各时代、各类型的古籍文献的自身特点为基础,合理选择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这样才可以实现数字化古籍文献的审读开发与利用,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