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似的田园不同的情感.doc
4页相似的田园不同的情感—— 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三首田园诗的比较分析在中国文人的观念中,人与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自然仿佛是文学创作的无言宗师,很多诗人在自然的山水田园面前表现出极度的沉醉与痴迷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三位重要的田园诗人,他们各自的代表诗作《归园田居》 、《 过故人庄》 和《 渭川田家》 ,无论是在题材立意方面,还是在风格技巧上都很相似,但仔细品味,其情怀寄托又有差异,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他们同中有异的文化心态一、诗作内容与情怀意趣陶渊明生活在魏晋时期,当时官场污浊吏治腐败,他在几度出仕与归隐之后,终于选择了“躬耕自资”的生活道路,《 归园田居》 即写于归隐初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白然全诗可分为三层,前八句写诗人本性及对世俗的认识,中八句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最后四句写自己闲适自由的心境孟浩然和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富裕的物质生活,宽松的社会环境,开放的文化政策,使王孟笔下的田园已不再是官场的对立物,归隐亦非保持人格高洁的唯一方式,而是一种姿态,一种新的人生境界,也是求仕的一条途径。
孟浩然一生经历简单,以四十岁入长安为界,前期在家乡隐居,后期漫游各地《 过故人庄》 就是写他在襄阳隐居时一次拜访旧友的生活,这是一首五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四联,写了拜会朋友的一个过程:诗人应邀而来― 描绘沿途风光― 宾主畅谈农事― 寄情来年重阳王维前期积极人仕,进取有为,后期则受佛老思想的影响,意志消沉,亦官亦隐《 渭川田家》写于后期: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难维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可分为两层,前八句写诗人所见:黄昏时分田园的景物,后两句点明诗人所感三首诗还有以下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陶诗是对自身生活环境的描写,孟诗是对友人居处的描写,均为特指,王诗是对普通农家生活的描写,可看作是泛指从情与景关系的处理上看:陶诗是情一一景一情的写法,情景并重,孟诗情景合一,情在景中,王诗则先景后情,写景为主从抒情效果和接受者的体验来看:读陶诗令人欣喜愉快《 归园田居》 诗情浓郁,最富有感情色彩我们庆幸诗人终于摆脱了尘世“樊笼”、“尘网”般的束缚,由衷地为他实现了“性本爱丘山”的夙愿而兴奋。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正兴致勃勃地观赏着一切,简朴的居舍,清新宁静的田园,令人留连忘返读孟诗则有古朴活淡之感诗歌有一种“布衣味”,抒情含蓄,语言质朴,《 过故人庄》 表达了盛唐人特有的适意与悠闲,诗人象一位和蔼平易的长者,诉说他对田园的喜爱及友情的淳朴,诗的情感表面看并不强烈,但依然耐人寻味,平淡中有深情读王诗的情感反应复杂一些,既令人静穆超脱又有些伤感调怅诗人不是象陶渊明那样是田园生活的主人,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渭川田家》 写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更富于牧歌情调,黄昏时分田野的一切生命都在思归,诗人既羡慕别人归得及时惬意,又为自己难以归去而怅然,于是感叹不已,只能是“徒有羡鱼情”了二、人生追求与文化心态陶渊明在动乱的社会中找不到个人的位置,他看到了自己的个性与官场的矛盾,于是希望在田园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因此,他的归隐是自觉的,是出于思想上的觉醒《归园田居》 体现的是儒家文化30 价值观念,是诗人在不能兼济天下后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表现观其所作虽平心静气,却吐出了骚动于心的郁勃垒块为维护个体人格尊严,陶渊明处而不仕,仕而辞官极颂‘处,的快悦,正为消减‘出’的烦恼,以处的有价值反照出的无价值。
O 在尘世仕途上他象被困的“池鱼”与“羁鸟”、一样渴望解脱,他笔下的田园已融人了诗人的生活理想,成为生活支柱和精神寄托,足以慰籍心灵,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珍惜与人格的崇高因而站在田园面前,他心胸坦然由衷赞叹陶渊明的身上反映了儒家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他希望“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② 追寻这样的生活,“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⑧ 他是封建社会中正直进步的文人的典型代表孟浩然生活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文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明显优越于魏晋时代,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也并不剧烈,这是一个可以兼济天下有所作为的开明时代孟浩然一生以布衣终老,没有出仕,思想较为单纯他的入世之心未受现实灼伤与世俗洗礼,对尘世中挣扎的痛苦并没有更深的体验,因而诗中没有厌倦现实的感情使他沉醉的是友情的淳朴与田园风光的优美,他对田园的喜爱更多的是出于人类纯真的天性,因而在诗中他显得淡然悠雅知足饱和对于仕途现实,他有入世之心,在家乡隐居时他渴望等待着合适的机遇,因此诗中有淡淡的儒家文化的投影王维在创作《渭川田家》 的时候,已经有过仕途生活的体验,与陶渊明坚强的个性不同,王维的身上还同时表现了封建文人的软弱性格,在他的身上同时有儒释道多种文化的影响,他出人儒道,亦染禅佛,他生活的后期尤其受佛老“万物皆幻”,超然物外的思想影响,反映在诗中即是他对宁静超脱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他有归隐之心,但缺少与现实决裂的勇气,因而只能既欣羡田园的美好静穆又不免为不能归去而仿徨惆怅,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人生价值的困惑与人格的分裂。
尽管如此,三首诗都表现了中国古代作家创作中追求物与神合、神与物游的共同特点,都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与亲近,他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灵的内在之气与永恒生命,这是一个“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三首诗在不同程度上都表现了渴望在田园中寻找人生的永恒的情感,人与自然田园的相互感悟这是双向的交流,是主体仰观俯察,用整个身心去体验感受,是以虚静之心纳受万物之精魂,再将自身人格元气投射于物的相容相受的双向过程,”这类田园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以冲淡、自然、古朴的美学风格在中国文化长廊中散发出永久的魅力注释:① 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 辽宁教育出版社第 89 页② 《 论语·雍也》 ③ 《孟子·尽心上》 ④ 胡经之《 文艺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 95 页诗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变格)救} } } } ! , -一一!一△ 七言:O 一① !① -一变为 e 一① }O } } 诗例一身报国有万元,(变格)双鬓向人无再青救( 3 )孤平拗救:这指仄平脚句:五言一一}}一△ 七言① !一一!!一△ 五言第一个字平不能变仄,七言第三个字平不得变仄,不然是犯孤平如果犯了孤平就得救救法:在五言的第兰字,七言的第五字将仄换成平。
诗例: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变格)(李白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诗)(变格)本文关于近体诗的主要方面的规律都讲到了,要熟练地掌握它,要靠平时在阅读近体诗时,不断地琢磨,进而对近体诗的内容形式的高度统一有深切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