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语文:《豆腐颂》教案.doc
3页1《豆腐颂》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风特点2、品味文中豆腐的特点,领悟豆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品味文中豆腐的特点,领悟其文化内涵2、学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豆腐,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食品,人们对它再熟悉不过可作家林海音却对它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悟林海音那独特的“豆腐情结” 二、走近作家(展示作家图片)林海音(1918-2001)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出生在日本,不久返台,因台湾已被日本侵占,后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就在北京长大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 年回到故乡台湾后开始文艺创作,作品有散文集《两地》 、 《作客美国》等,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 、 《婚姻的故事》等,长篇小说《春风》 ,及许多文学评论等她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也是台湾文坛之“保姆” 结合课后参考材料《台湾文坛的保姆》 ,介绍其文风特点1、生于日本,父母不甘当日本亡国奴,性格受其父母影响她跟随父母四处奔波流浪,向往一种平和,自由的生活态度,所以她的文风也是很怀旧和平和的。
2、在北京长大和读书,受到京味文化中那种雍容、大度、典雅文风的影响3、作新闻记者、编辑,眼光敏锐,锻炼了她的文艺素质三、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设题:读过文章以后,豆腐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容易配菜;视觉洁白;触觉柔软;味觉香淡;价钱便宜;营养价值高;制作简单;历史悠久;有医学价值;深受欢迎四、再读文章,梳理内容设题:文章写了关于豆腐的哪些内容(1、2 段)概说豆腐的美及配菜方便(3、4 段)豆腐的作用:营养价值高,养颜(5、6 段)工艺做法:泡—磨—滤—添—压(7、8 段)历史变迁:汉—宋—清(9 段)名称沿革:菽乳—黎祁—来其—少宰羊(10 段)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11—16 段) “麻婆豆腐”的传说和做法(17—19 段)作家梁容若在困苦中“知道豆腐的价值” ,及有关各地豆腐的不同做法的见闻和感受五、三读课文,品味深意设题:豆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目?(领悟写作意图) (结合 20、21 段)文章写的是豆腐,但目的是想借豆腐言志 “颂”豆腐,更重要的是赞颂豆腐具有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平易朴素,平和宽厚六、四读文章,质疑解难1、作者出生在台湾,在北京又住过一段时间,但从文中你能看出她有地域的局限性吗?这能看出作者有一种什么心态?(1) 、看不出①文章开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 ,表明作者要在“中国”的意义上来谈“豆腐” 。
②从文中对豆腐的广泛介绍看,也是泛指的2)赤子心,爱国情2、文中引用了几位作家的话,它们的作用何在?引用“孟瑶”的话,意在强调豆腐的便于配菜的特点引用“梁容若”的话,意在强调在困苦中“才知道了豆腐的价值” ,和介绍各地豆腐的3做法及豆腐全席引用“子敏”的话,意在点明豆腐象征的美德,点明了主旨3、怎样理解作家子敏的话的内涵?豆腐是柔软的、平和的,那么人与人相处也应相互体谅,这正是中国人“温柔敦厚” 、“中庸平和”的特质,突出一种豆腐式的阴柔之美而该特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豆腐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载体,它寄予了我们现代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应具备谦和、宽容、容忍的豆腐素养七、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用“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手法,从下列事物中选择一个,细述其特点,点明其精神备选事物:饺子、中国结、印章、瓷器八、作业把第七个环节讨论的内容写一篇 800 字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