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黄岛区)2020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13页青岛西海岸新区高中4月模拟试题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 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史料 A《诗齐风》:公田“维莠骄骄”《国语周语》:“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攻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2.史料对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王同学在研究先秦农业发展时,摘录了下表材料。
比较下表内容,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论是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 B.广泛使用了铁犁牛耕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 D..农民在田间集体耕作3.《齐民要术》强调,优题速享种葵应“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负郭良田三十亩”,种芜菁要“近市良田一顷”,种胡荽要“近市负郭良田一亩”,种红蓝花也要“负郭良田一顷”这一农学认识主要源于A.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C.精耕细作农业的探索 D.农业商品化生产实践4.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A.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B. 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C. 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 D. 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思想()A.是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批判 B.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C.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 D.提出了学校议政的方式6.如表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纺织厂创建时的资本来源状况(单位:万两)。
据此可知A. 清政府改变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被政府实际控制C. 资金不足是民族工业最大困境 D. 政府为实现自救积极创办近代工业7.1916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打破了民国建立以来庆祝活动的纪录正如某报道所称:“共和重昭,阴霾肃清,人民皆以诚意祝祷……盛况,迥非往年所可比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新文化运动已席卷全国 B.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强C.临时政府统治基础稳固 D.复辟帝制行为有违潮流8.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的历史事件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 C.完成了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D.标志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9.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据表可以推知A. 国家工业布局均衡 B. 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C.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 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10.下表所列史实说明1949年以前部分学者主张“体育救国”“体育强国”1952年6月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20世纪50年代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反对国际奥委会制造“”的错误做法,甚至不惜退会A.体育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 B.发展体育可以张扬国威C.人民体育体制的逐步确立 D.体育的教育功能被挖掘11.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历史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这说明A. 民主政治造就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 B. 古希腊文明领先于世界其它的文明C. 文化发展促进人文主义的对外传播 D. 城邦制度促进了公民创造力的发挥12.俗语即方言但丁认为拉丁语是人工的,而俗语是自然的,俗语要比拉丁语高贵但是,但丁认可的“光辉的俗语”必须是中枢的、宫廷的,而下层人民的俗语则是低劣的材料说明A.俗语成为思想解放重要依托 B.人文主义开始广泛传播C.拉丁语成为斗争的主要矛头 D.文艺复兴带有阶级局限13.1928年初,斯大林连发指令,要不遗余力的“打击粮食商贩和富农”,“逮捕投机商人和囤积粮食的富农”,用严酷的刑罚惩戒“苏维埃政权的破坏者”,以震慑中农促使斯大林发出这一指令的主要因素是A.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激化了社会矛盾 D.战时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仍然存在14.1920年底,李达发表《社会革命底商榷》一文,认为社会革命的目的在于推翻有阶级特权的旧社会,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是“非妥协的直接”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譬如一千八百七十一年法国地方自治团在巴黎干的猛烈运动。
这表明他认为,巴黎公社A. 历史意义得到广泛认同 B. 引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C. 造成了社会的极大破坏 D.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样板和实践15.如表为二战后美国部分科研机构或职位设立时间表该表格说明,二战后美国A. 国家干预继续推行 B. 科技发展主要服务冷战C. 科技发展领先世界 D. 推动了知识经济的诞生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代的笔记文)(成书于 1095 年)有一则笑话:顷有秉政者,深被眷倚,言事无不从一日御宴,教坊杂剧为小商,自称姓赵名氏,负以瓦瓿,卖沙糖道逢故人,喜而拜之伸足误踏瓿倒,糖流于地,小商弹指叹息曰:“甜采你即溜也,怎奈何!”左右皆笑俚语以王姓为“甜采”材料二 《马可波罗行纪》,亨利玉尔的辑译记载:“在这座城市归属大汗之前当地人不懂得如何制作精糖,他们只是习惯于把蔗浆熬煮并澄取精华,冷却后,即变成黑稠糊 材料三 元代官修《农桑辑要》甘蔗一节有云:“其下截肥好者,留熬沙糖。
并收编了详细的“煎熬法”,是将甘蔗“压挤取汁”之后,“即用铜锅,内斟酌多寡,以文武火煎熬其锅隔墙安置,墙外烧火,无令烟火近锅专令一人看视,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用瓦盆一个,底上钻箸头大窍眼一个;盆下,用瓮承接将熬成汁用瓢豁于盆内极好者澄于盆;流于瓮内者,止可调渴水饮用 ——以上均摘自《读书》2019.9 (1)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什么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可以得出什么重要信息?(4 分) (2)你认为上述关于沙糖的叙述是否真实?以三则史料的价值为依据说明理由6 分)17.(11 分)(2020福建福州高三期末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汉代最初流传下来的《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古文经学依托先秦古文经典,强调文字训诂为了研究与推广,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经典,形成古文经学他们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一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的次第应当按史料产生的早晚排列今文学家视孔子为教育家、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着重的不在于六经的文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
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东汉时被古文经学超越 ——摘编自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 材料二 咸丰年间,古文经学得以复兴再起,并成为学术的主潮魏源指出,烦琐考据是“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途”,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六经皆圣人忧患之书,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 ——李军《论清代夸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汉朝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区别,分析西汉今文经学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源思想特点,说明其影响5分)18.(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申报》和《东方杂志》分别是清末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和杂志两种媒体在20世纪初大量刊登关于“十八世纪”的报道和争鸣十八世纪”的应用范围始终与世界历史发展相联系,而中国并未与这一词汇发生直接关联以下表格是《申报》与《东方杂志》在1905至1911年间对“十八世纪”的具体刊载情形——据牛贯杰《清末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中国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观点明确19.(12 分)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1910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24个工商业者在拥护政府“振兴工商”政策的同时,强烈反对政府的害商行为,要求“速开国会”、分享政权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还出面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变革——摘编自王春雷《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工商业早期现代化》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中,武汉成为世界聚焦的大都市1926年底,革命浪潮从珠江席卷到长江中游轰动世界的大革命在这里进入高潮,继而大革命在这里彻底失败,继而土地革命又从这里开始——摘编自田子渝《武汉曾是赤都》材料三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 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1954年2月6日)(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北商会建立的历史背景。
3 分)(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轰动世界的大革命”能够在武汉进入“高潮”的历史条件4 分)(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5 分)20.(10 分)下表世界近现代国际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