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论文.doc
3页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论文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根底,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开展,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即“构造”布鲁纳认为:“不管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根底构造他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的根本构造,才便于迁移他说:“简单地说,学习构造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要从教学知识的整体出发,指导学生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知识构造有效地转化为认知构造 一、 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材每一知识块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的还是从横的联系上都出现了教学上的先后问题,即有起始教材和后继教材之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到教材的阶段性,不能违反知识的逻辑构造;又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在起始教材的教学中,使学生的第一步走的稳、走的准,还要注意对后继教材的联系,以减缓后继学习的坡度 如在应用题这一系统中,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是起始教材,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是学习三步复合应用题的过度阶段,也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例如出示复习题“(1)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2)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112棵,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是两道学生已掌握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出例如题“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样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组装得到新知识让学生把这三道题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讨论比拟解答,明确三步计算应用题是由两步计算应用题扩展而来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常常会出现一种定势,即目前教什么内容就按这单一思路去思考数学问题如何克服这种的思维呢?我体会到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适时地回授 例如,在学完比例应用题后,出示这样一道题:“用2吨黄豆可以榨油 吨照这样计算,,吨黄豆可以榨油多少吨?”学生很快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出来此时,积极鼓励学生想一想,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可不可以解答,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归一的方法解,列式是 ÷2× = (吨)受此起发,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答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想抓住题中数量间的关系来分析,这样就有了下面的多种解法,列式:(1)×( ÷ 2);(2) ÷(2 ÷ )这样的训练,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沟通了前后应用题的联系 又如,学了整数的意义,问学生:“课本中‘我们在小学学的是大于0和等于0的整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有比0还小的数呢?”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教师必须指出整数不仅仅只是0和自然数,还有其他的数,以后再学。
这样为以后要学的负整数提前孕伏同时也对整数这个概念更加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