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7浙教版九上《最先与最后》word教学设计.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tia****nde
  • 文档编号:36113820
  • 上传时间:2018-03-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最先与最后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上海市崇明中学 魏立艳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杂文由此及彼的写法; 2.领会鲁迅的联想思维及批判式思维; 3.理解“不耻最后”的精神实质 4.体会鲁迅对民族“脊梁”的思考 说明: 写作显示思维,思维饱含人文鲁迅进行杂文创作,与他的思维方式、创作目的有密切 关联 《最先与最后》在形式上采用了由历史之论引入现实社会的方式,这种写法在鲁迅的诸 多杂文中采用,只是有时候的表现是诸多社会现实现象的勾连,其本质都是联想式的思维 鲁迅如何运用联想式思维?对联想到的社会、历史现象作者是怎样的态度?联想、批判多种 现象的目的是什么?这都有待于一一解决作者在文中表明“不耻最后”者正是中国将来的脊 梁, “不耻最后”其精神实质是怎样的?鲁迅为什么认为这样的人会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 的联想、批判与他的“脊梁”之思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这些内容,我们更能理解鲁迅,他广 博的文史知识、对现实的深刻关怀,让他用超越时代的超前目光,看待民族之弊,期待立民 族未来之光了解到鲁迅深刻的思维和塑造民族健康人格的追求,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并明 白当下学习鲁迅的缘由 课时建议:1 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关键词句了解作者对国人做法的分析、态度;理解“不耻最后”的精神内涵2.难点:领会作者运用联想、批判式思维的方法和目的,体会鲁迅对民族“脊梁”的思考说明: 高二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借助关键词句把握文章内容、作者观点是提高学生 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新疆班学生,需要逐步提高这一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在 体会作者关键词句的相互关联中体会出“不耻最后”精神的内涵,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高二作文教学中重视议论文教学,鲁迅由历史之论引入社会现实,并利用联想思维将各 种社会现象建立起联系的论证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借鉴 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敢为人先、不耻最后的锲而不舍、独立思考判断的精神,体现 出鲁迅坚韧的、始终保持个体独立之思的一面在当今社会,以独立自由之精神、坚韧地面 对社会之弊,此种精神尤为可贵 鲁迅更为可贵的是他杂文背后的人文关怀鲁迅之批判不是仅为表示内心的愤懑与不 满,他的目的在于建立民族的脊梁, “立”具有新精神的“人”除了本文,鲁迅在多篇文章中表 达他对民族脊梁的思考了解了鲁迅的“脊梁”之思,才能理解鲁迅的大情怀学前准备学前准备】】 1.阅读《未有天才之前》 、 《论睁了眼看》:划出你觉得写得好的或不太懂的句子;用简练 的语言概括每篇文章提到的社会现象;概括每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2.阅读《最先与最后》:借助工具查阅“处事金针” 、 “不为戎首” 、 “锲而不舍” 、 “鏖战” 、 “土崩瓦解”的意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透过鲁迅杂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请写下你的思考,不少于 300 字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激发兴趣1.现代画家吴冠中如 此评价鲁迅::“三百 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 鲁迅 ” “齐白石画得很 好,我也很喜欢,但是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 要鲁迅少一个鲁迅, 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鲁迅是让我们这个民族脊梁变得坚强的人今天我们借助鲁迅杂文来了解鲁迅的“脊梁”之思思考“脊梁”的含义:脊,原指脊 背;梁,本义为水桥比喻起支撑 作用的人,中坚力量在这里指人 的精神脊梁,即人的主体精神用他人的评价调动学 生的情感、学习兴趣阅读课文阅读课文 (整体感(整体感 知,梳理知,梳理 思路):思路):了解行文思路:学生齐 读,在书上勾画学生认 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分 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 流为什么是重要的句子 (重点:过渡句、观点 句) 1.文章从《韩非子》说 赛马开始写起,有什么 作用?2.作者反对赛马的妙法, 但中国人对“最先”的 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 造成了什么结果?3.第二段“甚至”有何 作用?4.文中“既是“不为最 先” ,自然也不敢“不 耻最后” ,这句话的作 用?为什么这么说?5.中国人对“最后”的 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 造成了什么结果?1.引出作者所要论述的中国人的处 事金针。

      2.对“最先”: 态度:“中国人”对“最先”怕: 具体表现:“不为戎首”“不为祸 始”、“不为福先” 结果: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 “日见其卑怯” 3.连对自己有好处的,也不肯先做 “甚至”强调了“不为最先”的范 围之广、程度之深 4.过渡句从“不为最先”对渡到 “不耻最后” 5.对“最后” 态度:对“最后”耻1.帮助学生养成整 体阅读的习惯,能够 依据一定的标准找出 关键句,理清文章思 路2.具体分析“最先” 与“最后” ,概括鲁 迅对国人做法的具体 描写和后果分析,在 分析具体写法的过程 中帮助学生养成从细 处概括文章内容的习 惯6.第三段起何作用?7.学生交流,在你的生 活中,你有没有观察到 这两种做法,用简要的 语言叙述8.从文中或你观察到的 现实中“不为最先”、 不能“不耻最后”的做 法和其后果入手,用简 练的语言概括这两种做 法的实质9.请结合文章的有关内 容分析, “中国人”不 为最先,不能“不耻最 后”的外因是什么?10.请结合最后一段, 归纳出作者的论点,20 字内11.请用最简练的语言, 结合板书,概括出本文 的内容具体表现: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 难中途放弃 结果: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 家有难“土崩瓦解” 6.例证。

      (生活角度——影响广泛)8.“不为最先”的实质:缺乏担当 和勇气、不能独立思考与判断、畏 首畏尾 不能“不耻最后”的实质:缺韧性9.公论家:“称之曰傻子” 看客:“嗤笑他” 中国人注重实际利益,对于 超越实际利益追求的人,不能理解, 并且予以打击10.“不耻最后”的人,乃正是中国 将来的脊梁11.中国人在现实中“不为最先” 、 也难于“不耻最后” ,表现出人性 中的缺乏勇气和韧性的弊病这一 特征导致中国难于改革、在危机中 易“土崩瓦解” ,人性趋于卑怯 由此作者提出“不耻最后”的人, 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的观点3.让学生学会全面 表达议论文的中心论 点深入研讨:深入研讨:有位研究人员认 为:“深读才能读懂 鲁迅深读,就是不 仅读鲁迅的文字,而 且深入到文字后面的 思想方法、思维方式 中去当我们把这 篇文章放在鲁迅的思 维体系和人文思考中 时,他的特点会更显1.鲁迅往往能在他 人习以为常的地方看 到反常,因为他对国 人人格中的不足有深 刻的认识,其中主要 围绕国民之卑怯、不 担当等挖掘鲁迅关 注的人性中的核心问 题,来反观当下我们 的所作所为,也是一著 我们常说,写作显 示思维,思维饱含人文。

      接下来,我们从这篇文 章的写法上来深入了解 鲁迅 1.鲁迅杂文的写法与学 生自身写的议论文有什 么区别?2.这种批判的态度可以 说是鲁迅的一种思维方 式,对于国人许多行为 的“质疑” ,体现在他 的诸多杂文中,请结合 具体的例子说明 在《未有天才之前》中 批判 ; 《论睁了眼看》中批判 3.鲁迅杂文一般都有 诸多素材,他是运用怎 样的思维将这些素材融 入文章的?例如本文,1.第一个区别:批判,显示出鲁迅 思维中批判性的特点对现象的批 判,也显示了鲁迅直面现实的精神第二个区别是在素材的选择上,从 古至今的历史、社会现象比较多2.在《未有天才之前》中批判 许 多人要求文艺界产生天才 ; 《论睁了眼看》中批判 中国文人 不敢正视社会现象,用瞒和骗的方 式聊以自欺 总结:他在《我还不能“带住”》 中说:“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 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 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 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 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 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 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 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 赴诉无门的一个;我觉悟了,所以 要常用,尤其是用于使麒麟皮下露 出马脚。

      万一那些虚伪者居然觉得 一点痛苦,有些省悟,知道技俩也 有穷时,少装些假面目,则用了陈 源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教训”只要谁露出真价值来,即使只 值半文,我决不敢轻薄半句但是, 想用了串戏的方法来哄骗,那是不 行的;我知道的,不和你们来敷衍 鲁迅的杂文不为歌功颂德、装点门 面之用,讽刺、批判是它的基本使 命 3.联想思维有人认为:鲁迅的杂 文之所以被称为一代社会史,主要面审视自身、关照社 会的镜子由《韩非子》说赛马到 中国人处世,这是一种 怎样的思维? 4.结合本文及你了解的 其他杂文,说说鲁迅联 想到大量的社会现象进 行批判的目的是什么?5.综合你了解的鲁迅 杂文,概述“脊梁”的 内涵学生朗读就在于他构思杂文时能在社会现实 的基础上横向思维,对众多的、一 般人置身其中已经司空见惯的生活 现象,能将其高度集中起来,揭示 出内在的类的性质,反映出社会生 活某一方面的重要本质4.重建“脊梁”式的国民5.“脊梁”: 敢担当、坚韧、肃然不笑的对超越 功利者的肯定; 取下假面,真诚的、深入地、大胆 地看取人生,应有凶猛的闯将 收纳新潮,从小事做起; 这些便是鲁迅眼中的脊梁拓展: 他的这种“脊梁”之思贯穿在他的 一生中: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 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 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 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 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由这些精神我们可以看到鲁迅 的个性他从中国人、中国社会的 长远发展考虑,持一颗终极的人文 关怀之心,希望中国人能够从人格 上先坚强起来,然后“人立而后凡 事举” 比如: 《无声的中国》:青年们先可 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 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 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 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 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6.总结全文: 当下学习鲁迅的意义是 什么?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论秦理斋夫人事》:人固然应该 生存,但为的是进化;也不妨受苦, 但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苦;更应 该战斗,但为的是改革 《纪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 漓的鲜血 ”6.总结: 今日的中国处于一个问题繁多 的发展时期,人性的完善依然是我 们解决许多问题的关键在座的你 们也是民族的脊梁,肩负发展新疆 的重任以民族脊梁的要求来衡量 自身,避免自身的人性缺失,有担 当、坚韧、能独立思考,这样,我 们就能如吴冠中期望的:以鲁迅之 思,鲁迅之坚韧,疗治我们精神上 的某些“软骨病” ,让我们的精神 脊梁更强硬引申拓展、引申拓展、 写作积累写作积累1.拓展阅读:《中国 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灯下漫笔》 ,进一步 体会鲁迅批判国民之弱、 重建民族脊梁的精神追 求。

      2.结合本文的某些观 点,就“小悦悦事件中 的个体冷漠”和“2008 年四川大地震后,全国 民众都投入到抗震救灾 的热潮里,许多人千里 迢迢到灾区送水送粮、 当志愿者,连乞丐都将 乞讨到的钱捐给灾民; 2011 年 7 月温州发生 动车事故,当地居民争 先恐后到医院献血,抢 救遇难者的热情”两种 现象,以“个体冷漠与 群体热情”为题写一篇 不少于 700 字的作文2.附下水作文读写结合,结合时事 体会鲁迅的质疑思维 及立健全人格、文化 的精神追求思路点拨思路点拨】】《最先与最后》批判国人“不敢为先”的卑怯,但鲁迅对青年冒进的革命也反对,多方 调动资料,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观点解读此文也可以此作为一个教学重点 鲁迅的可贵还体现在他的文字之美林贤治认为:“纯粹讲语言,我认为没有一个中 国作家能超越鲁迅也可从品味鲁迅运用整句表述观点的角度解读此文 【【练习举隅练习举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_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新疆专用 人教版九上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4.1《农业》每课时参考教学设计汇编(含两个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4.1《农业》参考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4.1《农业》参考教学设计(第2课时).docx 高中教师队伍工作合理安排方案(按年龄分层).docx 2026年历史备考衔接课标要求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考”的有机统一.docx 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docx 高考命题如何考查核心素养:基于2025年政策与实例的深度解析.docx 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核心问题及答案.docx 翻转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师角色转变--以《鸿门宴》课案为例.docx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示例.docx 六年级语文课文预习要求(语文七步高效预习法).docx 聚焦核心素养精研备考之道——聆听郑克强老师讲座有感.docx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示例.docx 实验高中校园防欺凌工作预案.docx 高考命题如何考查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我国的自然资源》每节课参考教学设计汇编(含六个教学设计).docx 高中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有效合作机制.docx 高中历史复习备考要坚持正确的方向.docx 思政赋能心理:高中思政课与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磨合策略.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