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活动要有文化自觉臧仲伦不求闻达的翻译家.pdf
1页3 7伊比利亚诗笺不曾流动的日夜不曾流动的日夜:: 阿根廷诗人皮扎尼克的巴黎片段阿根廷诗人皮扎尼克的巴黎片段□汪天艾怀念责任编辑: 王 杨2015年12月16日星期三外国文艺臧仲伦: 不求闻达的翻译家□李明滨言论[ [臧仲伦 (1931—2014 ) , 文学 翻译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北 京大学教授, 中国翻译协会会 员 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 文学系 著有专著 《中国翻译史 话》 , 译有陀思妥耶夫斯基、 普希 金、 果戈里、 列夫·托尔斯泰、 奥 斯特洛夫斯基、 屠格涅夫和高尔 基等俄罗斯经典作家的作品 2007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 “资 深翻译家” 荣誉称号去年岁末, 当臧仲伦84岁高龄离世后,《文艺报》 刊发了消息, 使得他在文坛有更大范围的知晓 其实, 臧仲伦早已著作等身, 不过行事低调, 不求闻达而已出自曹公门下臧仲伦一向以入名校、 拜名师的资历自豪, 并且 成为名翻译家也志在必得 这是当年的老同学们对他 的共同印象 上世纪50年代初的北大有苏联文学翻译先驱曹 靖华和我国第一部大型俄文辞书 《俄汉大辞典》 的主 编刘泽荣 人民文学出版社已故资深编辑蒋路曾赞誉 两位俄罗斯文学泰斗:“当今好几位优秀的俄苏文学 翻译家, 都出自刘、 曹二公门下。
” 臧仲伦1952年考入 北大俄文系, 学习优秀, 两次跳级, 只用了两年就完成 大学学业, 旋即保送入研究生班, 又得到苏联专家的 培养, 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 他立志 “要当系主任曹先 生一样的文学翻译家” 但转折突发 他刚毕业留校就遭遇了1957年的 政治运动, 从此不能涉事教学和翻译 臧仲伦是具坚 强个性的人, 当资料员时也不放弃在语言和文学上磨 砺自己,况且那一切都要悄悄进行, 避人耳目 20年光阴过去, 新时期的宽松环境中, 臧仲伦得 以显示才干 1978年起, 他在教学工作之余, 接二连三 发表翻译作品, 译文甚至引起作家巴金的注意 不几年 工夫, 臧仲伦已经小有名气 除了许多零散的短篇和译 文, 1979年已有了第一批译著 1983年3月, 他应邀参 加全国青年译者论坛并发表演说, 还去拜会了巴老 臧仲伦对译作的投入一向专心致志 接连出版的 译作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系列作品 《白痴》 《群魔》 《卡 拉马佐夫兄弟》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双重人格 · 地 下室手记》 等长篇小说,以及一些中短篇, 如 《穷人》 《白夜》 《小英雄》 《伪君子及其崇拜者》 此外, 臧仲伦 还译有普希金、 果戈理、 托尔斯泰、 奥斯特洛夫斯基、 高尔基的小说。
特别是与巴金合译了赫尔岑 《往事与 随想》 , 30余年的译作总字数已超过1250万, 足担得 起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 “资深翻译家” 荣誉称号 臧仲伦善于向名家学习, 他心目中的榜样有两 位: 曹靖华和巴金 曹靖华早年就读于北大俄文系, 北伐战争时充当 国民军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的翻译 大革命失败后 为逃脱国民党白色恐怖而避难苏联9年 他长期翻译 苏联文学作品, 向国内输送革命火种 新中国成立后, 在我国文学译坛占据首屈一指的地位 臧仲伦主要向 曹老学习两个方面: 实践经验和理论概括 他常拿曹 老的译作与俄文原著对照着读, 感受实例, 体会曹老 所说:“文学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是文艺的再创造” ,“许 多死译文都是抱着词典照抄, 硬搬而不加思索的结 果” , 在翻译中注意吃透原著和巧于表达 他遵循曹老 教导,“中外文并举” , 熟读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 认真修炼中俄两种文字 在翻译理论上, 臧仲伦留意曹老的经验谈 曹老 在1962年的公开讲座 《有关文学翻译的几个问题》 , 是臧仲伦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 课的指定读物, 他说, 从理论到实践, 曹先生都让他终身获益 出版 《曹靖华译著文集》 (全十一卷) 时, 曹老已过 世, 考虑到定版必须校阅, 臧仲伦欣然应命, 校阅先生 的代表作 《铁流》 , 按照文集的校译规则: 只校检错译 和漏译, 不改原译的译文和风格。
此举既预防因时代 久远难免遗留的错误, 又保持了原译的历史风貌幸得巴老提携臧仲伦同巴金老人结缘于1978年, 起因是讨论 一本书的翻译 他写信向巴老请教, 也曾登门拜望, 后 又来往通信,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持续不 断, 计臧致巴21封, 巴返致臧21封 臧仲伦喜爱赫尔 岑的 《往事与随想》 , 因它是作者的长篇回忆录, 对19 世纪的俄国作了历史实录, 对历史名人都有深刻的描 绘和分析, 不啻是一面时代的镜子 本想日后把它翻 译出来, 后来得知巴老已把书里的一部分 (第五卷之 一) 《家庭的戏剧》 翻译出版, 便借书来读读时, 做了 笔记, 记下了许多精彩的译例,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 题, 有的似是误译, 有的似乎欠妥” 从此开始通信, 初 次发信, 臧仲伦心存不安, 没想到巴老很快回信说明 有的是误译, 有的是所据英译本的错译, 并表示重译 时 “一定参考您的意思修改译文” (1978.3.19巴金致 臧仲伦信) 臧仲伦说, 他为巴老的谦逊感动, 决心学 “巴老的人品、 文品” 他受巴老委托校读巴老所译原著的第一、 二卷, “兢兢业业、 夜以继日地对照原文, 逐字逐句地校读” 。
巴老阅过校稿后表示满意,“您的意见很好 我这十几 天在校改 《往事……》 , 您的意见我已看到第六章, 百 分之九十我都采纳了……您的意见对我有很大的帮 助” 1978.7.30巴金给臧仲伦的信) 其中书名的译法则出自臧仲伦 《往事与随想》 (Былое и думы)这一书名, 过去有人译为 《往事与回忆》 , 巴老曾译为 《往事与沉思》 《往事与深思》 《往事与 思想》 臧仲伦经过反复斟酌, 认为均欠妥,“似与原著 作者的本意不甚契合” , 便提出 “似译成 ‘随想’ 、‘随 感’ 、‘杂感’ 更妥当些” 巴老经过慎重考虑, 接受更 改, 回信道:“书名决定改为 《往事与随想》 , 感谢您的 提醒 我一直不满意 ‘思考’ 、‘沉思’ 、‘深思’ 这类的译 法, 而且也不满意赫尔岑在书中的一些议论, 却始终 没有想到改变书名 用 ‘随想’ 二字, 适当得多 明明是 随时的感想”(1978.9.2巴金致臧仲伦信) 后来, 巴老 在 《巴金译文全集 · 第四卷代跋》 中还说:“……从这里 我得到启发, 我为我晚年的主要著作 《随想录》 找到了 名字 因为这些, 我衷心谢他 ” (按, 他指臧仲伦) 。
为 此书译名, 臧仲伦在晚年满怀成就感:“这里面也有我 的一份微薄的贡献 ……巴老的译文是不朽的, 这书 名也是不朽的, 我也随之分享到一点小小的不朽 ” (臧仲伦 《往事与随想》 , 中译本代跋 2006.11.28) 何止书名, 臧仲伦作为虔诚的合译者, 其名声将 随巴老连同 《往事与随想》 整部译作传诸永远 全书 150余万字, 共八卷, 巴老译一、 二卷经臧校译, 其余 六卷系臧仲伦译 中译本于2009年3月由译林出版 社出版 北京大学于 2009 年 6 月 23 日为新书举行 首发式, 成为北大俄文系史上的大事 臧仲伦在发言 中满怀激情地说, 译完此书是 “完成了我此生最大的 心愿” 正如先师曹靖华曾经得到鲁迅的提携一样, 臧仲 伦也受到巴金的提携, 这可谓翻译家人生的大幸事乐为名著校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人民文学出版社启动 “外国 文学名著丛书” 工程 不少名著译者已故, 或所据分别 为英、 德、 法、 日文版转译, 出版社需要从俄文原著校 译重印, 常约请臧仲伦做校译, 但为保持原译前辈的 翻译权, 又不能署名校者 即使如此, 臧仲伦也欣然从 命 他把此项工作当作向前辈学习长处、 提高技能的 机会, 总是认真校译, 推敲字句, 精雕细琢, 以有利于 原译作形象的完整。
他为之校译过的七位名家译作是 早已流传的名著, 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罪与罚》 、 奥 斯特洛夫斯基的 《大雷雨》 等十余种, 总字数在250万 左右 这也算是作为 “无名英雄” 的一大成绩 关于校译不署名, 臧仲伦起初不是没有犹豫, 但 想到这么多世界文学名著能够经他所校的名家译本 进入中国读者的眼界, 为我国新文学发展和建设作贡 献, 意义重大, 他也就释然 于此足见臧仲伦之精神境 界, 他接受采访时说要看大前景, 这样不仅促进翻译 事业发展, 利于整体, 个人也达到 “译作等身” 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 臧仲伦的文学译作也达 到上乘质量, 既准确把握原著内容、 精神和风格, 又体 现汉语的深邃博大, 很具审美价值 臧仲伦以文学翻译成名, 但不局限于翻译, 而是 放开眼界, 从 “五四” 运动以来新文学发展深受外国文 学影响着眼, 认识翻译文学的意义, 并且加以宣传 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臧仲伦在担任民革北大支部副主 委以及被推选为民革北京市市委委员期间, 虽然自身 翻译任务繁忙, 仍旧发挥自己所长, 应邀 (或组团) 到 各地讲学, 在1998年4月, 远赴台北参加 “亚洲翻译 传统与现代趋向” 学术研讨会并作学术报告。
他反复 讲到的, 就是文学翻译对新文学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以及培养文学翻译人才的途径和重要性 总之, 把一 生活动都与文学翻译结合, 正是他的杰出之处这些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 我们的翻 译事业有了长足进步, 但我们也同时发现, 与外译中相比, 中译外 还是太少; 一心做国外学者的翻译研究和教学, 却较少对国内翻 译名家的翻译实践做学理上的梳理; 一心研究如何在翻译时忠实 外来文本, 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习惯, 却较少注意到翻译活动 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自我和文化自觉这一现象在外译中的 活动中表现尤甚 想一想我们跟着欧洲人把自己西边的地方叫近东和中东, 叫 自己远东, 是不是似乎有太多欧洲中心论, 太缺少民族立场和文 化自觉?我们都知道, 从地理上说那里是西亚, 我们的古人也称 那里为西域在翻译活动中, 有的译者也抱着欧洲文化中心论的 思想, 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知之明和自信心, 这与100多年前梁 启超等人比起来可就差得远 梁启超等现代文化的先行者和翻译家们在彼时都有着强烈 的文化自觉和翻译自觉1898年, 梁启超在 《印译政治小说序》 中 说:“特采外国名儒撰述, 而有关于中国时局者, 次第译之。
” 随着 国情的变化,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们愈加认识到了文学翻 译的积极意义译家们已不满足于将一种语言的文学转换成另 一种语言的文学, 正如王晓平在 《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 中所 说,“他们要做生活的评判家、 读者的引路人、 原作的改造者” 他 们对原作的选择、 迻译中的增、 删、 改等都表现出明显的为当时社 会改良服务的思想当时的翻译观中, 豪杰译算是个代表, 指 “对 原作的各个层面做随意改动, 如删节、 替换、 改写、 增减及译者的 随意发挥” 梁启超一般被看作是中国 “豪杰译” 的始作俑者, 他 从事小说翻译的目的极为明确, 就是维新救国和开通民智, 只要 能达到目的, 他会对原文做 “伤筋动骨” 的 “大手术” 其实, 林纾、 苏曼殊、 周桂笙、 吴檮、 陈景韩、 包天笑甚至鲁迅的早期翻译, 都在 一定程度上是 “豪杰译” 的产物五四以后, 知识分子们更积极地 译介西方文学作品, 以达到改造传统文学和思维方式的目的鲁 迅、 瞿秋白、 茅盾、 巴金、 郭沫若等都是从 “感时忧国” 的目的出发 而从事文学翻译的, 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 而这正是当下 的翻译活动所缺失的。
费孝通于1997年在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告诫大家要有文化自 觉, 其核心思想就是 “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 ‘自知之明’ , 明白它的来 历, 形成过程, 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 能力, 取得决定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