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第三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8页2020-2021学年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第三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理念论C.逻辑三段论 D.美德即知识参考答案:B2.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 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稳定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参考答案:C3. 1964年,法国在西方阵营中率先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66年3月,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并要求美军和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撤离法国;1966年6月,戴高乐访苏时提出“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设想。
这表明( )A.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守势 B.欧共体力量的壮大C.中苏关系日益恶化 D.法国力图突破两极格局参考答案:D法国戴高乐的大欧洲思想三个材料反映了法国外交上的独立自主愿望,反对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故D正确4.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在古罗马,首次完成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A.在平民要求下设立,彰显民主政治的性质B.保障平民利益,适应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C.有章可循,限制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D.作为罗马的基本法,标志罗马法的成熟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可知,这部法律是《十二铜表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意义在于有了成文法便有章可循,限制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成文法的意义,没有体现出民主政治,故A项错误;B项错误,法律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D项错误,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罗马法的成熟。
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5. 私学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其进步作用主要表现为 A.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B.否定奴隶主的教育特权 C.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D.是百家争鸣的前提条件参考答案:B6. 宋人苏轼在谈绘画艺术时说:观察事物要“空静”,创作要“忘我”这反映出苏轼的绘画创作主要受到( )A.佛、道思想的影响 B.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C.新儒学反专制思想的影响 D.文化专制强化的影响参考答案:A“空静”体现的是佛教思想,“忘我” 体现的是道家思想,故A项正确;市民阶层壮大与商品经济有关,与“空静”、 “忘我”无关,故B项错误;新儒学是维护专制,不是反专制,故C项错误;文化专制强化是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7. 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伏尔泰此举主要是为了A.抨击否定君主政体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C.借古讽今促进启蒙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参考答案: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伏尔泰都不反对君主制,故可排除A;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不是宗教改革家,他不会为新教作宣传的,故可排除B;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体现了对当时法国现实的不满,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支撑,故本题选C;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客观可能会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但这是影响,不是目的,故可排除D。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点睛:解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要审清题目的要求本题的要求是理解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排除不是关于目的表述的选项,再结合所学知识来确定其准确的目的,然后选出正确答案8.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和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史约三百年下列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转型参考答案:D9. 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美国进行“无形边疆扩展”的经济行为是 ① ② ③ ④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参考答案:C10. 学习“两极世界的形成”这一课时,就美苏两极对峙对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结论,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不正确的是( )A.浪费大量资源,不利于经济发展 B.导致德国和朝鲜的分裂C.使得世界人民一直处在核战争的恐惧之中 D.导致东欧剧变参考答案:D11.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作战失利。
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A.精英政治已经受到雅典民众的强烈抵制B.雅典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C.直接民主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雅典民主充分体现了公民的参政权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作战失利”体现了直接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的缺陷,故本题应选C项;题目中未涉及雅典民众对精英政治的强烈抵制,故排除A项;题目中未涉及雅典的政治腐败及尖锐的社会矛盾,故排除B项;题目中未涉及雅典民主的积极性,故排除D项12. “中共日益增长的权力的真正源泉,在于其农村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尤其是____,经常被引用来作为中共在农村的力量的基础,它使中共能在那里‘扎根’,而政府对于这种挑战完全束手无策文中空白处应填上( )A.武装斗争 B.土地改革 C.农民运动 D.统一战线参考答案:B13.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参考答案:B 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清时期自由劳动力在增加,市场在扩大,手工工场的技术不断发展,商品买卖频繁,生产关系发生显著变化,这一切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不同于农耕文明的工业文明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答案为B项14.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指出:“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促使中国实现“转折”的根本因素是A.五四运动的爆发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三罢”斗争出现 D.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参考答案:B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使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A、C、D选项都不属于根本性因素,排除A、C、D15. “文革”时期,群众可以自行成立组织,对认为有问题的人,进行批判、斗争、抄家、体罚关押、拘禁直至剥夺生命等。
这 A.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 C.不利于民主法制的正常发展 D.说明当时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参考答案:C16. 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A.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参考答案:C【详解】唐朝以前因为外戚的引入导致外戚专权现象的产生,宋朝以后吸取历史教训,摒弃了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更是有意挑选寒微之家,由此可知,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故选C材料中的做法是专制君主权力日益加强的表现,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为防止外戚专权现象产生的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并不能得出政治统治日益腐朽的结论,排除B;君主专制始终还是人治,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君主权力强化的过程,解体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三个时间的比对,然后把握其中的因果关系17. 右图为《20 世纪编年史图鉴》中某一时期的东亚地图,图中分别以黑、白、灰色标示了三个不同政权。
这幅地图最有可能编印于A.日俄战争后辛亥革命前(1905-1911年)B.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C.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D.内战爆发后新中国成立前(1946-1949年)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1905—1911,东北三省属于中国的领土,故A项错误;1912—1928年,东北尚未分裂,故B项错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故C项正确;1946—1949年,中国已收回东北,故D项错误18. 亚里士多德说,“组成城邦的一个部分优于质而另一部分则优于量,譬如门望较低于贵胄的部分,于数而论,却胜过贵胄,穷人的数目也可以胜过富户;但一部分胜于量的可能还抵偿不了另一部分质的所胜这说明他A. 主张建立混合型的共和政体 B. 强调公民的知识素养C. 赞同雅典直接民主政治 D. 看重公民出身参考答案: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解析: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一部分胜于量的可能还抵偿不了另一部分质的所胜”反映了亚里士多德认为要维护城邦的长治久安,必须符合公道和比例平衡的原则,在创建城邦政体时,必须寻求城邦内组成因素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