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急性脑梗死预后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临床医学论文.doc
3页影响急性脑梗死预后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_临床医学论文 作者:王晓萍,李富康,易朝辉,张爱芬,涂景梅【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预后相关因素及采取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对收治的393例26~88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预后相关因素,采取早期康复护理、饮食调节和心理干预结果 急性脑梗死预后与既往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等因素有关,年龄越高、梗死面积越大预后越差早期康复护理有助语言和肢体功能恢复结论 治疗 护理应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脑灌注,同时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调节心理和饮食,可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预后;相关因素;护理对策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其致残率在所有疾病中居第一位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快及死亡率高的特点除了应寻求有效的治疗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来促进其康复同样十分重要2005年10月至2008年12月深圳市人民 医院 神经内科共收治了急性脑梗死393例,现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经CT、MRI检查确诊,采用扩容、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神经元等综合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列为分析对象共393例,男209例,35~88岁,平均65.5岁,女184例,26~86岁,平均64.5岁。
1.2 方法 对收治的393例患者采用问卷调查了解既往史,用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法,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预后相关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如良肢位摆放加肢体被动运动,对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实行针灸、按摩,同时进行语言训练,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为主,第2周配合心理干预,鼓励患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协助其完成较复杂的动作,如穿衣、下地行走等,肯定患者的进步,减轻抑郁,消除焦虑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分类变量各级间差异用协方差分析,以STATA 3.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 2 结果 2.1 年龄关系 见表150~79岁的死亡率高于49岁,但低于80岁,年龄越高,死亡率越高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数与年龄的关系注:与<49岁组相比,χ2=35.7,*P<0.01;与<49岁组相比,χ2=5.8,**P<0.05 2.2 梗死面积关系 见表2梗死面积越大死亡率越高表2 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数与梗死面积的关系注:与<1.5 cm组相比,χ2=60,*P<0.01;与1.6~4.4 cm组相比,χ2=68,△P<0.01 2.3 脑梗死患者死亡情况 另外3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31例,其中1周内死亡26例,占死亡人数83.87%,2周死亡5例,占死亡人数16.12%。
既往高血压、糖尿病、高质血症、吸烟史是脑卒中高危因素,影响预后本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伴有高血压291例,死亡20例,死亡率占6.9%;伴有糖尿病87例,死亡11例,死亡率占 12.6%;伴有高脂血症91例,死亡6 例,死亡率占 6.6%;伴有吸烟史141例,死亡15例,死亡率占 10.6% 2.4 并发症情况 在最初24~48 h绝大多数患者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本组主要采取良肢位摆放加肢体被动运动,同时对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实行针灸、按摩276例在48 h内采用了早期康复运动,肌力恢复Ⅱ级以上的243例占88%221例梗死面积1.5~4.4 cm清醒患者,进行肢体主动训练,患者由卧位到半坐卧位再到坐位,练习拿梳子梳头、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每天3次,每次15~30 min,训练3周,恢复拿梳子梳头55例,占24.8%、拿筷子吃饭47例,占21.2%、拿笔写字29例,占13.1%失语、语音不清131例,进行语言训练一周内恢复发单音的43例占失语患者32.8% 2.5 心理干预后 主动进行语言训练、肢体功能训练的由11.2%提高到43% 3 讨论 3.1 脑梗死的原因 引起急性脑梗死的根本原因是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未能及时获得侧支循环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而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引起血栓形成和栓塞的主要原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可以促使动脉硬化形成,影响急性脑梗死的预后[1]从表1可以看出,年龄越高,其病死率就越高如<49岁组病死率仅为2.1%,而70~79岁组及>80岁组的病死率则明显上升至11.5%和14.3%(P<0.01及P<0.05),这一点与其他地区的报道相符[2,3]从表2可以了解到,梗死面积越大,其病死率高如梗死面积小于1.5 cm病死率为0,1.6~4.4 cm为3.3%,而>4.5 cm的则上升为42.9%(P<0.01)当发病后,一周内的死亡率最高,故此时期应迅速恢复缺血区的脑灌注,改善缺血半暗区,以及减轻继发性神经元损伤是十分重要的病情稳定,48 h进行康复护理及语言训练 3.2 饮食护理 糖尿病是致死的高危因素,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有关[4],高血糖导致预后差及死亡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脑梗死灶处于缺氧状态,升高的血糖经无氧酵解生成较多的乳酸而加重脑水肿和酸中毒[5]发病24 h内,原则上不用葡萄糖液静滴,用快速血糖仪每天测量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将血糖控制在<300 mg/dl,给予糖尿病餐饮食。
高脂血症是疾病的另一危险因素,使用合理降脂药物以外,合理饮食显得更加重要,提倡饮食种类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谷类、牛奶、鱼、豆类、禽类和瘦肉,营养均衡,低盐低脂为原则,吞咽困难或饮水呛咳者,留置胃管鼻饲流质吸烟能导致血管硬化、弹性减低、升高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促使血小板的聚集以及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多种病理生理变化[4],患者发病后应戒烟和避免被动吸烟 3.3 心理支持有利于病情康复 急性脑梗死发病突然常伴有语言和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等,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尽早配合心理护理有利于语言和肢体功能恢复 4 小结 急性脑梗死致残率、死亡率高,其预后与既往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等因素有关,患者脑梗死的面积和年龄因素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治疗 护理应尽早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及肢体、语言训练可促进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恢复,康复护理效果肯定生命体征稳定后24~48 h即可进行有学者认为急性期的康复护理在发病后当天即可进行,主要是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6],同时配合心理干预及调节饮食,可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 参考 文献 】 1 TM,Fujino Y,Tokui N.Mortality and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and its subtypes in a cohort study in Japan.Pham Prev Med,2007,44(6):526-530. 2 Lee M,Huang WY,Weng HH.First-ever ischemic stroke in very old Asians:clinical features,stroke subtypes,risk factors and outcome.Eur Neurol,2007,58(1):44-48. 3 Bejot Y,Giroud M,Rouaud O,et al.Trends in stroke incidence and case-fatality rates over a 20-year period (1985-2004) in Bijon.France Bull Acad Natl Med,2007,191(2):305-322. 4 陈灏珠.实用内 科学 ,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65. 5 孙翠萍,马建军,徐军.急性脑梗死427例血糖水平与预后分析.郑州大学学报,2006,41(1):183. 6 王明霞,尚晓霞,刘燕.脑梗死患者的健康 教育 . 中国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