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海南省海口市琼山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0页2020-2021学年海南省海口市琼山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问題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为政以德”,非常注重教化的作用儒家经典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此为目的,为政者必须是深谙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者正所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换言之,任用大量儒家知识分子是实行儒家治国理念的前提和保证在立国前后忙于征战的阶段,辽、夏、金所任用的儒学人才是通过扣留使者、招降纳叛、主动投靠等方式获得的为满足对儒学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政权稳固之后,也只有仿效中原王朝推行科举制度了金朝在其第二任皇帝太宗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行科举取士了《金史》记载:到了“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儒家知识分子在金朝社会的繁荣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辽朝和西夏也都实行了科举制度深受儒学熏陶的官吏们是儒家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者,而最高统治者皇帝,是治国理念的决策者辽朝“为政以德”的例子很多在建立辽朝之前,契丹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还是类似奴隶制的部落联盟与此相应,直到辽代初期还在实行严刑峻法,带有明显的奴隶制法律特征。
到了辽代中期,随着吸收汉文化的深入,景宗和圣宗针对辽初的“重法”,开始主张“慎刑”“宽法律”例如,原来契丹习惯法允许主人对奴隶随意处置统和二十四年辽圣宗下令:“若奴婢犯罪至死,听送有司其主无得擅杀”重熙元年辽兴宗又下令:“奴婢犯逃,若盗其主物,主无得擅黥其面”这些法律条文的修订有利于改善奴隶的待遇,是辽代法律汉化的结果在西夏,其法律的儒化倾向也很类似金朝皇帝大都儒学修养较高,其中贯彻儒家治国理念最为突出者,当属史称“小尧舜”的金世宗金世宗主张“为政以德”“宽仁”治国大定四年,尚书省上奏,“大兴民男子李十、妇人杨仙哥并以乱言当斩”世宗皇帝批复说,“愚民不识典法,有司亦未尝叮咛告诫,岂可遽加极刑”,最后的处理结果是“以减死论”他还曾下诏给有司:“朕惟人命至重,而在制窃盗赃至五十贯者处死,自今可令至八十贯者处死”,提高死刑的量刑标准以示对人命的看重但是,世宗也并非一味“宽仁”他还曾说过:“夫朝廷之政,太宽则人不知惧,太猛则小玷亦将不免于罪,惟当用中典耳”;又说:“帝王之政,故以宽慈为德然如梁武帝专务宽慈,以至纲纪大坏朕常思之,赏罚不滥,即是宽政也,余复何为因此,金世宗主张的是治国执法宽猛相济,而这正符合儒家“德主刑辅”的理念。
为了贯彻儒家的“礼治”主张,金朝在法律上也很注意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大定二十三年,“尚书省奏,益都民范德年七十六,为刘祐殴杀祐法当死,以祐父母年俱七十余,家无侍丁,上请上曰:‘范德与祐父母年相若,自当如父母相待,至殴杀之,难议末减,其论如法’”而世宗皇帝以刘祐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由坚持依法判刘祐死罪这显然是出于对儒家伦理的维护鉴于熙宗、海陵王都是死于政变,世宗也很注意宣扬儒家的忠孝观念他多次告诫皇太子及亲王等:“人之行,莫大于孝悌”世宗还下令颁行用女真文翻译的儒家经典 (节选自李玉君《儒学与北方民族政权的治国理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注重教化,要求为政者必须是深谙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者B.在政权稳固后,因为不能满足对儒学人才的大量需求,辽、西夏、金也仿效中原王朝推行科举取士制度C.金朝皇帝大都儒学修养较高,贯彻儒家治国理念,金世宗主张“宽仁”治国,甚至提高死刑的量刑标准D.金世宗维护儒家伦理道德,刘祐殴杀范德后,考虑到刘祐一死则刘祐的父母无人赡养,曾建议免刘祐死罪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方民族政权在立国前后的征战阶段,就对汉儒看重,通过扣留使者、招降纳叛、主动投靠等方式获得了儒学人才。
B.儒家治国理念的贯彻需要儒学人才,北方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后,大量儒学人才正是其实行儒家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者C.在辽朝建立之前,契丹的社会组织形式还类似奴隶制,直到辽代初期还在实行带有明显奴隶制法律特征的严刑峻法D.金世宗以梁武帝为借鉴,认为帝王之政,要以宽慈为德,严明赏罚,不能走极端,这符合儒家的“德主刑辅”理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朝兴办学校培养了大量的儒家知识分子,他们可通过科举入仕,对金朝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很大作用B.辽代法律条文的儒化倾向,有利于改善奴隶的待遇到了辽代中期,当奴婢犯法,其主人不能随意处置C.北方民族政权学习中原的儒家治国理念,体现了该民族政权在治国理念上对儒学的全面认同和积极运用D.金世宗注意宣扬儒家的忠孝观念,曾下令颁行用女真文翻译的儒家经典,希望女真人知晓儒家伦理道德参考答案:1.D2.B3.C1.试题分析:D项金世宗“曾建议免刘祐死罪”错,是金尚书省建议免其死罪,金世宗坚持依法判刘死罪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B项儒家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者是“深受儒学熏陶的官吏们”,“大量儒学人才”扩大概念范围。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C项“全面认同”错,表述绝对化;“积极运用”也值得商榷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汉字产生之前,人们只能通过一些出土的文物了解中国文化但我们如果要真正详尽地去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还是只能依靠文字汉字作为中国文化历史传承的载体,跟其他文明的语言文字载体具有质的差异世界上的文字到目前为止可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这种文字被描述为构意文字,因为它的形体是按照它所表达的意义来构造的,汉字的形体跟汉字的意义密切相关,而拼音文字只是用不同符号去对应不同音节汉字是承载中国文化最具象也最细节化的单元,与别国的文字对比,会发现汉字具有非常独特的一面它既有跟西方其他古老文字相通的一面,也有独特的一面古埃及文字同样属于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中的“水”字描写的是埃及人所生活的那个地域的一条大河——尼罗河但是,尼罗河和黄河相比落差其实非常大,中国人看到的水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所以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中国文字中的水是截然不同的形式与方向,中国的水字不会出现古埃及的写法,古埃及也不会出现中国水字的构造。
再以“男”字为例,中国自古是一个农耕社会,从有文字开始,男性是耕地的农夫,所以中国是田力为男;而古埃及的男人都是猎户,所以他们的“男”字又是另一种构造的表达可见不同民族的文字往往带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不同文化对相似的概念会有其个体化的表达方式再来看“门可罗雀”的“罗”字在古代汉字中,“罗”表示捕捉,而捕捉不同猎物时的写法是不一样的,捕大象、捕野猪……捕什么猎物都要写成对应的形式但是现代汉字就不能如此复杂,每一种捕获物都有对应的汉字,所以就要从中选择一个代表,最终因为鸟类是最常见的,所以汉字中的“罗”选择了追鸟的构造比如“尽”的概念,在古汉字中是下面一个器皿,上面一只手,表示一个人在洗锅,而这个动作意味着饭吃完了古人就是通过如此具象化的场景表述了这样一个抽象的含义,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先人在造字时付出的努力和令人惊叹的智慧除了社会生活的概念,自然生活的概念也在汉字中有场景化的表达比如代表早上的“朝”字,由一堆草和太阳、月亮来构造太阳在东边的草丛里,月亮在西边的草丛里面,这是只有早上才会出现的特定场景,所以这就是“朝”字这些东西都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人文性汉字除了人文性,还具有充分的艺术性在中国古代,把“上善若水”“龙飞凤舞”等汉字概念形态融入艺术器皿设计当中。
如此,只有把古汉字的元素融到我们现代的建筑、用具等设计当中,去挖掘古汉字的文化艺术特质,才会使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汉字文化的气息,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品质,更有格调,也更美好摘编自王立军《汉字载体的人文特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只能依靠文字,汉字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B. 汉字与古埃及文字均属象形文字,但汉字更有个性,是中国文化个性化的表达C. 汉字的人文性体现在汉字将社会、自然的生活概念通过具体的场景来加以表述D. 现代人将古汉字的元素运用到各种设计中,使现代生活充满了汉字文化气息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二段分析表意、表音文字的区别,点明了汉字跟其他语言文字的本质区别B. 文章第三段列举“水”“男”二字,论证汉字承载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可感C. 文章第五段第一句话为过渡句,自然地连接了两个并列的段落,增强了文章逻辑性D. 文章紧紧围绕“汉字载体的人文特质”来组织材料分析论证,有理有据,说理性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拼音文字是用不同符号去对应不同音节,所以叫作表音文字。
B. 古埃及和古中国文字截然不同,可见两国人的思维方式相异C. “尽”字通过具象化场景表述了抽象的含义,体现了先人的智慧D. 中国古人把汉字概念形态融入艺术设计中,表明汉字具有艺术性参考答案:1. C 2. A 3. B【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以偏概全,“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只能依靠文字”错误原文说,汉字产生之前,人们通过一些出土的文物了解中国文化,要真正详尽地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只能依靠文字B项,“但汉字更有个性”在文中并未体现D项,混淆时态,原文说的是“只有把古汉字的元素……才会使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汉字文化的气息”,这是还未实现的设想、推测,不是既成事实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点明了汉字跟其他语言文字的本质区别”错误,应该是“点明了汉字跟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可见两国人的思维方式相异”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两国文化不同,并未提及两国人的思维方式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