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失眠症的相关因素及对策.pdf
5页大学生失眠症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对大学生失眠症的现状进行分析,综述了大学生失眠症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生活方式、体质、睡眠卫生与睡眠环境等提出采取心理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与提高社会支持度等对策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预防和减少失眠症的发生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是其进行正常学习、生活、适应环境、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然而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睡眠状况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而失眠症是其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可使学生产生易怒、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困难、 疲劳, 焦虑和抑郁症状等症状[1] 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业[2],是近年来导致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3]本文现就大学生失眠症的现状、相关因素及对策综述如下 1 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总体睡眠质量明显地差于全国的常模水平[4]国内报道青年学生的失眠症状的现患率为 16.57%[5],欧晓霞[6]2006 年的调查结果:有 1/2 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反应, 占 34.2% 2007 年毛伟民[7]通过对 4 所大学的调查, 发现失眠人数占 49%。
程志生[8]等 2008 年调查的结果:大学生中失眠比率占总数的 30.1%,可疑失眠者的比率为16.8%调查显示,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9] 2 相关因素 2.1 心理社会因素 失眠不仅是生理失调,也是心理失调,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转归中起到重要作用 2.1.1 心理因素 睡眠质量好坏与心理健康水平、情绪、人格特征等密切相关研究表明[10]:心理幸福感高,心理健康程度高的人睡眠质量优于幸福感低、心理健康程度差的人,而大学生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者多数学生表示,情绪影响睡眠[11]抑郁对睡眠质量的损害关系已被确认[12]睡眠质量得分与焦虑值、抑郁值均呈显著负相关,失眠症患者多伴有较重的焦虑、抑郁情绪[13]人格内外倾向与睡眠质量有负相关,失眠症患者性格偏于内向,情绪不稳定、易怒、好焦虑、紧张且好掩饰[14]A 型性格特征,特别是时间匆忙感强的人,较之 M 型和 B 型行为类型,易患失眠症[15]此外,根据失眠的认知模型,睡觉时过度的精神活动会影响睡眠如对失眠存在的不合理认知与信念:对睡眠不现实的期盼、对失眠原因的错误归因、过分夸大失眠的后果等。
相关分析表明,刻意的抑制失眠和担心失眠这两种心理活动和失眠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6] 2.1.2 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 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大学生失眠症的一个危险因素[14]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主要包括:学习压力、考试、恋爱、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就业压力等Kecklund[17]报道提示中度的日常压力可能损害身体的生理性恢复有调查表明[18]:大一、大四学生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大二、大三学生,就与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还不适应;大四学生则要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有关在所有的生活事件中,学习压力过重是失眠的大学生感受到的主要生活事件[11]但生活事件并不是直接对失眠学生产生影响,而是通过不同的应对方式实现的,应对方式是失眠的重要影响因素面对相同的学习压力,失眠的学生感到压力大,多采取自责消极的应对方式;而非失眠的学生感到压力小,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14] 2.1.3 社会支持 学生失眠症患者缺少社会支持, 恰恰成为其失眠因素之一 从社会支持方面来看,无论是支持总分还是客观支持或是主观支持,对睡眠的影响都是呈负相关,且与症状总分也呈负相关显示社会支持量越高其睡眠指数就越低,其睡眠效果就更好[19]。
大学生失眠症患者多孤僻、交际差,从家庭、社会、学校、同学中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14] 2.2 生活行为方式与体质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等与其睡眠质量有密切的相关[9] 2.2.1 生活方式与睡眠卫生 生活方式、睡眠卫生行为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20]日常生活节奏对大学生睡眠质量有重要影响, 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的时间, 长时间高强度使用电脑,作息不规律,就寝迟者,可造成生物钟紊乱,导致失眠[21];睡眠卫生知识缺乏,不良睡眠卫生习惯,如:睡前不刷牙,身体舒适感下降;俯睡会使脊柱变形,肌肉和韧带都不能完全放松,胸部、心脏、肺部及面部受到挤压等,影响睡眠质量服用过量的去痛片、氨茶硷、咖啡因;巧克力、酒类、浓茶;睡前剧烈运动、吃得过饱、高谈阔论、强脑力活动等均可引起失眠[22] 2.2.2 体质与运动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体质健康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23]睡眠质量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好于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身体不适,疾病等可导致失眠[24]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体的睡眠质量与日常生活中体育锻炼成正相关[1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睡眠情况明显好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9] 2.3 睡眠环境 关于睡眠障碍的原因,36.61%的学生认为寝室里不安静[25],对宿舍环境不满的学生其睡眠质量也较差,环境因素影响睡眠者占 68%[7],如:环境温湿度、噪声、晚熄灯、入睡时间不一、宿舍卫生脏、乱、臭等均影响睡眠。
3 对策 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采取综合措施, 较严重或长期失眠者可在干预的同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3.1 心理干预 大学生仍是人格完善和可塑的时期,积极的综合心理干预,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对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可以防止药物依赖和滥用 3.1.1 心理调控 通过心理调控, 改善心理和身体状态, 实现睡眠所需的自我平静和自我控制①放松训练[26-27]包括肌肉放松训练、深呼吸训练、气功、瑜伽以及肌电反馈放松训练等,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可以放松肌肉、缓解紧张、改善大学生焦虑状况,改善睡眠进程及睡眠结构,恢复、提高脑功能,从而改善睡眠②自我情绪调节[14]基本的情绪调节方法,可以降低心理冲击的强度,从而减少失眠的次数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有:宣泄调节法、转移调节法、幽默调节法、意识调节法、心理换位等内向的学生要完善人格特征,当情绪难以调节时,需要寻求社会的支持,包括同学、亲人、朋友严重者则要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帮助,以走出心理的困境,避免或减少失眠的发生③认知行为疗法[28-29]对失眠的诱因进行分析,找出应激源,帮助患者正确认知和应对生活事件;改变对失眠的错误认知,鼓励患者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失眠,进而达到矫正不良行为的目的,减少失眠的发生。
3.1.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环境刺激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减少心理压力的产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如:进行多种方式的人际交往策略的训练,使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处理好人际关系[8]开展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养成种积极向上和合作友善的生活态度,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进行热爱专业学习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低年级学生使其清楚大学的教育方式,引导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正确使用互联网等现代化工具,加强自主能力的锻炼,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减轻焦虑,克服失眠[14] 3.2 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3.2.1 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睡眠卫生行为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改善睡眠卫生行为可以有效地治疗失眠[30]研究显示,相对固定的日常生活节奏,睡眠-觉醒时间表,可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休息和睡眠,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31]指导大学生建立与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睡眠卫生习惯做到生活规律,玩乐有度,起居有节,白天不补觉;创建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睡前可用薰衣草香薰,有助于改善失眠[32];睡前不饮浓茶、咖啡等对正常睡眠有影响的物质,适度进食牛奶等促进睡眠的食物;做好清洁卫生,采取舒适的睡姿;睡前 1小时避免过量运动, 不在床上从事非睡眠活动, 不过分关注睡眠, 身心放松, 以利于入眠[33]。
3.2.2 合理营养, 加强锻炼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运动不足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饮食不合理,营养摄入过多或不足,不吃早餐、吸烟喝酒等[24]生活中应注意平衡膳食,晚餐勿过饱,勿油腻,配以适量谷物坚持体育锻炼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大学生体质,有利于失眠患者功能恢复,还可产生内啡肽效应,使失眠患者症状减轻甚至消失[35]睡前适量的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人的大脑分泌出抑制兴奋的物质,促进深度睡眠,迅速缓解疲劳可选择持续性、有节律的有氧运动八段锦[35]、普拉提和太极拳[36]是有效的运动方式,可以改善自我效能感,情绪,压力和睡眠质量,对大学生失眠症具有显著的疗效女大学生还可选择健美操、形体操的训练,对失眠的改善作用明显[37] 3.3 增进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压力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有益于健康[14]社会、学校、家长应高度重视,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压力,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立体育人环境 学校管理者应重视并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失眠现象, 帮助学生解决睡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改善管理方式, 建立严格有效的就寝制度和规范, 创造良好居住环境;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体系, 开设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教育项目, 早期识别失眠的高危人群并及时干预。
鼓励人格特征内向的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有利于减轻压力,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38]各级政府应关心大学生的疾苦、前途、命运,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解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减少失眠的各种诱因,指导并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目前, 针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研究多为调查性研究, 研究对象也仅局限于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这提示未来的研究应该侧重于对在校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有效干预,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全国大学生睡眠质量, 做出适合全国大学生的模型, 据此制定相应对策,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 4 参考文献 [1] Fernández-Mendoza J,Vela-Bueno A,Vgontzas AN,et al.Nighttime sleep and daytime functioning correlates of the insomnia complaint in young adult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9,32(5):1059-1074. [2] Gaultney JF.The prevalence of sleep disorders in college students:impact on academ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10,59(2):91-97. [3] 张文海.情感表达和自动思维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9):68-69. [4] 戚东桂, 刘荣, 吴晓茜, 等. 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34(5):875-877. [5] 王连发, 夏冬芹. 233 例大学生失眠的心因性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l5(9):775-777. [6] 欧晓霞.关于大学生睡眠状况的调查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6,6(2):138-140. [7] 毛伟民.关于在校大学生失眠状况的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07,7(2):159-160. [8] 程志生,黄艳苹.大学生失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文教资料,2008,8:218-219. [9] 张林, 王琳, 萨丽媛,等. 东北某高校 313 名大学生睡眠障碍情况调查[J]. 中国校医, 2006,20(2):121-123. [10] 曹炳健,曹辉,白吉可.石河子大学在校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0):1225-1227. [11] Lund HG, Reider BD, Whiting AB, et al. Sleep patterns and predictors of disturbed sleep in a large popul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J]. 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10, 6(2): 124-132. [12] Schmidt RE,Gay P,Ghisletta P,et al.Linking impulsivity to dysfunctional thought control and insomnia: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J],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2010,19(1):3-11. [13] 谭斌.综合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失眠的影响[J].心理卫生,2006,27(3):246-247. [14] 胡忠光,傅才文.大学生失眠与自我心理调适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6(496)81-82. [15] 赵崇莲,郑涌.大学生睡眠质量与 A 型行为模式的相关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7-10. [16] Gennaro L,Martina M,Curcio G,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exithymia, depression,and sleep complaints[J].Psychiatry Research,2004,128(3):253-258. [17] Kecklund G,Akerstedt T.Apprehension of the subsequent working day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 amount of slow wave sleep [J].Biological psychology,2004,66(2):169-176. [18] 孙卉, 张田. 589 名徐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校医, 2009, 23(2):160-162. [19] 万良华,刘绍生,曾志刚.井冈山学院体育专业学生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27(4):125. [20] Suen LK, Hon KL, Tam WW.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behavior and sleep-related factor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ong Kong[J].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08, 25(5): 760-775. [21] 石文娟, 马绍斌. 广州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05.26(6):470—471. [22] 王丰彩, 袁克奇. 影响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J]. 福建体育科技,2007,26(2) :223-228. [23] Lee AJ,Lin WH.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qual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female young adults [J].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2007,47(4):462-467. [24] 张玉秀.江苏高校大学生睡眠方式和体质健康现状及其相关性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3) :15-18. [25] 马洪林.1128 名医学生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6) :424-426. [26] 徐辰,杨 丽,刘俊艳,等.放松训练对大学生失眠患者情绪和脑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7,28(6) :413-414. [27] 王兰爽.肌电反馈放松训练对大学生失眠症治疗作用的初步探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9):631-633. [28] Allison GH, Nicole KY, Lindsay B. Cogn itive approaches to insomnia[J]. Clin Psychol Rev,2005,25(5):593-611. [29] 刘罕隽,徐英,王全华.认知行为治疗对失眠症患者的治疗作用[J].上海精神医学,2009,21(l):31-33. [30] 霍建勋,杨翠英,张利霞.包头市大学生睡眠卫生知信行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1) :4-7. [31] Forquer LM,Camden AE,Gabriau KM,et al.Sleep patterns of college students at a public university[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08,56(5):563-565. [32] Lee IS, Lee GJ.Effects of lavender aromatherapy on insomnia and depression in women college students[J].Taehan Kanho Hakhoe Chi,2006,36(1):136-43. [33] 兰胜作, 熊生才, 万纯. 睡眠卫生指导及放松训练对失眠者的睡眠评价及疗效观察[J]. 现代预防医学,2010,37(3):507-511. [34] 苏娟,卞小平.体育行为与心理调控相结合的康复方法治疗大学生失眠症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 :1051-105. [35] 李兆伟,张梁.八段锦治疗大学生失眠症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 :49-50. [36] Caldwell K,Harrison M,Adams M,et al.Effect of Pilates and taiji quan training on self-efficacy, sleep quality, mood,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2009,13(2):155-163. [37] 李兰香,栾秀.健美操和形体操改善女大学生失眠干预效果[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3):287. [38] 谢霞,王步.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睡眠方式的影响相关性研究与分析—对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调查与研究之二[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2):46-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