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 其四》原文、译文及赏析.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简****9
  • 文档编号:107643232
  • 上传时间:2019-10-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3M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拟行路难·其四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    “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门阀】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中国可追溯的门阀最早起源到春秋时期,如晋国六卿中的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等门阀制度是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也是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朝政所依附的制度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形成了中国特点的官僚制度    【作品赏析】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沈得潜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鲍照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元嘉期间(424—45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为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任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转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为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掌书记之任孝武帝死后,太始二年(466年),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刘子勋称帝,刘子顼响应,后刘于勋败,刘子顼被赐死,鲍照在荆州被乱军杀害。

      文帝十一子刘彧杀前废帝刘子业自立,是为明帝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刘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时为泰始二年    鲍照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    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作品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艺术形式上,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存80余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沈德潜曰:“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古诗源》卷十一)《芜城赋》借广陵在汉代的繁荣和今时的荒凉来抒发怀古之幽情,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代表作之一散文基本上属于骈文。

      《登大雷岸与妹书》,抒情议论融合,文气跌宕,辞藻绚丽,兼有骈散之长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今人丁福林、丛玲玲于2012年4月1号出版了《鲍照集校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