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内部就业深化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doc
10页农业内部就业深化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开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的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无非有:一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开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消费构造,如加大出口创汇经济作物产品的消费等,在农业部门中扩大可增加实际产出和收入的就业时机,使农业部门内就业得以深化;二是通过农村工业化,为乡村劳动力提供非农业就业时机,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三是通过城市二、三产业开展创造的非农业就业时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本文认为,在调整农业内部构造、开展劳动密集农业的根底上,通过农业产业一体化、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方式实现农业内部就业深化,是我国近中期调整农村就业构造,“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一 根据农业部〔1995,P154〕测算,在目前4.33亿农业劳动力中,约1/3属于剩余劳动力,绝对量约为1.2亿人事实上,根据我们测算,在1983-1994年农民收入的诸影响因素中,劳动力投入已经对农户收入构成负效果,而对非农业收入的影响尚为正值,因此,从外表上看,大力开展农村非农产业,尽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是当前进步农民收入的重要着眼点权威部门〔如农业部,1995,PP57-59)也认为应当把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开展作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国内大局部经济学者也持同样看法。
确实,大局部开展经济的先驱们在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上都重视和主张创造更多的城市和非农产业就业时机,自从刘易斯(.ArthurLeis,1954)的经典论文?劳动力无限供应条件下的经济开展?发表以来,虽然费景汉和拉尼斯(J.FEiandG.Rannis,1964)对其模型进展了修正,强调了农业消费率进步和农业剩余的重要意义,舒尔茨(T..Shultz)等对“隐蔽失业〞理论提出了批评,但是,增加非农就业时机一直是开展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因为在给定的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下,非农业的就业时机(与农业部门的产量增长相联络)将是提供增加实际收入、从而也是进步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最好方式虽然后来的经济开展理论说明,在农业中也存着许多增加实际产出和收入的时机,但迄今为止,对于开展中国家创造就业时机的问题,人们仍然主要关心进步全部劳动力的平均产品和边际产品,把重点放到非农业就业时机上在众多的开展经济学家中,托达罗〔.P.Tdar,1985〕独具慧眼,他认为,要解决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村和农业的开展,需要通过制定创造性的、精心设计的农村综合开展方案,重点应放在农村和农业内部的生财之道托达罗的理论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劳动力剩余现象非常显著80年代初期以来,农村非农产业的迅猛开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但是,进入90年代后,由于乡镇企业的外部约束〔如政策约束、市场约束、资源约束等〕趋紧,内部管理机制中落后的一面逐渐暴露出来,不仅开展速度趋缓,而且吸收劳动力速度也明显下降比方1984-1990年,乡镇企业单位数年均增长20.4%,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0.1%,1991-1994年那么分别为9.3%和7.7%1984年,乡镇企业平均每创造一个就业时机需占用固定资产原值1444元,固定资产净值1119元;到1994年,平均每创造一个就业时机需占用固定资产原值5503元,占用固定资产净值4324元,分别进步2.8和2.9倍可见,仅仅依靠开展农村非农产业来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时机本钱已经越来越大,并且在内部正效应趋小的同时,外部付效应正在呈增大趋势同时,我国的城镇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才能也极为有限,90年代初期起逐年趋紧的“民工潮〞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与这两种现象不同的是,一些兴隆地区近几年来依靠市场大力开展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及其具有高附加值特征的关联产业群,在局部地区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在现象上与托达罗的理论不谋而合。
因此,我们认为,在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和产权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着眼点应在农业内部从各种现象分析,从主要在农业内部就业到再次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时间大约要10-15年 二 按照吸收劳动力的强度,可以把农业分为耕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种类型所谓耕地密集型农业主要是粮食作物,其特点主要有:〔1〕单位面积耕地上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少比方1991年,6种粮食作物平均亩用工14.2个,而棉花、油料、甘蔗、烤烟等作物分别为41.0、16.3、45.2、49.8个在农业中,粮食产业最容易实现机械化,越是经济兴隆地区,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程度就越高,投入的劳动力就越少比方,我们在山东省的胶东平原和陕西省的关中平原各选一乡镇进展粮食消费本钱调查,其结果是:前者粮食消费的机械化程度较高,亩用工为12.8个;后者的机械化程度较低,亩用工为14.6个 〔2〕占用耕地比重最大粮食是城乡居民的第一生活必需品,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市场情况看,我国的粮食都不大可能大份额依靠国际市场,必须基于自给,而我国又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人均耕地仅有1亩多一点,耕地的主要局部不得不用于消费粮食1994年,粮食作物占用耕地面积约为耕地总面积的3/4。
〔3〕与农业中其他产业相比,粮食产业的技术进步较缓慢,市场化程度较低,比较收好处于优势,而单位面积产量又相对较高〔1994年,粮食作物平均单产为每公顷4063.2公斤,油料作物仅为1646.9公斤〕致使单位原粮中包含的劳动量少于其他作物〔如1991年,每吨粮食用工为61.2个,棉花、油料、烤烟分别为770、192.6、259.6个〕,单位原粮中包含的价值量和净收益也少于其他作物及其他农业产业事实说明,粮食作物的单产越高,在目前的技术程度、价格构造和投入构造下,农户的相对亏损甚至绝对亏损就越大尤其是我国的粮食市场化程度较低,而农业消费资料那么完全实现了市场化,这一矛盾更加加剧了粮食消费的相对或绝对亏损程度根据宁波市4个郊区县的早稻本钱核算资料,在24个核算户中,有11户每亩含税本钱超过收入,利润为负数,主要原因是农用消费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扬早稻的国家定价是44元/100斤,地方加价16元,合计60元/100斤,而市场售价是85元/100斤,农民按市价出售可到达收支相抵,按国家定价出售那么赔本,假设扣除镇、村二级的补贴,粮食本钱还要高按照以前的“三挂钩〞政策,每交售100斤粮,可按平价配售化肥、农膜、柴油等农业消费资料,“三挂钩〞政策取消后,每100斤粮食一直仅付给3.74元的价外补贴,而农资市场上尿素已从540元/吨上涨到2200元/吨,柴油从540元/吨上涨到2300元/吨,都是上涨4倍多,农膜售价从6400元/吨上涨到12800元/吨,翻了一番。
农资市价如此上涨,而3.74元的价外补贴却一直未变,实际上是让农民单独承担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以工补农〞实际上是通过粮食补贴的中间环节补贴给了城市可见,依靠粮食作物消费不仅对劳动力的吸收程度较低,也不能使农户收入很快进步 所谓劳动密集型农业主要指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以及水果、花卉等农畜产品消费业,它们的特点不仅仅表如今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和价值量大以及附加值高上,更重要的表如今对劳动力吸收才能较强和受耕地资源的制约较弱上进入90年代以后,农户收入中农业的奉献率呈上升趋势,这里的农业主要指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而不是指粮食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1994年在农户的农业收入中,粮食收入仅占41%;在种植业收入中,粮食收入仅占55%,换句话说,在农户的种植业消费构造中,尽管粮食作物占用了75%的耕地,但获得的收入仅占55%可见,在农户的收入中,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的边际奉献最大,而滞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的就业也主要集中在这一产业从一些兴隆地区的经历看,大力开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并以此为起点开展农业产业链,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产业自身比较利益低的问题,还可以有效吸收劳动力,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北京市大兴县以京城庞大的消费市场为依托,大力开展以劳动密集型农业为中心的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按照在一个村的范围内,除了粮食以外,某项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某项农产品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50%以上,以及从事该项农产品消费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50%以上的衡量标准,该县1994年已经开展到218个专业村,其中,蔬菜专业村116个,果品专业村57个,西瓜专业村25个,畜禽专业村10个,薯豆专业村9个,其他1个,据该县对196个专业村的统计,1994年底,从事专业消费的农户34074个,占总户数的81.9%,专业消费总收入51011.23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63.2%,专业消费纯收入25282.2万元,占农业纯收入的62.55%,人均专业纯收入2208.3元,相当于全县人均农业〔农、林、牧、渔〕纯收入程度,专业村的劳动力几乎没有剩余尤其那些以开展温室、大棚和利用特殊栽培手段来到达高投入、高产出目的的专业消费农户,人均专业收入可达7000元以上,由于是常年消费,许多农户还要雇佣其他省区来京打工的劳动力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以来,山东、广东、福建等兴隆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专业村乃至专业乡镇。
事实证明,但凡劳动密集型农业的专业消费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农村劳动力都很少有剩余,农民的收入程度并不低于非农产业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 假设在专业化消费的根底上大力开展农业产业一体化,通过农业产业一体化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不仅由于其特有的利益共享机制使劳动密集型农业消费的利润更高,还由于农业产前、产后产业的开展拓宽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出路,大幅度进步了农民的收入程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小规模农户为主体的农业消费组织所带来的“小消费〞和“大市潮之间的矛盾比方北京市大兴县在专业化农业消费的根底上大力开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在葡萄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消费的根底上,由镇农业总公司组建“龙头〞公司,搞好良种培育、产品加工等产前、产后效劳,使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时机和利润分成该县的礼贤镇京南蔬菜产销协会打破社区界限,实行会员间的经济合作,带着小农户走向大市场,不仅进步了农户的市场竞争才能,还增加了新的就业时机,进步了农民的收入程度截止到1993年底,山东省肉、蛋、菜、奶、果、粮、油、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已经开展到10200余家,带动农产品消费基地5000多万亩〔包括山峦和滩涂等〕,联结农户600多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0%,当年实现产值590亿元,利税40多亿元,但凡参加到各种一体化经营之中的农户,大都不存在劳动力剩余问题,有的还需要雇佣劳动力,收入当然大幅度进步。
根据上述各地的成功经历,我们认为,只要产品适销对路,在政策上鼓励农民开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并逐渐过渡到各种各样的一体化经营,是近中期内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进步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尤其在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开展极不景气、对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和进步农民收入的边际奉献急剧下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三 那么,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市场前景如何呢?首先,从国内市场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程度的进步,在膳食构造中副食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质量也越来越高表1说明,在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的主要食品中,除了粮食〔城市居民〕和蔬菜〔城乡居民〕的消费呈下降趋势外,对其他农产品的消费均呈上升趋势尽管农村居民对粮食的消费根本上呈上升趋势,但1994年开始下降并且即使截止到1993年,15年间的消费仅上升了7.6%,而对油、肉、禽、水产品的消费是分别上升了85%、90%、433%和275%,消费的增长主要 表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量 单位:公斤 年份粮食蔬菜食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 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 1978247.0141.52.05.80.30.8 197925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