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动中国人物梁益建先进事迹以及心得体会3篇..doc
16页感动中国人物梁益建先进事迹以及心得体会3篇感动中国人物梁益建先进事迹以及心得体会3篇 我只是个小医生”,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8年来,他主刀上千场脊柱畸形手术,带动超过2000万元社会投入帮助脊柱畸形患者他用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开启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矫正的“大门”,站上医学巅峰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中国医师奖”“大美医生”……他满载荣誉,却永葆初心他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梁益建 梁益建,1964年9月生,骨科硕士、神经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 1982年——1987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 1987年——2007年,重庆市中医研究所骨科副主任医师、科主任;其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脊柱外科做一年半的专科医师培训,师从国际脊柱专家汉森教授 2007年——2011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科主任 2011年——2013年,成都核工业部416医院骨科客座专家 2013年至今,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科主任 留学回国后,梁益建一直从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先天性脊柱后凸、僵硬性脊柱侧弯的研究及手术矫正工作,经他手术治疗完全矫正的脊柱畸形最重者为190度。
梁益建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适用新型专利1项主编《脊柱畸形手术学》,参编脊柱外科专著4部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曾获“中国医师奖”及“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大美医生”“四川好医生”“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心得体会 01 今晚八点,“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作为本次四川省唯一候选人,拯救了无数脊柱畸形患者,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梁爸爸”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站上了领奖台,成为“感动中国”2016十大人物之一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 相较于“脊柱畸形”这个专业名词,大家更容易记住“驼背”而梁益建正是“驼背专家”,他走到哪,“驼背”们就跟到哪里来自云南昆明的患者张映清今年41岁了,她是这里年龄最大的患者我是在网上看到有病友因为呼吸衰竭来到了成都市三医院,然后我就和这个病友取得了联系,来到了成都找到了梁博士张映清说,她是去年6月份找到了梁益建,当时她因为脊柱侧弯已经出现了呼吸衰竭,每天必须带着呼吸机和氧气机来维持生命,“现在我已经可以不用带呼吸机了,平时走路或者爬楼梯也都没有问题了,最高我还可以爬到十五楼。
张映清告诉记者,在她的眼里,梁益建是一个医术高明、有责任心、为病人着想的医生为了锻炼他们的肺功能,他自己出钱请音乐老师来教他们唱歌,平时过节还会给他们买一些小礼物,如果有什么问题需要咨询,无论是平时多晚或者节假日,他都会耐心的回复信息今年春节是在病房和病友们一起度过的,初一的早上,梁博士还专门给我们每个人送来了汤圆,这份汤圆非常甜 02 骨科硕士、神经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骨科主任,这是梁益建的真实身份,然而,让他感到最亲切的称谓,却是来自患者的一声“梁爸爸”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这是梁益建作为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梁益建显得有些低调:“我就是个给病人看病的普通小医生 梁益建:“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医院骨科大夫们眼中,梁益建是个精力充沛的人这个留利落平头的五旬骨科主任,常穿一双泛黄的运动鞋,疾走于病房、医生办公室、手术室之间,并不高的个头一转身便找不见人病房里的患者们觉得,梁益建是个和缓平静的人调整牵引支架时,他手拿10号扳手,弓着身子不紧不慢地调整每一颗可能影响角度的螺丝钉,平均每个人的调整时间30分钟。
面对媒体的采访,梁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镜,用沙哑的声音说了一句:“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外形,与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不断侵蚀着人的生命面对患者,梁益建的话大辩若讷,“我治得好”,这四个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听来,有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 三医院1号住院楼2楼,带着脊柱牵引支架的于建红,常常立在骨科病房转角通往医生办公室的小平台上,静静地呼、吸病区的空气混杂消毒水和病房里的各种药味,并不算清新,他却视为珍宝 几个多月前,一辆小汽车飞驰在河北沧州到成都17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于建红瘫坐在哥哥于建忠的汽车后座,大口地吸着氧气,生命的气息随着时间流逝,似乎正一丝丝地没入黑暗之中消失不见因为40年脊柱侧弯而变形的胸腔,压迫着于建红肺部的呼吸空间,“我要活命!”他放不下80多岁的父母、媳妇周大姐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为了“活命”,从就出现呼吸困难的于建红已经辗转在河北、北京求医2年,跑过很多家大医院这是命运的事,回家好好休养”,医生的这句话于建红听过很多遍尽管呼吸对他来说越来越费劲,他一边吸着氧气一边执拗地在网上搜索,不甘心地试图叩开命运之门。
当北京的一位医生告诉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梁益建可以治,他不收就没人敢收你了”时,他连发短信的力气都没有了 去年8月6日下午,于建红的爱人周大姐试探着向梁益建的发了一条短信咨询,立即收到了回复8月7日,于建红最新的血气分析数据被一一发到梁益建的上,“我的氧分压只有38mmHg,正常值是80mmHg氧分压低于60mmHg,已经意味着呼吸衰竭紧紧捏着的周大姐,反复翻着,一条短信点亮了屏幕,这是于建红期盼了2年的回复————“可以入院,越快越好!”8月8日凌晨4点从沧州出发,一天之后,已经陷入半昏迷的于建红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立即进入骨科ICU2天后,于建红情况好转,进入普通病房奔着活命而来”的于建红,“活命”几率正在呈几何级数增加,“现在上下楼梯都没问题,聊天更是没有问题” 梁益建:“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于建红和病友们互相打气时,常常会聊到一个已经出院的老病友————今年34岁、重庆壁山小伙子肖强肖强的脊柱曾有三个严重畸形:严重脊柱后凸畸形、严重侧弯畸形、严重脊柱旋转扭曲畸形X光片上,他的脊柱向右侧弯达到了190度,被媒体称为世界罕见肖强也和很多病友一样,因为脊柱畸形,他的肺部、心脏等脏器已经受到严重积压,呼吸越来越困难。
如果再得不到治疗,他最终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 从2005年起,肖强在全国各地奔走寻找获救的希望,走遍了国内知名医院,拜访了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的脊柱专家,“在北京求治时,为了节约钱,晚上我就直接睡在门诊大厅里然而,跑遍了国内多家大医院,肖强都被拒绝在北京某医院,肖强曾住院15天,最后专家仍告诉他无法手术,世界上尚未有成功案例经过努力寻找,2013年3月27日,没有放弃的肖强找到了梁益建 2013年4月9日进行了第一次手术,7月进行胸廓成形手术,2015年3月进行脊柱矫形手术,2015年9月出院……如今,肖强仍把每一次治疗节点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这对自己非常重要距离出院已经一年有余,肖强除不能弯腰外,生活与普通人无异,此前出现的腰疼、呼吸疼等问题也在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就在去年10月21日,肖强的女儿出生了,他特意拨通了梁益建的报喜 在“我能治”几个字之中,有患者重获新生的喜悦,也有不为人知的风险国际脊柱侧弯学会委员(SRSmember)陶惠人说,脊柱侧弯手术,医生需要承担病人瘫痪、出现呼吸问题等风险,“脊柱侧弯手术是骨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在医学范畴内,手术出血超过两三千毫升的,目前就是脊柱侧弯手术及肝肾移植手术。
梁益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天手术都很难,就像在青藏线的悬崖边开车”,但他又将话锋一转,“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据公开报道,2008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千例另据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统计,2013年至2016年间,梁益建在该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 智善公益基金会与全国20余家公立医院具有合作关系,“三医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有75%是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治疗时间长作为在全国范围长期救助家庭贫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说,“梁益建的勇气来自于对医学事业的敬重与执着苗强眼中的梁益建是位勇士,“勇于探索医学高峰,挑战高难度的手术” 据悉,梁益建在治疗病例上已经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2015年2月,梁益建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的一个病例,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会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在每一天不断发生的工作细节中,梁益建的“勇气”源自对己对人的“严格”。
“严格”是对时间的管理梁益建常常晚上7点之后带着病人的片子回家研究,每天凌晨2点睡觉,而午夜12点之后是他的练拳时间梁益建举起右掌缓缓地在空中虚画出一个圆,圆圈末了,化掌为拳,出拳带风,“太极讲定,定下心,才能在手术台上处变不惊;太极健身,才能支撑七八个小时的手术早上7点半,梁益建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7点45分,当很多病人睡眼惺忪的时候,骨科医生办公室里已经热闹起来36位医生护士立定,骨科交班5分钟后开始 根据医院相关规定,各科室每日上班时间为上午8时梁主任每天早上7点30分就会抵达病区,医生、护士也不好意思太晚自然而然地,我们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包括护士长陈澜在内,每日上午7时50分参加交班的医生、护士超过30人以30人每人每天多出10分钟的工作时间计算,骨科的医生护士每天共额外投入5小时为患者服务医生护士额外的时间投入,一年超过1000小时,相当于50天每天,梁益建要巡房两次,除了上午的常规巡房,手术后,他总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们做的手术太难,很多都是全国罕有的,现在的检查手段有限,没有经验参考,有5%不可控的风险,要小心梁益建说 梁益建对医生的严格要求在科室是出了名的为治疗脊柱畸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学科协作治疗组,骨科、呼吸、神经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都是成员。
人称“大师兄”的胡正军从2008年就跟着梁益建学习,“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被称为“劳模”的汪飞,2年半前加入小组,家住医院对面的他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当天有手术,晚上10点就会到骨科ICU转一圈,看看做完手术病人的情况,然后发条短信给梁益建,“我不来看,主任也会来看 “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 “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同时也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放在梁益建身上十分妥帖他对病人的爱心和同情心,理解和宽慰,有时比手术刀和药物还更有效 上午9时,骨科医生的大办公室里,8个打着牵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沿着沙发边依次站着骨科的医护人员给他们取了个“萌萌哒”的名字————“天线宝宝”待梁益建从病区查完房,拿着盛满扳手、螺母、螺帽等工具的纸盒子走进办公室时,大家微笑着,眼神随着梁益建的身形移动来自云南的张映清排在队首,梁益建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