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贽《又与焦弱侯》原文及译文注解.docx
6页李贽〈〈又与焦弱侯》原文及译文注解李贽《乂与焦弱侯》原文及翻译李贽《焚书》原文:郑子玄者[1],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 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盖彼全不曾亲见颜、曾、思、孟 [2] , 乂不曾亲见周、 程、张、朱[3],但见今之讲周、程、张、朱者,以为周、程、张、朱实实如是 尔也,故耻而不肯讲不讲虽是过,然使学者耻而不讲,以为周、程、张、朱卒 如是而止,则今之讲周、程、张、朱者可诛也彼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 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乂 从而哓哓然语人曰[4]: “我欲厉俗而风世[5]彼谓败俗伤世者,莫其于讲周、 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黄生过此[6],闻其自京帅往长芦抽丰[7],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至九 7工[8],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 城[9],见我言曰:“我欲游嵩少[10],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 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 兹卒卒诚难割舍云[11]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 难割舍耳[12]。
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 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赚我 [13] ; 乂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 赚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 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 [14],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 而能讲良知[15],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 展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寄 [16]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已可鄙矣,乃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 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 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 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贤[17],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 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 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履,故可贱耳。
虽然,我宁无有是乎? 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 [18] ?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痈也虽然,若其患得而乂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等事,决知免矣[1]译文:郑子玄,是常与丘长孺父子论诗作文的朋友文采虽然不如他们父子,但 性格质朴诚实,有羞耻之心,不肯借讲学以宣扬道学,这很可喜,所以我喜欢他 因为他没有亲眼见过颜回、曾参、子思、孟轲,也不曾亲眼见过周敦颐、程颐、 程颗、张载、朱熹,只见到如今讲周、程、张、朱道学思想的人,以为周、程、 张、朱等人确实就是这样了,所以以讲道学为羞耻而不肯讲不讲虽然是过错, 但是假使学者感到羞耻而不肯讲,是以为周、程、张、朱等人只不过是和现在的 道学家一样,那么如今那些讲周、程、张、朱学说的人也就该杀了郑子玄以为 周敦颐、程颐、程颗、张载、朱熹都是满口仁义道德,而心里想的是升官发财; 等得到高官厚禄以后,仍然自鸣得意地谈仁义、讲道德;而且还要装腔作势地对 人说:“我要纠正世俗、感化世人他认为败坏社会风俗的,没有比讲周、程、 张、朱的道学更严重的了,所以更加不相信,不相信所以不肯讲道学那么不讲 也就算不上是过错了有一个姓黄的读书人经过这里,听说他是从京师到长芦去“打秋风”的, 乂跟长芦的长官到别处去上任。
到了九7工,遇见一个地位更高的人,他就弃旧从 新,随新主人转道往北,顶着大风冒着严寒,也不顾年老有生命危险已经到了 麻城,来见我说道:“我准备去游览嵩山和少林寺,那位显者也想去游嵩山和少 林寺,拉我同行,所以到了这里可是显者还在城内等我,我势必不能在您这里 宿夜了回来的时候一定还要经过这里, 到那时就可以多相聚几天再作别 现在 太匆促了,实在舍不得离开您他的话是这样,他心里乂是怎样想的,我料想 他内心实在是为了宁汝林知府那里有一笔钱财舍不得放弃罢了 只是宁汝林知府从前曾三次赴任,他没有一任不跟随前去的,去了一定满载而归,这一次感到还 没有满足,就象饿狗惦记着隔夜没吃完的狗屎一样,却竟敢欺骗我说是为了去游 嵩山和少林寺他以游嵩山和少林寺来掩盖自己随宁汝林知府去打秋风的行为而 欺骗我;乂唯恐宁汝林知府怀疑他是为了再来找自己, 就乂以舍不得李卓老,应当再来拜访李卓老为借口,以欺骗汝宁林知府:真是名利双收,处事和品行也都 十分周到了我与宁汝林知府几乎都中了他的圈套而不醒悟啊, 这能说他不狡诈, 现在的道学家,和他有什么两样!由此看来,现在的所谓圣人,恐怕与现在的所谓山人是一路货,只不过有 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罢了。
有幸而能写诗,就自称为山人;不幸运而写不了诗, 就辞却山人之名而以圣人自称有幸而能讲良知,就自称为圣人;不幸运而讲不 了良知,就推托圣人之名而以山人自呼辛苦辗转、翻来覆去,为的是欺骗世人、 获取私利名为山人而心里却和商人一样只想要钱, 口里大谈道德而目的却在逾 墙偷盗自称山人而心思和商人一样,已经很可鄙了,反而还要掩盖打秋风的本 意而故意表示是为了游嵩山和少林寺, 以为别人是可以随便被欺骗的,这就更加 可鄙了现在的讲道德、性命的人,都是所谓游嵩山和少林寺的人;现在的患得 患失,志在求取高官厚禄、上等田园宅第、风水宝地,打算留给子孙受用的人, 都是象黄生那样托名于宁汝林知府,而装作舍不得李卓老的人啊既然这样,郑 子玄的不肯讲学,恐怕实在不值得奇怪了况且商人乂有什么可鄙的,他们身携数万资财,经历风涛危险,受尽关卡 吏员的欺侮,忍耐着集市交易时人们的辱骂,经历了万股辛苦,所携的资财很多, 所得的收入甚微但是必须结交上公卿大夫,然后才能获得盈利而避开祸害,怎 么能象山人那样昂首而坐在公卿大夫的座上,现在的所谓山人,称他们为商人, 其实却身无分文作为资本;叫他们是山人,却乂非公卿大夫之门不进,所以就令 人可贱了。
话虽然这么说,我难道就没有这种表现,怎么知道我没有商人的行为 和想法,而披着佛教的袈衣来欺骗世人而获取虚名, 有的话请对我加以惩罚,我 决不包庇自己的短处即使如此,至于那些患得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的事,我 是绝对没有的[1]注释:[1] 郑子玄:与下旬的丘长孺都是李贽在麻城时的朋友[2] 颜:颜回,乂名颜渊,字子渊,孔子得意弟子后世尊为复圣曾: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著称传孔子之学,以授子思后世尊为宗 圣思:子思孔子之孙,名攸受学于曾子,后世称为述圣孟:孟轲,字子 舆,子思的再传弟子,后世尊为业圣[3] 周: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北宋理学的创始人程: 指程颗、程颐兄弟世称“二程”,洛阳人并为理学奠基人张:张载,字子 原,凤翔邯县人,人称横渠先生,北宋理学家,其学派称“关学”朱:朱熹, 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人他把二程学说发展为完整的理学体系,为理学的集大 成者,人称“程朱学派”[4] 哓哓然:争辩不休的样子[5] 厉:同“励”风:教化,感化[6] 黄生:其名及生平未详[7] 京师:这里指明代京都北京长芦:在今河北沧州市西抽丰:指找关系走门路向人求取财物也作“秋风”或“打秋风”。
[8] 九江:今江西九江市[9] 麻城:今湖北麻城,时李贽在此讲学[10] 嵩少:河南嵩山的别称嵩山西为少室,故称“嵩少”[11] 卒卒:同“猝猝”,仓猝[12] 林汝宁:指汝宁林知府汝宁府,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12下一页矣计矣 三=兰.源多套i=二_ A — 江三十 m 三m 二•次参一 :-—iw <^t.* “ ■ ♦ g ■” q * 2 Z W- ** m. E *., W *S r .— i,■〜 ** MC 5 — ,w ■ K VX 4 *. f 7 aa 〜,* A X. T S A" *.* * 5 Mb. 5 K" "■E * >W "■ X — * 7* m . S 4 7> ™ f *. f 6S*.“ V Si ~ f — 0* d 〜 ** B ■> .板 *.— H* 0.+ <^l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