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广东工业大学选修论文——略谈汉字门、户所蕴涵的传统文化.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ji****n
  • 文档编号:45408720
  • 上传时间:2018-06-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略谈汉字门、户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略谈汉字门、户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摘要:本文从分析甲骨文入手,进而论述“门”和“户”这两个汉字所蕴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分别历史和书法的角度来分析,发掘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关键词: 汉字 传统文化 甲骨文 书法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我们尚难以准确回答我们发现的最早的、能够(部分)确认的汉字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如今,谈到门和户,大家人总是将其联系在一起, “门户” ,孰不知从甲骨文起,两个字便已经分不开了,这也说明大家多少都接受了门和户的传统文化以下先介绍甲骨文的起源甲骨文最早为人们所知是在清末,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家检认药物的时候,发现其中一味叫“龙骨”的药上有纹道于是他好奇的擦去上面的泥土,只见这些纹道更清晰了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片他推测,这应该是先祖们占卜用的龟片此后,他又在龟骨片上发现了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对照《史记》得到印证龙骨是上古之人留下的文字那为什么会留在龙骨上呢?因为龟甲和兽骨都是商人用来占卜的他们很迷信,每逢祭祀、征伐、狩猎、或了解农业的收成,等等,都会向鬼神或祖先问问凶吉祸福,再决定行动,这种形式就是占卜人们会把占卜的时间、内容,以及最后做完的结果都刻在龟甲上。

      这些记录就反映了商朝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好比今天的档案库所以就保留了大量的商朝原始资料门,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门形 “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门和户,一直以来被引用于诗词,古文中,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至蔺相如门” 、《三国志•先主传》中的“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还兄门”等等都提到“门” ,这里面的意思都是家,家庭的意思而“户”字,也是如此,有《史记•货殖列传》的“户说以眇论” ,等等,和“门”的意思相近古代,婚姻中涉及到的“门当户对” ,说明了等级分化的严重和制度的严明, “门当户对”是将门和户连起来用了,指婚嫁的男女双方家庭条件和各方面都般配而“门户”也是应用广泛,其意思甚至涉及宗教和国家,如:门户之见,门户开放汉字,作为传统文化最早的系统物化成果,其思维发展由象形而会意、而形声的递进发展规律,实际上既表现为传统思维方式初期形成和发展时的一般规律门和户都是象形字经考证认为,原始象形文大约产生于原始渔猎时代晚期,这是经由对原始思维的选择,并以物化形态而反映和表现的中国传统中最早的一种思维形式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思维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观物取象”的整体和直观性思维;循具象而把握抽象以及复体象形的系统关系思维等甲骨文引导炎黄子孙走上使图形记号表示意义而不约束其读音的文字发展历程这既造就了绵绵数千年统一的文化意识,也导致汉民族语言扩张乏力语言对象的丰富和对语言对象的认识深化,迫使象形规则产生更多字和升华象形规则(会意) ,迫使编撰字书词典成为标示字词含意、约束字词歧义的方法,迫使炎黄学校成为学习字读音的场所(对照的是,基于字母原则文字史真实可以正本清源文化与传统记载了商王室的历史活动的甲骨是商时期学校用具)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 3000 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以上只是略谈了一下“门”字和“户”字的一些古今意义,我们看到,这两个字之间有着很多的联系,如,最初两个字都代表和门有关有物品,都可以用做人的姓氏,都可以用作量词如“门” 、 “户”都可以用来表示出入口,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演变, “门”和“户”两个字又发展出了有极大差别如, “门”可以用作动词用来做事物的分类, “户”可以用来做动词表示阻止、把守从最初的意义来看,两个字本质上表示的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在数量上有所差别而已但,我们现在看来,几乎很难想象这两个字的最初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了。

      从这简单的两个字,看到古人通过认真细微和观察,从最初“门”这种实物,发展出两个象形字,从最初的两个字有本质上的相同、相联系,到后来的有巨大的区别从中我们可以有所了解到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的汉字,其变化莫测,却又似乎是有理可寻,历史悠久的汉字,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古人无穷的智慧参考文献:[1] 吴寒松.汉字书法:传统文化的根.汉字文化 2008. [2] 叶正渤.汉字、文化以及汉字与传统文化.汉字文化2011.1 [3] 臧丕文.人不识字始忧患——谈汉字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3 [4] 陈逸轩.经典书法临习指南.武汉出版社.2008。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