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炎-临床医学.ppt
19页第二节 口炎专业 临床医学教学目的掌握口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教学点、难点重点:1.口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处理原则及预防难点:临床表现、治疗定义口炎(stomatitis)是指口腔粘膜由于各种感染而引起的炎症如病变仅局限于舌、牙龈、口角亦可分别称为舌炎、牙龈炎或口角炎主要由病毒细菌真菌或螺旋体等所致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病可继发于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全身性疾病鹅口疮鹅口疮(thrush,oral candidiasis):亦称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小儿易患此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哺乳时乳头不洁及奶具污染所致特征:是在口腔粘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最常见于颊粘膜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若强行擦拭剥落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患处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临床表现重者口腔粘膜全部被白膜覆盖甚至蔓延至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出现低热、拒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取少许患处白膜涂片,加一滴10%碳酸氢钠,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孢子和菌丝。
治疗除防治诱因,治疗伴发疾病外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每日23次预防应注意哺乳卫生,加强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B2和C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口炎(herpetic stomatitis)由单纯疱疹病毒型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小儿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传染性强,常在托幼机构引起小流行起病即发热,体温达384012天后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约23mm,很快破溃形成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膜样渗出物,多个小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多发生于齿龈、唇内、舌、颊黏膜及口周皮肤,有时累及软腭及咽部,口角及唇周皮肤也常发生疱疹局部疼痛剧烈,患儿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发热常于35日后恢复正常病程约12周局部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临床表现本病应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由柯萨奇病毒所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疱疹主要发生在咽部和软腭,有时见于舌,不累及齿龈和颊黏膜治疗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食物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局部可涂疱疹净,或涂抹锡类散、西瓜霜等为预防继发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疼痛严重者,进食前可用2%利多卡因涂于患处。
发热时应给予降温,继发感染时应用抗生素思考题简述不同口腔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课程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