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宝光寺旅游景区导游词.docx
1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成都宝光寺旅游景区导游词 宝光寺景区导游词篇1 宝光寺位于成都北郊18公里处新都县城从成都启程,沿川陕路前行十六公里,约半小时的路程,便可见一座红墙环绕,佛塔凌空,竹树掩映的高大古庙,这就是远近有名的新都宝光寺宝光寺占地面积120多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葱翠,五殿十六院层层递进它规模宏大,藏经丰富,僧徒众多,是清朝以来中国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四川出名禅寺 宝光寺坐落于新都县内,是四川省文物养护单位,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是公认的成都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珍藏文物最丰富的一座佛教寺庙,每年前往游览、朝拜者在百万人次以上宝光寺始建于东汉,历经战火,几度重修,终成今日之规模相传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逃亡到四川,在夜间望见寺内福感塔下放出祥光,随后挖出一内藏13颗舍利子的石匣,遂改寺名为宝光寺,将舍利子置于塔下,改塔名为无垢净观舍利宝塔,又称宝光塔宝光塔微向西斜,素有东方斜塔之称相传古时地震,宝塔摇摇欲坠,佛教徒冒生命危害前来养护,感动了天帝,派来四位与塔同高的天神在四周扶持其中一个用力过猛,塔就此后向西倾斜了。
整体布局 宝光寺的建筑为木石布局,施用石柱400多根其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组成,周围经墙环护,绿树萦绕中轴线上,福字照壁、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经楼、紫霞山依次而立;两旁有钟楼、鼓楼,客堂、云水堂、斋堂、戒堂、罗汉堂、禅堂,东方丈、西方丈相对称,呈现了中国佛教禅院的整体风貌宝光寺是中国唯一保存了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的寺庙寺中舍利塔建于唐代,迭经培修,是一座高30米的13级密檐式方形砖塔 罗汉堂布局 罗汉堂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内塑佛、菩萨、祖师59尊,罗汉518尊,每尊高约2米,其中还有康熙、乾隆塑像分别一尊造型美好,彩绘贴金,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它是中国罗汉堂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宝光寺文物众多,出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年)的千佛碑;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宫遗础,元代金银粉书《华严经》、明永乐年间的“尊胜陀罗尼”石幢,清代《大藏经》、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被称为“镇寺三宝”的舍利、贝叶经和铜优昙花等各殿堂挂金匾176块,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联76副,罗列古代工艺品和名人字画400余件,陪衬了宝光寺的历史文化空气。
宝光寺罗汉堂是中国现存四大罗汉堂(另三处在北京碧云寺、苏州西园寺、武汉归元寺)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它以塑像奇巧多姿而扬名天下每天都有大量中外游人和佛教徒到罗汉堂参观、朝拜、探寻佳趣 宝光罗汉知多少有人说,宝光寺的罗汉是数不清的因罗汉堂建筑布局特殊,塑像纵横交织,道路四通八达,好像一座迷宫前来数罗汉的人往往又为千奇百怪的塑像所吸引,边数边看,数来数去,结果总不一样若要数清罗汉堂共有多少塑像,务必知道它的建筑布局 罗汉堂为抬梁式木石构架的正方形建筑,九进九楹,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因内有四个天井,故其平面呈“田”字形罗汉堂中央,屋面作穹窿状升起,广阔的空间屹立着一尊高约六米,有二十八个头、五十六只手、一百九十六只眼的观音塑像其他塑像围绕“田”字,内外四层,中以“十”字相连,使得通道回环曲折,更觉堂内气象宏深、变化莫测但是,塑像的安置很有规律它以进门的孔雀明王、中央的观音菩萨,里壁的三身佛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前后响应,内外协调,每层每排均有定数 罗汉堂内塑像毕竟有多少?按照常人习惯,都说是五百尊但是,当以三身佛左侧的“第一阿若桥陈如尊者”数起,由外层到内层,一向数到“第五百愿事众尊者”后,还剩下居于“十”字上的三佛、六菩萨、十八罗汉、五十祖师。
故塑像共计为五百七十七尊 宝光寺景区导游词篇2 新都宝光寺,位于XX市北郊十八公里处的XX区,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环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 宽五间,深四间,单檐歇山式,殿前檐柱下有两个浮雕盘龙石础,是寺内唯一的唐僖宗时的遗物明代状元杨升庵曾以此础题诗曰:唐帝行宫有露台,础莲几度换春苔,军容再向业狩,王气遥从骆谷来万里山川神骏老,五更风雨杜鹃哀,始知蜀道蒙驾,不及胡僧渡海杯殿内三龛高五十公分的须弥座上,供世间庆大威德自由光明如来、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阿弥陀如来等七佛立像,分别高4.4米和3.1米,神态严肃,造型宏伟,有较高艺术价值佛龛前供1.36米汉白玉卧佛,系1991年缅甸佛教徒捐赠此殿为清咸丰11年(1861)真印和尚募建 宝光寺位于成都北郊18公里处新都县城从成都启程,沿川陕路前行16公里,约半小时的路程,便可见 一座红墙环绕,佛塔凌空,竹树掩映的高大古庙,这就是远近有名的新都宝光寺 元代,寺庙一度残缺明初,石子美等人捐资培修,复名宝光寺永乐11年(1413),心空和尚在寺内建立尊胜陀罗尼咒石经幢,后来寺庙毁于火灾。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宝光寺经当朝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与翰林院修撰、新都状元杨升庵父子二人捐修,殿宇备极宏丽 山门创于乾隆年间,内供设法神、金刚力士和明XX县人杨廷和杨升庵塑像 宝光寺占地面积120多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葱翠,五殿十六院层层递进它规模宏大,藏经丰富,僧徒众多,是清朝以来中国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四川出名禅寺 宝光寺相传始建于东汉,但无信史可考隋代名“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880年,唐代黄巢起义军攻破了长安次年,唐僖宗逃到四川,在寺内修建行宫,并命悟达国师重修庙宇,唐僖宗晚上望见寺中福感塔下发出宝光,便改寺名为“宝光寺” 但从这里至今保存了中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看来,这座寺院最迟建于隋代,当时是否叫宝光寺尚无法稽考 但从1996年5月在寺内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最新资料说明,唐玄宗开元29年(741),这里已经叫宝光寺了 寺中的佛塔,名称宝光塔四川省新都是镶嵌在成都平原上的一颗明珠,距XX市区18公里,为古蜀国三都之一宝光寺坐落于新都县内,是四川省文物养护单位,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是公认的成都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珍藏文物最丰富的一座佛教寺庙,每年前往游览、朝拜者在百万人次以上。
宝光寺始建于东汉,历经战火,几度重修,终成今日之规模相传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逃亡到四川,在夜间望见寺内福感塔下放出祥光,随后挖出一内藏13颗舍利子的石匣,遂改寺名为宝光寺,将舍利子置于塔下,改塔名为无垢净观舍利宝塔,又称宝光塔宝光塔微向西斜,素有东方斜塔之称相传古时地震,宝塔摇摇欲坠,佛教徒冒生命危害前来养护,感动了天帝,派来四位与塔同高的天神在四周扶持其中一个用力过猛,塔就此后向西倾斜了 唐会昌5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毁天下大寺4千6百余所,小寺4万余所,宝光寺难免劫难,宝光塔也被摧毁唐大中元年(847),宝光寺得以恢复,但宝光塔尚未重修 唐广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881),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在五百神策军的养护下南逃入蜀中和元年五月(881)僖宗路经新都,曾“驻跸”于宝光寺后来,他觉得这里环境很好,又距成都不远,便在寺后修建行宫(行宫露台的两个柱础现存于七佛殿前廊柱下)唐僖宗平生崇信佛教,到了成都,他立刻派郭尊泰捧着皇帝的“玺书”,迎请隐居在彭州九陇山的高僧知玄(即悟达国师)到僖宗驾前随行 唐中和3年(883)三月初八日,僖宗幸蜀已近三年据说这天晚上,他在行宫闷闷不乐,夜不成眠,便到寺中漫步。
猛然,他见宝光塔废墟上霞光迸射,便惊惶失措地问悟达国师是怎么回事?悟达回复说:“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僖宗大喜,叫人挖掘,公然在塔宫内察觉石函,函内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莹彻,光辉照人于是,僖宗命悟达国师重修宝塔,扩建佛寺宝塔取名为无垢净光宝塔,佛寺仍名宝光寺当时寺内有僧众一千余人,“蜀中之梵宫佛院未有盛于此者”因此,悟达国师被尊为宝光寺唐代的开山祖师 宋代,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代祖师佛果克勤(宋高宗赐号圆悟国师)开法于成都昭觉寺大观3年(1109)又住持宝光寺,并拓展寺庙规模,请宋徽宗敕赐宝光寺名大觉寺据清道光碑刻《宝光禅院创造重修端末记》称:“宋圆悟禅师修持说法,接众数千”使此寺进入了宋代的极盛时期 宝光寺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遭到毁损清康熙9年(1670),四川XX县双桂堂破山和尚派他的弟子笑宗印密禅师来到宝光寺,新都县知县毕成英及地方缙绅的支持下,剪荆伐棘,重兴道场,被称为清代宝光寺中兴第一代老和尚 从康熙到光绪的两百多年间,由于不断培修扩建,宝光寺一跃而起,与成都文殊院、昭觉寺、草堂寺并列为成都邻近的“四大精蓝”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并列为长江流域的“四大丛林”,即所谓“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是也。
民国年间,宝光寺一向保持了佛教禅宗大丛林的崇高地位寺内方丈和尚无穷和贯一在国内佛教界颇有影响,而在成都“四大精蓝”间,宝光寺尤以执行禅门清规而有名 当时在挂单僧人中,流传着这样顺口溜:“要吃喝,到昭觉;要赶场,到草堂;要关猪,到文殊;要坐香,到宝光”峨眉山僧人,一半以上都是在宝光寺受的戒,因此,宝光寺有“峨半堂”之称在宝光寺受戒,参学的僧、尼,不少都学有成就,有的还成为中国佛教界的知名人士 解放后,宝光寺受到政府的养护1956年,宝光寺被列为四川省文物养护单位更加在“文化大革命”中,国内大量寺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宝光寺的殿堂、佛像、匾联、书画等文物古迹根本无毁损,成为中国布局最典型,养护最完整的一座佛教禅宗丛林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宝光寺作为全国重点寺庙和出名旅游点,必将日益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传宝光寺始建于东汉根据终南山道定量律师撰《集神漩塔寺三宝感通录》记:隋代,蜀王杨秀在此掘地,得大石,知诜禅师遂于石上建九级森林塔是时,每有旱涝,官民于此礼拜祈雨,轧有灵应,故寺名在石,塔名福感唐末黄巢起义时,僖宗奔蜀,于寺建行宫驻蹲僖宗夜见霞光出地,召随驾高僧知玄问法。
玄谓地下必有舍利帝命掘之,果得一石函,内藏舍利十三粒,晶莹明澈僖宗遂敕玄监修砖塔十三级,取无垢舍利塔,赐寺名宝光寺内宝物:宝光寺舍利铜鼎千佛碑陶塔、龙虎瓶均窑瓶鹦鹉图五马图徐悲鸿《奔马》图等贵重文物 宝光寺的建筑为木石布局,施用石柱400多根其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组成,周围经墙环护,绿树萦绕中轴线上,福字照壁、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经楼、紫霞山依次而立;两旁有钟楼、鼓楼,客堂、云水堂、斋堂、戒堂、罗汉堂、禅堂,东方丈、西方丈相对称,呈现了中国佛教禅院的整体风貌宝光寺是中国唯一保存了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的寺庙寺中舍利塔建于唐代,迭经培修,是一座高30米的13级密檐式方形砖塔 罗汉堂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内塑佛、菩萨、祖师59尊,罗汉518尊,每尊高约2米,其中还有康熙、乾隆塑像分别一尊造型美好,彩绘贴金,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它是中国罗汉堂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宝光寺文物众多,出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的千佛碑;唐开元29年(741年)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宫遗础,元代金银粉书《华严经》、明永乐年间的“尊胜陀罗尼”石幢,清代《大藏经》、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被称为“镇寺三宝”的舍利、贝叶经和铜优昙花等。
各殿堂挂金匾176块,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联76副,。
